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

南宋朝廷的羸弱,遮不住文人们的风华。岳飞、文天祥、陆游等一批能文能武的硬汉,在这段历史里抒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在这群人中,笔者总会想起当年那个率50多人勇闯数万人营地的少年:辛弃疾,那一年他22岁。

敢打敢拼、果敢勇猛,让辛弃疾一战成名。所以哪怕他自小生活在金人属地,宋高宗还是重用了他,当上江阴签判时,他才25岁。本以为从此便能建功立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朝廷是这么胆小怕事。在一片主和声中,辛弃疾被一贬再贬,最后直接罢官赋闲在家数十年。

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1)

放下手中的剑,拿走笔杆子,辛弃疾在词曲的世界里,成就了另一番事业,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辛弃疾一生存词600余首,词作数量为两宋之最。他写词很有个性:爱用典故,经常用得没点水平的人都看不懂;写得很狂,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幽默起来甚至有点儿无厘头。除此以外,辛弃疾用词也和一般文人不同,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怪。举个例子,大家请看这首《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2)

词的名气不用笔者多说,两宋经典词作之一。此词写到公元1198年左右,此时辛弃疾已闲居好几年。有人说这是辛弃疾平生最狂的词,毕竟“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何等霸气。

作为一个一线老师,近日笔者有位同仁却为这首词伤透了脑筋。原来他们班上一个高中生,读完此词问了她一个问题。她自己答不上来也就罢了,她问教研室的其他几个老师,也都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学生到底问了什么?能难住不少语文老师。他的问题是:“我见青山多妩媚”中为何要用“妩媚”写山,这怎么看也不太合理呀?

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3)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很多朋友会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一种拟人写法吗?妩媚形容青山,就是将青山喻作佳人。青山对词人有情,词人也对青山有意,它们正好是后一句中的“情与貌,略相似”。是的,这种理解方法确实没错。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是拟人,把青山喻佳人,为何不能是其它同义词?很显然,辛弃疾这个词并不是乱用,他是有深意的,真的读懂了它才知辛弃疾有多牛。

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4)

唐、宋时期,除了辛弃疾几乎鲜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山水等,真正爱用它的是陶渊明。陶渊明在《闲情赋》一文中,用“妩媚”二字来写一位女子弹曲,他是这样写的: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5)

形容这位佳人所弹的曲乐声,说曲调如山路旁曲折,如白云依山般飘逸。辛弃疾眼前没有佳人,于是直接将青山喻此佳人。同时在词的下阕中,辛弃疾也提到陶渊明的诗作,他希望自己能有陶公之风。最后提到的“古人”和“二三子”,虽然没有明说他们都是谁,但结合上下文,很显然这些人里有陶渊明。仔细这样一推敲,大家就明白了,其实从上阕中用“妩媚”形容青山开始,他就已经在向陶渊明致敬。这才是他偏偏要用这个词写山,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层意思,才能懂辛弃疾有多牛。这种写法,早早地暗埋伏笔,使词作内容上前后呼应,很值得推敲。

破阵子辛弃疾配图(我见青山多妩媚)(6)

辛弃疾的很多作品,在用词时都会显得有点儿“怪”,但事实上都是他的精心安排,都很有讲究。比如曾有人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提出过质疑,认为下雨天很难看到星星。但事实上这也是仿用先贤的写法,用的是唐代诗人卢延让在《松寺》中的“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且不说下雨天是有可能看见星星,就算没有,以辛弃疾爱用典故、爱化用先贤诗作的风格,他也会这样写。

读辛弃疾的词,咱们一定要注意典故和化用的情况。词中之龙对字句的斟酌,远非两宋一般文人所能比,哪怕是看似再简单的句子,都有可能饱含深意,这就是他的实力。有人说这是他在炫技,以致他的很多词作都不太好理解,但这就是他的个人风格。大家喜欢辛弃疾的词吗?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