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教九流指哪些(等级优越古代的三六九等和三教九流盘点)

今天文人的定义,早就超出了其本身的定义文德之人也,它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领域。年代那么长,文人那么多,各种定义的范围也模棱两可,说了任何一点共通性都会从别人的笔下嘴里涌出很多的例外,自己痛快淋漓写得东西又被自己的找出来的观点所推翻,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不过,虽然同类事物之间的共通性不能一一例证,但是如果把这种共通性转嫁到其他事物的定义来看,却能够把一些不能解释的东西说得有理有据。

自古以来,不管是民间的流传还是史学家们的记录,大体都把每一个朝代每一种领域的人分为三六九等,即使到了今天,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定和体制来划分这种区别,但是阶级观念的思想确实也贯穿在每一种职业中。史学家班固在九品量表中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又在每个等级中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和下下三等,这就是三六九等的来源。更可笑的是,也有人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把知识分子定为臭老九。

古代的三教九流指哪些(等级优越古代的三六九等和三教九流盘点)(1)

中国的世族政治时代,有两个时代最为辉煌,一个是魏晋南北朝,二是唐朝。这两个时代的汉族士人都极为讲究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到胡人政权,以至于官员的选拔,首先考虑到的是门第出身。显赫高门和卑贱寒门形成了最为光鲜最为尴尬的对比。如果根据职业来区分人的贵贱,姑且说有几分理由和依据,何况职业本无贵贱之分。但是如果根据姓氏来区别人的尊卑,其依据就不得而知了。孝文帝就曾先后两次对天下姓氏进行排名,确立尊贱,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到了唐朝的陇西贵族,满朝文武升贬最先考虑的也是贵族,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寒门子弟爬到高位,要么做不长久,要么空挂虚名,高门大族观念依旧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改和不改,都无法镇压。

不可否认,历史上历朝历代向来都是秉持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官场游戏。人类也在这种规则导致的血泊中不断探索,幸好还没有完全沦落为丛林动物,往往都能在血泊的边缘燃烧善念,这也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这不是人类用来猎杀虐待动物的理由。所有的市场都是不公平的,包括艺术市场,不可能因为马铃薯的销售商不诚实,农民对马铃薯的成长和关注就会遭到破坏,市场不恰当地使用商品才会如此,艺术并没有因市场的滥用而会堕落。

文化人也有品级,高级的舞文弄墨,中级的插科打诨,低级的溜须拍马。有的人直接是为某个人服务,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种人一般级别不会太低,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中,这帮人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和负面作用,他们的思想文章里宣扬的是宫廷权谋,直接颠覆文化等级,而且发表大量的文章遣词恶浊,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诱惑,把自己看成是天下一切文明的裁决者,很可惜的是,他们身份不低,往往是某个领域内的专家;有的人水平不高,地位也不高,却要把自己伪装成某方面的前辈,文人之间相互嘲弄,写诗作文无异于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褒扬,他们嘲谑天下大道,纠结于自己不是官富红子弟,这和文字狱的读书人没什么区别,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上纲上线,避文士之笔端,不无道理;有的人目的很单纯,不会摊上这趟浑水,写诗作文仅仅是为了释放自我情感,至于写得好不好,另当别论。

有的官员,为了解决级别待遇问题,又不得不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当起了方家,转职于社科院,文联,作协,文协,今天主编出一套书,明天主持一个项目,一个会议,然后恬不知耻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封皮、横幅上面宣扬得响当当,其实胸无点墨,这样的人也敢自居作家,文人,诗人,也敢自称专家,大家,前辈,即使是专业的,恐怕也不敢轻易自居。

古代的三教九流指哪些(等级优越古代的三六九等和三教九流盘点)(2)

一些文艺座谈交流会之类的活动,出席的当代著名的知识分子,公众人物,公然在会场抽烟,进了电梯还不按灭,故意放狠话哗众取宠,精心准备的会议更多时候换来的不过是场下全是交头接耳的,喧哗打闹的,吃零食的,玩手机的,很少有人会去听完。本来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公众人物是某个领域内的代表,要求自然就会背负上文化伦理道德的包袱。

我们的文化思维不能一直都局限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九五之尊或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或者南征北讨或者著书立传这种经历才是最为轰烈,中国的文化长久被这种贵族意识垄断。以至于现在不厌其烦推出的各种电视剧里出现的大多都是挥金如土绫罗绸缎花天酒地上,对人呼之既来挥之既去的招摇中,人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这种对贵族生活的崇拜和向往,这种隐藏的力量是极为可怕的,看似没有多大的危害,其实不然。社会的转型终究是文化的转型。

我们或许无法理解有的人会肯花天价买某位名家的全部著作放在家里仅仅只是为了显得学识渊博,但是,比这个更难让人理解的是:为什么偏偏选中那位名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