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

#潮州#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饶平县

外文名称:Jaoping /JiaoPeng/Joepen

别名:“饶邑”“饶阳"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广东省潮州市

建立时间:明成化年间

下辖地区:黄冈、大埕、所城等21镇和1林场

政府驻地:黄冈镇河南大道(旧县治三饶镇)

电话区号:0768

邮政区码:515700

地理位置:广东省最东端

面积:2227平方公里

人口:102万人(2012年末)

方言:潮州话-韩江小片、客家语

著名景点:摩崖石刻,三饶镇“道韵楼”,海滩岩近照海山镇“辟龙”绿岛山庄

气候条件:海洋副热带季风气候区

机场: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火车站:饶平火车站

车牌代码:粤U

行政代码:445122

地区生产总值:209.91亿元(2014年)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2)

饶平县

陶瓷业是饶平的经济支柱,茶叶生产是饶平北部山区的经济支柱。

据统计,截止至2008年11月,全县拥有公路972.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96公里(汕汾高速公路饶平路段)、国道25.3公里、省道144.4公里、县道175.8公里、乡道601.69公里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位于广东省最东端,与福建省接壤。 地处东经116°35′~117°11′,北纬23°28′~24°14′,北回归线在县境南部穿过。饶平县县城为黄冈镇,位于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县境内有国道324线。

饶平县气候属于海洋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充沛,为1475.9毫米,年平均气温21.4°C,农作物一年三熟。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3)

自然地理

潮州市饶平县地形依山旁海。东、北、西三而环山,南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为丘陵,间有空谷和盆地,东南部滨海为台地和冲积平原。海域有岛屿13个,最大海山岛面积46.9平方公里,建国后通过大规模的人工围海造田,使海山岛与大陆相连;县境内的黄冈河自成水系,黄冈河长87.2公里,由北向南贯穿县境中心,流经12个乡镇,经县城黄冈镇穿流注入南海;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山峰为西岩山,海拔达1256米。黄冈河是饶平县内最大的河流,全长87.2公里,途经12个乡镇,注入南海。县境属海洋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C,降雨量1475.9毫米,农作物年可三熟。

饶平县地形的另—特点是海湾多,海岸线长达136公里,有柘林、高沙、大埕三个较大海湾,港口13个。港湾以柘林湾最大,而积68平方公里,相当于汕头港,四周被海山、汛洲、西澳诸岛环抱着,南有大金门和东西小金门3个出口航道,湾外有横卧着的南澳岛屏障风浪,湾内水深浪静,可通舶万吨 以上巨轮,是粤东天然优良深水港,俗云:“未有汕头埠,先有柘林港”。柘林港是潮州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贸易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改革开放后,柘林港成为国家级开放口岸。

饶平自然资源

饶平县有较为丰富的海产河山地资源。其中浅海滩共57万馀亩,盛产各类海鱼、对虾、牡蛎等。山地野生动物则有眼镜蛇、金环蛇、腹蛇、穿山甲、石蛤等各种珍禽。饶平县盛产陶土。矿产资源有花冈岩、钾长石、高岭土、耐火土、铜、铁、钨、锡筹。

饶平历史

饶平塔仔金山出土文物浮滨塔仔金山文物

1974年,在饶平县浮滨塔仔金山发现了古穴墓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的陪葬品。其中有戈、矛、斧、凿、砾石石器,尊、壶、豆、杯、盆、盂、罐等陶器。部分陶器有酱色釉。经考古坚定,浮滨发现的文物时间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该发现对中原文化与当地区别于诸越文化的土着文化有重要影响。

黄冈丁未革命

1907年4月11日,孙中山率领的黄冈丁未革命爆发。由于起义军寡不敌众,粮械缺乏,战败,惨毙多命。此次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中之第三次,由于该年为农历丁未年,因而称之为“黄冈丁未革命”。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4)

特色小吃

肖米是饶平的传统特色小吃,在过去常被作为配桌点心。饶平的肖米起源于北方的“烧卖”,但与烧卖并非完全相同。沿袭烧卖的外形,肖米的馅料是豆干跟瘦肉块,并在开口处放置一形状为方型的卤肉。吃的时候配以沉醋,味道十分鲜美。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5)


著名人物

张竞生:字公室,1888年出生于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曾撰写出版《性史》,翻译卢梭《忏悔录》,并着有《爱情定则》、《美的社会组织法》、《美的人生观》等。张竞生1907年考进黄埔陆军小学。1912年赴法留学。1915年在巴黎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继进入里昂大学进修,获哲学博士。并曾到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等国留学深造。1921年在北京大学任哲学教授,后因着《性史》,为封建传统观念所不容,被解聘。1926年在上海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美的书店”,但后来遭查抄封闭。1929年初到杭州讲学,又被当局以“性宣传”罪拘留。于是他再次赴欧研究,并从事译着。1933年回国应邀任广东实业督办,主编《广东经济建设》月刊。后因得罪权贵,受通缉。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和批斗,于1970年在饶平县漳溪镇贫病交迫而死。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6)


詹安泰:祝南,号无庵, 1902年出生于饶平县新丰镇。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民盟民员。詹氏第九十二世。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了几十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尤其精于诗词的研究、创作。他的词学专着有独特创新见解,在词坛有较大影响,日本学者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的评誉。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7)

詹伯慧:笔名柏苇,1931年生。早年受业于王力先生、袁家骅先生,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学习和工作,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方言学家,曾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现为暨大中文系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一些有关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如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协会理事等等,同时他还是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长达十年之久(1991-2000年)。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8)

黄锦:(1589-1671),字孚元,号絧庵,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官至明朝礼部尚书。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选进翰林院学馆深造。3年后,由庶常授检讨(史官名,职常修国史),历任少詹、日讲官及分校礼闱等。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知制诰副总裁,后由礼部侍郎调为南京礼部尚书。南明隆武元年为吏部尚书(钱澄之《所知录》)。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9)

历史沿革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守五岭。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饶平地域属南海郡。

西汉

元鼎六年(前111年)

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含饶平地域。

东晋

咸和六年(331年)

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析揭阳县置海阳、潮阳、妥安、海宁四县。饶平地域属东官郡海阳县。

义熙九年(413年)

分东官郡,立义安郡。义安郡辖海阳、潮阳、妥安、海宁、义招五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南朝

饶平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

置义安郡,撤消海阳县。于义安郡治所置义安县,属循洲。饶平地域属义安县。

开皇十一年(591年)

始置潮州。领义安、潮阳、妥安、海宁、义招五县。饶平地域属义安县。

大业三年(607年)

罢潮州,复义安郡。领海阳、潮阳、万川、海宁、程乡五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

罢郡为州,复置潮州。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改潮州为朝阳郡。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干元元年(758年)

罢朝阳郡,复罢潮州。领海阳、潮阳、程乡三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宋朝

淳佑三年(1243年)

潮州知府郑良臣主持创建黄冈城寨。

淳佑六年(1246年)

潮州知府陈圭捐资建林姜桥、陈塘桥、水磨头桥、百丈埔桥、黄冈五里桥、竹林径内大桥、竹林第二桥等石桥。

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改潮州为潮州路。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至正十三年(1353年)

建柘林镇风塔(石塔),塔高20米,塔基围16米,七层八面。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

改潮州路为潮州府。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四县。饶平地域属海阳县。

同年,倭寇进犯惠州、潮州。

洪武三年(1370年)

罢黄冈巡检司。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潮州府于宣化都大埕筑大城,设大城守御千户所(明朝军事组织)。

永乐七年(1409年)

倭寇多次劫掠南澳,并据为巢穴,南澳乡民被迫迁于苏湾都(今澄海县境)。

成化十三年(1477年)

析海阳县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光德乡的滦州、清远、弦歌三都,怀德乡的秋溪、龙眼城、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县治设于弦歌都(清时改称为元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并建筑县城(土城)。

是年,建饶平学官(地址在今饶平一中)。

成化十四年(1478年)

饶平首任知县杨昱到任(另有记载十三年、十五年到任)。改饶平县城(土城)为砖城,设东、西、南、北四门。

成化十六年(1480年)

乡试,饶平首科中举6名,占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中举总数三分之一,轰动一时。

弘治八年(1495年)

知县杨宏组织民工开凿黄冈河溪头段河道乱石,后人称为“杨公溪”。

正德十一年(1516年)

福建平和县人曾三秀袭击大埕,杀在籍知县陈南塘。后陈南塘之子请来救兵,曾三秀被俘,解至潮州府城斩首。

嘉靖二年(1523年)

浙江废市舶司,外国商船不能进入浙江海域口岸。日本商人转到南澳贸易,政府严令禁止,日商舶盘旋海上。

嘉靖五年(1526年)

本县出析滦州、清远二都置大埔县,析后本县仅存六都。

嘉靖九年(1530年)

县令许壁创修《饶平县志》6卷(已佚)

嘉靖二十年(1541年)

知县罗胤凯续修《饶平县志》已佚,仅存其序。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潮州府于黄冈设海防馆。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设海防同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置拓林寨。募民兵1716人,大小船45只,设指挥一名。建衙于天妃宫之东南。

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

重建饶平县文庙(前称学宫)。

康熙八年(1669年)

原诏安县管辖的青、云二澳划归饶平县管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南澳设总兵,再析饶平南澳岛的青、云二澳归福建省诏安管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知县刘汴篡修《饶平县志》24卷。是为本县现存最早的县志。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县令王益聪主持兴建饶城文明塔,建四层停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县令郭于蕃续建竣工。全塔七层,高五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黄冈设海防同知,潮州府海防同知由庵埠移驻黄冈。

雍正十年(1732年)

析饶平的隆澳、深澳,诏安县的青澳、云澳等四澳设南澳厅(清朝在新开发区的一种政区建置)。并设海防同知署,第一任同知徐慎于1733年到任。

咸丰九年(1859年)

澄海盐灶基督教(长志会派)在上浮山村设立分堂,为本县最早建立的基督教会。

光绪六年(1880年)

基督教浸信会传入本县。同年在县城(三饶)建立第一所基督教浸信会堂。

光绪九年(1883年)

知县惠登甲续修《饶平县志》25卷。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天主教传入本县,法国人谭立山(神父)于浮滨溪墘楼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动工兴建饶城东门溪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完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黄冈设邮局,为清末推行“新政”后本县最早邮政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1907年5月22日黄冈革命事发,因这一年是农历丁未年,历史上称为丁未革命。

黄冈丁未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十次武装起义的第三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组织者大部分是新加坡同盟会会员,并在弹药和经费方面得到各地华侨和香港同胞的支持,虽然此次起义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是它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及后来的辛亥革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广东都督府令各县设临时议会,改民政长为知事。饶平首任知事黄荐颚。

民国三年(1914年)

改潮州府为潮循道,领25县,饶平县属潮循道管辖,原县临时议会撤消。设饶平县警察事务所,所长由县知事兼任。

民国四年(1915年)

本县第一个商会——黄冈商会成立。负责各商号的货运护航及维持商场治安等事项。

民国五年(1916年)

本县始设电报局,地点在黄冈涂桥茶寮角,名黄冈电报局。

民国九年(1920年)

裁去潮循道,原属各县同隶于广东省。置澄海地方审检厅饶平县分庭,设推事及检察官。1927年改为饶平地方法院,1929年又改为潮梅地方法院饶平分庭。

民国十年(1921年)

广东省省长公署令各县举行“民选”县长及县议会议员。饶平首任县长陈秉元。

民国十一年(1922年)

饶平县设立教育局。

民国十三年(1924年)

创办饶平县立中学(1942年始办高中班)及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并首创饶平女子中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

饶平第一个乡农会在道韵乡(今三饶南联)成立。会长黄丽泽。同年,中华工会饶平分会在饶城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

中国共产党饶平县支部在饶城成立,书记林琮璜;同年,国民党饶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饶城召开;饶平县农民协会于饶城林厝祠成立;共青团饶平县支部于饶平第二初级中学成立;县公署被改为县政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

中国共产党饶平县委员会(下称中共饶平县委)在上饶大坡楼成立;

饶平第一支工农武装——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在上饶祠西成立。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民国政府张贞部队架设黄冈至茂芝军用电话线,为本县有线电话之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广东设立东区妥靖委员公署,辖饶平等25县。同年饶黄(饶城—浮山—黄冈)、饶钱(饶城—浮滨—钱东)、黄九(黄冈—九溪桥)、黄诏(黄冈—诏安)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本县开始分设区署,实行以县、区、乡、保、甲系列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全县分设6个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

黄冈设置海关,征收香港至汫洲的货物关税。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县城成立“饶平银行”,属官商合办。

创办饶平简易师范学校于饶城,至1949年并入饶平第一中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成立中共饶平县委,县机关设于饶平县隆都的樟籍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饶平陆地全部解放。

1950年 饶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共饶平县委委员会成立;中共饶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单位。饶平全境解放。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饶平县武装大队。全县划分为凤凰、上饶、附城、浮山、钱东、黄冈、海山等7个区,下设26个乡、21个行政村和2个镇。同年,成立饶平县人民公安局(后改为饶平县人民政府公安局)、人民法院等单位;饶平县国营贸易公司于黄冈镇建立。中共饶平县首次党员代表会议于饶城召开。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专员公署。饶平隶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1年 中共饶平县委机关从饶城迁驻黄冈蟹池、真道医院,后迁至丁未路440号(1953年再迁至西门余厝祠)。全县划分为11个区和一个镇(一区凤凰、二区上饶、三区附城、四区河西、五区浮山、六区樟溪、七区钱东、八区高堂、九区霞绕、十区东界、十一区海山及黄冈镇),辖177个乡,6个办事处。

1952年 成立饶平县合作总社。市场交易改为市秤计量,废除升斗制;布匹等商品计量统一使用市尺。

1953年 联饶溪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对黄岐山深涂桥“九十九曲”长达9000米溪段裁湾取直,为解放后全县第一宗大型治洪防洪工程。同年,县第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拓林第一渔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5年 饶平县人民政府启用“饶平县人民委员会”印章;本县国家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饶平县人民检察院成立。

1956年 县黄冈汽车站落成启用。

......

1991年 县海内外乡亲中秋联谊会在县城黄冈镇隆重举行;经国务院批准,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10)

行政区划

饶平置县时地域广袤,总面积约5000多平方公里,置县后境域多次更动。明嘉靖五年(1526)划出光德乡的州、清远两都置大埔县。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划出怀德乡的秋溪都归海阳县,划出苏湾都凑置澄海县。明万历四年(1576)划太平乡信宁都的南澳4澳(深、隆、青、云)设南澳镇(南澳镇设漳潮协守统管,由诏安县、饶平县共管)。其中青、云两澳属诏安县管辖;深、隆两澳由饶平县管辖。

清康熙八年(1669)撤南澳镇,诏安县管的青、云两澳重归饶平县管辖。康熙二十四年(1685)复南澳镇,青、云两澳又归诏安县管辖。清雍正十年(1732)设南澳厅(清代在新开发区的一种政区设置),行政隶属与饶平脱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先后更动4次。1949年10月25日,县属隆都区(面积65.7平方公里)划归澄海县管辖。1956年9月,三饶区的上陶、坪石、上园3个村(面积10平方公里)划归大埔县管辖。1958年11月,县属凤凰区(面积305平方公里)划归潮安县管辖。1958年11月,南澳县并入饶平县。1959年11月,析原南澳县境域恢复南澳县建制。至2005年底,饶平县陆域面积为1694.0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合计总面积2227.06平方公里。

2010年,饶平县辖21个镇(黄冈镇、钱东镇、海山镇、大埕镇、所城镇、柘林镇、汫洲镇、樟溪镇、浮山镇、汤溪镇、三饶镇、联饶镇、新圩镇、新丰镇、饶洋镇、上饶镇、建饶镇、高堂镇、浮滨镇、新塘镇、东山镇)和一个林场(韩江林场),镇、场下设355个村民委员会,39个居民委员会。

交通

航运

港口资源优势明显。饶平地处华南沿海,柘林湾潮州港位于高雄、香港(深圳)和厦门三大港口“海上金三角”中心地带,拥有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岸线136公里,可建码头泊位岸线39公里,其中10~30万吨级码头泊位岸线10.4公里。饶平水上运输历史悠久,特别是海洋航运。《简明广东史》载:“隋大业六年(610年),饶平的柘林港有船只往来于闽台沿海。”宋元明清时期有大量船只航于泉州、广州、台湾及东南亚国家地区。民国10年(1921年)后,饶平沿海至粤东各港口相继通行客货轮船。建国后,饶平水上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十分迅速。继1977年新辟三百门深水港和千吨级码头后,1986年又在柘林湾新建两个1.6万吨级的过驳锚位。港口货轮可直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及港澳等地。1987年,饶平专业水运企业拥有海河运输船泊139艘,载重吨位5274吨,装机马力3377千瓦。同年,全县个体户、联营体户拥有河海运输船泊458艘,载重吨位9763吨,装机马力13889千瓦。饶平与外航运联络的港口有7个。

潮州港分为三百门、西澳、金狮湾3个港区,具有风平、浪静、水深、多屏障、多通道、淤积少、腹地广阔、花岗岩岸线等国际深水大港优越条件,是华南沿海一个较完整的海湾型港口和华南地区天然良港,素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对台直航港口,也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海港,其中至汕头27海里、厦门89海里、高雄177海里、香港198海里、广州299海里。港口仓储设施配套齐备,货运、客运可直通世界各大港口,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公路

交通网络完善。国道324线、国家高速G15沈海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在县城通过,省道柏丰线、坑海线纵贯县境南北。此外,大潮高速、漳玉高速、沈海高速复线等干线规划正在加快推进。

2012年,饶平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284.7公里(不含行政村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5.61公里,国道25.01公里,省道141.66公里,县道175.28公里,乡道917.14公里。饶平县所有建制镇通三级及以上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事级及以上水泥路。国省道192.28公里全部为一、二、三级水泥路;县道175.28公里为二、三级水泥路;乡道670.43公里为二、三、四级水泥路,246.71公里为砂土路;村道674.95公里为四级水泥路,453.41公里为砂土路。

铁路

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全线通车,正式投入运营。饶平不通火车的历史到此结束,进入高铁时代!厦深线开通后,饶平到深圳从以往约6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不到3个小时,到厦门2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为1小时10分钟左右。从此,横跨闽粤两省、连接厦门深圳两大经济特区的“3小时经济圈”形成了。

厦深铁路在饶平高堂镇设饶平火车站,被誉为全线最美站台。

航空

饶平县西距揭阳潮汕国际机场60余km,每天有航班来往内地大中城市和港澳台地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饶平地处粤东沿海,位于广东省最东端,素称“粤首第一县”。地理座标为北纬23°30′16"~24°14′12",东经116°41′12"~117°11′16"。东和东北与福建省诏安县、平和县交界,北与广东省大埔县接壤,西和西南与潮安区、潮州市湘桥区、汕头市澄海区毗邻,南濒南海,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县城黄冈距广州市518公里,距汕头市54公里,距潮州市45公里。

地质地貌

饶平县位于潮汕平原边端,是广东山区县之一。

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势北高南低。东、北、西三面环山,中部谷地、盆地、平原交错分布,南临南海。西北为丘陵,间有空谷和盆地,东南部滨海为台地和冲积平原。海域有大小岛屿47个,最大海山岛面积46.9平方公里,建国后通过大规模的人工围海造田,使海山岛与大陆相连;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山峰为西岩山,海拔达1256米。黄冈河自北端发源,作南北走向沿中心迁回出南海,构成黄冈河平原丘陵区。

饶平县境东西狭、南北长,呈马蹄形。大致可分三个部分:溪头以北(即黄冈河上游)称饶北地区,以低丘和丘陵为主。西岩山上尖髻为饶平县最高点,海拔1256米。中心部分的冲积平原为黄冈河冲积物构成,一般高于河面2—5米。溪头以南至赤岭一带(即黄冈河中游)称为饶中地区,以高丘及低丘占广大面积,山间盆地相当发育为特点。赤岭以南称饶南,又称黄冈河三角洲以低丘及河积海积平原为主,沿海岛屿罗列,海岸港湾多。

河流水系

境内以黄冈河自成水系,发源县境北端的上善镇大岽坪,

作南北迂回走向,流经上善、上饶、饶洋、新丰、三饶、汤溪、浮滨、浮山、樟溪、高堂、联饶、黄冈等十二个乡镇,于黄冈东侧的石龟头出海,全长87.2公里。沿途汇入的溪流主要有:九村溪(长23公里)、食饭溪(长23.5公里)、新塘溪(长20公里)、青竹径溪(长17.8公里)、东山溪(长28公里)、浮滨溪(长20.5公里)、大陂溪(长13.5公里)、樟溪(长23.7公里)、新圩溪(长25.2公里)和联饶溪(长15.5公里)等。整个河系集雨面积1256.1平方公里(含境外共1317.5平方公里),占饶平县陆域的75%以上。此外,在县境边缘地区和岛屿还有一些溪流,如上善溪,坪溪及大埕埭溪、炮台山溪等,分别注入韩江或直接出海。集雨面积约340平方公里,占饶平县陆域面积的20%以上。

气候

饶平属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

,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全年无冬,年平均气温21.4°C,降雨量1475.9毫米,农作物年可三熟,作物生长条件良好。据县气象站1956年、1985年资料,平均年日照时数2114小时,太阳辐射量124.72千卡/厘米,气温21.4℃,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温度28.1℃,极端最高温度38.6℃;最泠月为一月,平均温度13.4℃,极端最低温度0.8℃(三饶-3.5℃)。初霜期12月31日,终霜期1月16日,无霜期349天。年平均降雨日129天,降水量1475.9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83年达2173.8毫米,最少的1962年942毫米;由于地形关系,各地雨量也有差异,南部沿海年均1277.2毫米,北部山地年均1700毫米左右,西北部的新安、坪溪、新塘等处年均达2000毫米以上。降水时间分布基本呈单峰型,上半年逐月增多,6月份最高峰,以后又逐月减少。蒸发量年均2025毫米,气压年均1013.3百帕,相对湿度年均79%,本县常年盛行偏东风,次为偏北风及偏南风,西风极少。

饶平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龙舟水”、干旱,低温阴雨

、寒露风、低温霜冻等。饶平县自1951—1985年,粮食生产因受台风影响造成较明显减产的有1959年、1960年、1961年、1974年、1975年,受“龙舟水”明显影响的有1965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76年;晚稻受寒露风与冷害较大影响的有1967年、1971年、1974年、1975年,1976年,受冬寒霜冻明显影响的有1963年、1975年、1981年、2002年;还有一些年份,因倒春寒而造成死秧烂秧现象。

海湾海域

饶平海岸线长136公里,沿岸所辖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构成优良的港湾,浅海伸向大洋,岛屿星罗棋布。有柘林、高沙、大埕三个较大海湾,其中柘林湾面积68平方公里,素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高沙湾东倚海山南北两岛,西对义丰溪,深入笠港,为一般船只避风、停泊之处。大埕湾在大埕前沿,面对南海,东北达福建诏安、东山沿海,西通柘林湾,渔船回转于此,自古交通方便。

岛屿:除碧洲、海山南北岛、汫洲半岛等已与内陆相连外,还有西澳岛、汛洲岛、青屿、虎屿、圆屿、浮屿、乌屿、牛屿、狮屿、五屿、汫洲三屿、赤屿以及其它水面数十处礁。这些岛屿形势险要、气候宜人,是海上交通的天然屏障,是开发海洋资源的立足点。

土壤

饶平的岩层主要是花岗岩,部分为流纹岩以及砂页岩等。土壤约可分为4类:发育于花岗岩土地薄层红壤,发育于变质岩的粗骨红壤,典型红壤,黄壤。

自然资源

生物

饶平县有较为丰富的海产河山地资源。

其中浅海滩共57万馀亩,盛产各类海鱼、对虾、牡蛎等。山地野生动物则有眼镜蛇、金环蛇、腹蛇、穿山甲、石蛤、地龙等各种珍禽。

饶平有珍稀动植物140余种,有国家一级保护的蟒蛇;国家二级保护或国际公约二类保护的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虎纹蛙、大毛鸡、小毛鸡、白鹭、猫头鹰、老鹰、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苏铁蕨、桫椤、金毛狗等;有南洋杉、落羽杉、南洋楹、湿地松、隆缘桉、柠檬桉、大叶相思、乌占相思、红花天料木、降香黄檀、柚木、麻栋、木麻黄、刺槐、侧柏、羊蹄甲、黄榕、玉兰、马尾松、杉木、荷木、台湾相思、红椎、五叶椆、鸭脚木、油桐、樟树等。有铁、铜、钨、锡、高岭土、稀土等23种矿产,其中高岭土1亿吨以上,是发展陶瓷业的优越条件。

据不完全的标本统计,饶平区系的维管植物共有930钟,共有168科。

水力

水力资源蕴藏量为8.3万千瓦,已开发4.91万千瓦。

水果渔业

正在加载饶平生态农业生产

饶平县是广东省著名的茶果和渔业之乡,农业资源丰富,

是茶、果、海鲜、蔬菜主产地,狮头鹅原种产地;岭头单丛茶、青梅、橄榄、荔枝、龙眼名驰遐迩。海域鱼类品种繁多,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鯵(巴浪)、金色小沙丁(鮕鱼)、单角鲀(迪仔)、大黄鱼(金龙鱼)、竹?鱼(阔目)、脂眼鲱(干鱼)、长体圆鯵(铁鮕)、金线鱼(红三)、鱿鱼、章鱼、墨鱼、带鱼、画鱼、长刺鲷鱼(立鱼)、乌鲳、银鲳、鲨鱼、鳗鱼、石斑鱼、海鲶、条尾鲱(红鱼)、黄鲫(黄只)、海蜇以及虾、琵琶虾、青蟹、梭子蟹等一百多品种。水产养殖业形成海水网箱、对虾、鳗鱼和贝类四大养殖基地,海水网箱养鱼是饶平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具有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养殖主要有红斑、青斑、鲈科鱼、鲷科鱼、美国红鱼等优质品种。

经济

2014年饶平县地区生产总值209.91亿元,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7.26亿元,分别增长7.9%、8.2%和8.3%。经济总量不断壮大,预计人均GDP达到2.3万元。三大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3%、46.7%和38%。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6亿元,同比增长13.17%。

概况

截至2005年,各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的情况是:

正在加载饶平液化石油

工农业总产值129.77亿元,比1978年的2.62亿元增长48.53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7.99倍和0.2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90.52亿元,比1978年的0.78亿元增长115.05倍;比1990年和200

0年分别增长12.8倍和0.34倍。农业总产值39.26亿元,比1978年的1.84亿元增长20.34倍。

生产总值72.13亿元,比1978年的1.53亿元增长46.14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6.94倍和0.32倍。

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62万元,比1978年的1949万元增长4.01倍。国、地二税合计总收入3.03亿元,比1978年的0.13亿元增长22.31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8亿元,比1978年的1.04亿元增长24.75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7.38倍和53%。

外贸出口总值2.01亿美元,比1979年的4.9万美元增长4101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9.82倍和69%。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08元,比1979年的76.7元增长46.04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2.76倍和5%。

饶平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8868元,比1978年的515元增长16.22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4.22倍和30%。

2012年饶平县完成生产总值170.9亿元,增长10.7%;国地税收总收入16.16亿元,增长17.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5亿元,增长17.9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71亿元,增长8.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亿元,增长11.8%,外贸进出口总额18.41亿元,增长3.7%。

农业

饶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北部地区重点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新丰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已完成高标准种植1310亩,先后被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中部地区茶叶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饶平县茶园面积6万亩以上,年产量约5000吨,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有“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之称。位于柘林湾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累计已投放深水网箱76组304口,先后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养殖的海水活鱼获准直通香港、日本市场。饶平县海水养殖常年面积15.82万亩,产量16.35万吨,产值20.56亿元。

1985年饶平县农业劳动力27.20万人,创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当年价,下同),人均创值1019元。2005年饶平县农业劳动力42.66万人,创农业总产值39.26亿元,人均创农业产值9201元,比增8.03倍,年均递增11.63%。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农业增加值,随着农业产值和市场物价高低而升降。1985年饶平县农业增加值1.82亿元,每个劳动力创农业增加值668元,2005年饶平县农业增加值20.99亿元,每个劳动力人均创增加值4921元,比1985年增6.37倍。20余年来农业产值和农业增加值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过猛,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增产而农民增收幅度小,农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1985年饶平县农业增加值率为65.49%,1990年61.57%,2000年下降到52.23%,2005年为53.48%,比1985年下降12.01个百分点。

专业镇

黄冈镇:水族机电、服装、红军茶(俏乌龙)

钱东镇:日用陶瓷、羊毛加工生产、石材加工生产、副食品、旅游

海山镇:水产养殖、风景旅游、水果批发

大埕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

浮滨镇:红军茶(俏乌龙)、岭头单枞茶(岭头白叶茶)

三饶镇:日用陶瓷

新丰镇:日用陶瓷、红军茶(俏乌龙)

饶洋镇:日用陶瓷、红军茶(俏乌龙)

上饶镇:日用陶瓷、米粉、茂芝牛肉丸、红军茶(俏乌龙)

高堂镇:菜脯食品、金光寺

汫洲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

工业

正在加载绿岛山庄【夜景】

饶平县充分发挥特色产业资源优势,

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形成陶瓷(玻璃)、水族机电、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饶平工业有很大发展,但经济效益不高,反映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有升有降,总的来说,大多数项目未能达到国家指标。

1992年,广东开始采用综合经济指数来衡量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及工业经济运行质量。1992~2005年饶平独立核算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上下波动,除1993年、1994年、2005年,综合指数达到国家指标外,其余年份综合指数都未能达标,其中1996年综合指数57.78点,为最低年份。2005年综合指数达136.10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正在加载华丰油气码头

2006年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和国家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称号

。形成以三元、日用、饶花等企业为龙头的玻璃陶瓷产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水族机电产业方面:饶平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黄冈镇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水族器材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水族机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食品加工业方面,饶平县共有规模以

上食品加工企业10多家,其中以钱东镇为基地的盐焗鸡产业规模快速壮大,饶平县已有盐焗鸡生产企业17家,涌现出无穷、好味来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12年,饶平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3.93亿元,增长20.9%,其中陶瓷、水族机电、食品三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7%、16.0%和41.8%。

社会

饶平县共有文艺协会8个,各类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文化活动骨干1700多人。先后出版了《饶平县历史文化丛书》9卷,中、长篇小说3部,诗词集成3部,谜语3辑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县级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级有21文化站,村级已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室220个、配置村级电子阅览室19个,建成配套农家书屋355个,设置基层流动图书馆2个。

2012年,饶平县现有中小学校300所,在校中小学生13.2万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发展,连年来高考连创佳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计划投资285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进展顺利,镇级卫生院配套建设不断完善,饶平县355个行政村全部设置卫生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生态环保、双拥优抚、残疾人、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被评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省林业生态县”和“省双拥模范县”,黄冈镇、三饶镇分别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黄冈镇上林社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县城黄冈镇地处沿海,黄冈河穿城而过,国、省道和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县城总规划控制面积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多万人。饶平县立足滨海城市定位,运用经营理念加快城区开发建设,先后完成饶平大道、黄冈大道、迎宾大道、顶宫路、拥军路、广场东路等主要街道改造及亮化、绿化配套,完成“平安饶平”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黄冈大堤加固达标及长廊配套工程、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汫海引黄干渠改造、第二水厂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了中山公园、黄冈河长廊景点等设施建设配套,开发建设了龙泽园、海博现代城、腾瑞星河湾、牡丹园等高档住宅小区,改造升级饶平大酒店、华景大酒店、华侨大厦、聚贤园迎宾馆等星级酒店,为推进滨海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旅游

饶平依山面海,古有“岭南佳胜地,瀛海古蓬莱”之誉。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绿岛旅游山庄、青岚省级地质公园、“海龙”世界地质遗产奇观、中国休闲垂钓基地柘林湾、千年古刹海山隆福寺、赵朴初题书“粤东一壁”的石壁山风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饶道韵楼以及“饶平千岛湖”汤溪水库、张竞生博士故居公园、中央苏区县“茂芝会议”红色旧址、孙中山辛亥革命先声丁未革命中山纪念公园、中国兰文化基地云峰兰苑、海上温泉七夕井、天然海水浴场东沙湾、金狮湾、大埕湾、野水渡假村等胜景奇观,还有地方特色文化奇葩中国布马舞、非遗文化三饶彩青艺术等

一、自然景观

饶平县陆域面积1694.06平方公里,山地约占饶平县陆域面积的70%,500米以上山峰共有133座,其中千米以上山峰10座,以北部的西岩山为最高,主峰海拔1256米。黄冈河自成水系,由北向南纵流饶平县,全长87.2公里。1958~1959年,在黄冈河中游建成具防洪灌溉、发电、饮用等功能的汤溪水库,最大库

容3.78亿立方米,是粤东第一大蓄水工程,称为北湖,湖中有大小岛72座。饶平是个滨海县份,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6公里,有大小岛屿27个,海滩涂面积1360公顷,位于海山黄隆西南的“龙”——海滩岩田,是世界上罕见的海洋地质景观。分布于县境中北部山区多达10万多亩的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的孓遗植物,有40亿年历史,对研究广东的地质、古气候的变迁具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分布于樟溪青岚的冰臼群(青岚冰臼)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已开发成旅游景点。

二、人文景观

饶平自4000多年前就居住着古越族先民。初唐,中原文化进入饶平。明成化十三年(1477)置县。饶平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历史遗迹比较有影响的有:民族英雄戚继光等抗击倭寇斗争的重要战场大埕所城、旗头山炮台等遗址;郑成功抗清复明斗争的分水关史迹;辛亥革命先声“黄冈丁未革命”史迹;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入饶的“茂芝军事决策会议”史迹。

文化遗迹最有影响的是商周文化遗迹——“浮滨文化”。位于浮滨圩北面的塔仔金山的商周墓葬群遗址,是70年代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有3000多年的历史,史学价值极高。

正在加载饶平县隆福寺

古塔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柘林镇风塔最为著名。该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基围16米,七层八面,构筑稳重精巧,600多年来历经战乱和天灾却安然无恙,令人惊叹。

古寺庙饶平古寺庙众多,其中有始建于晋代的海山隆福寺,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有始建于宋代的林姜古寺、永福寺,建于南宋的白雀寺、普陀岩,还有明代的雷音禅寺、西岩寺、观海寺和金光寺等等。

古楼寨饶平县有各种类型古楼寨700多座,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其中以三饶镇南联村的道韵楼最为著名,2006年5月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以其古、大、奇、美而享誉海内外。已开放成旅游景点。

三饶镇

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末清初,是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楼内处处有“8”。得到公认的是道韵楼的造型是仿周文王八卦形设计,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巷隔开。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112架梯。此外,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座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内房屋分为3进,共深2 9米,前、中进为平厉,中进后各留出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后进为3层楼,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楼周设有枪眼、炮眼外,楼门顶还特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全楼具有防兵乱、防乡斗、防火灾、防暴暑、防地震的八防作用

饶平城隍庙

正在加载饶平县风吹岭石刻群

饶平城隍庙位于三饶镇中华路,是饶平最大的城隍

庙。三饶城隍庙规模之大,可以用俗语“饶平城隍大过府”来形容。朱元璋为了加强神权的统治,各级官员赴任时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职。城隍庙规模不小于府县衙门。城隍庙宇之大、品级和某些建筑规格之高,都为潮汕地区古建筑所罕见的。

琴峰书院

琴峰书院在饶平县三饶镇琴峰山东南麓,因其山形似琴台,故名。建于清乾隆元年门(1736年),座西北向东南,占地近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依山而筑,前低后高,前厅与两旁厢房是2层木结构楼房,连成凹字形。两廊上下各有厢房10间,为生员宿舍,中间是天井,从天井沿两侧石阶可拾级登上后厅讲堂。前厅楼上题名“雨化楼”,取“春风化雨”之意。院左侧建“义举词”,置曾于此任教的举人名牌;右侧建“先贤词”,塑立关云长、岳飞等神像。迨至清末废科举,琴峰书院改为饶平县立高等学堂。解放后改为三饶镇小学。1988年10月被列饶平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饶平古县衙

饶平县县衙(在今三饶镇),是至今为止保存比较完整(今经二年时间始修复)的县衙。该县衙独特的把大门顶简陋的谯楼(鼓楼)建成有城堞而宏伟壮观的城楼和门口设置石狮的县衙为别的县衙所无(衙后秀美小山之上筑望耕台也是其他县衙所少有)。故如从这一独有的特点上说,堪称是另一特色的“中华之最”和“天下第一县衙”,也是潮汕地区一处不可多得的胜迹。

海山镇

海滩岩近照—海山镇“辟龙”

“辟龙”位于饶平县海山镇,属贝壳冲积岩,东西长4500米,宽1150米,后2米至10米,总面积为2875公顷。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横卧于海滩,形似长龙,俗称“辟龙”。经专家考证,该海滩岩田是由文石、高镁方解石、有孔介虫、海生贝壳、微体古生物和细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条件下长期堆积、胶结而成,约有五千年历史。为广东省第三个地质遗迹保护区。

隆福寺

位于海山镇烟楼山麓。清代《潮州府志》载:“隆福寺在信宁都黄芒山,晋时建”,宋、明两次重修,后废。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季春又重建,1986年由释光辉、释定

因法师等募捐近百万元,全面进行修建。宫殿式结构,主寺三厅大院九天井;后座为两层大厅八房藏经楼。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整座寺院雕梁画栋,凌角飞檐,为饶平第一大寺院。寺内佛像均塑金身;观音堂古铜匾铸浮雕“玄武飞来”,重140余公斤;还有泰国僧王赠送铜佛;藏经楼藏经数百卷,仅台湾星云法师馈赠(大藏经)100卷,寺正门匾额有“隆福寺”三个大字,苍劲雄浑,相传是晋代王羲之手笔。

野水度假湾

位于海山的东南部,有一条长约四公里的海边沙滩,风平浪静,前无岛屿阻隔视野开阔,少人涉足水清沙白。

松磐胜槪

位于海山镇浮任村北的候山巅,耸立着一方巨石,石高二丈有余,顶端是两级平台,坐二十余人也不觉得拥挤。巨石来临清池,西傍洼地,南倚民房,北望埭田,历尽沧桑而不变。就在磐石南侧石壁上,长着三棵姿态各异的古榕。。

宝云名庵

宝云庵座落于海山浮任村东北的“落山虎”山麓,是海山有名佛寺之一。它背倚如猛虎下山的峰峦,面前是浩瀚的海洋(现已围垦成万顷良田和鱼塘)。远处,莲花山缭绕着瑞霭当门而入,左右苍松翠竹环抱,风景幽雅,堪称佛门胜地。

柘林镇

柘林镇“镇风塔”

“镇风塔”位于饶平县柘林镇,地处风吹岭峡谷口。镇风塔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尖为制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芦,塔身周围是石板围成的环形面屏。该塔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林镇“白鹭天堂”

饶平县柘林镇西澳岛上因白鹭成群,而被称为“白鹭天堂”。西澳的白鹭为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

风吹岭石刻群

正在加载古哨大所城

风吹岭石刻群在饶平县柘林镇东l.5千米的风

吹岭。困岭高面海,一年四季风声飒飒,往东眺望,沧海万顷,水天浩渺,闽粤的高峰岛屿如泥丸入海,甚为壮观,历代显官名士纷迭至此观览,吟诗作赋于此,于今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闽广副总兵晏继芳题的“闽广达观”,以及来自湖北、四川、贵州、吉林、江西等地文人墨客题刻,有“海阔天空”、“水天一色”、“闽粤一览”、“玉柱天关”、“天风海涛”等。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黄冈镇

石壁山风景区

位于离饶平县黄冈镇城北的栖云山,又称“石壁庵”,因此山多为石头山而得名。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纳海楼”、“慈悲亭”等景观。其中漱玉泉成于山上天然岩洞,长年清泉不竭。在山的最高点有饶平县电视塔,为饶平最高建筑物,在那里可以一览饶平全景。而纳海楼也能一览饶平县全景、中央电视台“沿海行”节目组到访饶平时,就曾到过纳海楼。

涑玉泉

涑玉泉是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壁山谷处。周围古树成荫,一巍峨巨石复盖数石、形成一个石洞。洞口高1米,宽1.7米,向纵横各5米。洞床有一大石,依山势趋前倾斜,两侧各有一道弯弯曲曲小石沟从底端伸出,四时冒出清泉,于洞口汇合流出洞外,如卧龙吐水。明嘉靖三年(1524年)余翁在巨石上镌刻“涑玉泉”3个大字;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许志良题《玉泉留题》诗二首;清同治六年门(1867年)凤冈督军使者张殿雄题五律诗一首,均赞美涑玉泉。

古哨大所城

古哨大所城古称大城所、大埕所。明、清海防军事重地。位于饶平县黄冈镇东南方14公里处(属所城镇),东临南海,北倚大尖山,西连黄冈古城,是潮州府的前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百户侯顾实创建,呈方形,城垣高2.7丈,周长643丈,厚1.6丈,内外两面用花冈石条丁卯垒砌,中填泥土。设东西南北4个城门,城门上皆建二重楼,城垣四角置设敌台。全城面积约2600市亩。城内有三街六巷,中心交叉呈“十”字形,街宽1.5丈,外侧四周城池环绕,城池宽2丈左右,长696丈。清康熙三年(1664)曾迁拆,七年展复,八年重建。所城曾称大城所,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3员,百户10员,镇抚1员,旗军1225员;各种军器5457件。四城门尚存,东西城垣尤为完整,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1981年被列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

“中央苏区县”

“中国红军茶之乡”

“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

“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

“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

全国最大海水网箱养殖基地

县名由来

“三饶太平”说

据明万历十年(1582年)潮州知府郭子章的《郡县释名》载:“饶平县成化间置,县在三饶也。三饶:即上饶、中饶、下饶。今县治在下饶,曰‘三饶太平’,此饶平命名之故。”这是“饶平”得名最早的文字记载。

《潮州府志》38卷之《潮汕大事纪》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12月,三饶人饶陆海聚众起义,自称“万户侯”。这一年,饶陆海与程乡(梅县)县吏陈伏相约,以陈伏为内应,饶陆海带起义群众攻入程乡县。赵庸(南雄侯)率潮州卫官兵征讨,杀了饶陆海等150人,其余民众受招安。明成化年间置县,因在平定三饶农民起义之后,取“三饶太平”之意,定名“饶平”。

“梅溪石碑”说

源于王十朋所语“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据清康熙年间饶平知县刘卞所撰的《饶平县志古迹》中的“梅溪石碑”条目载:“宋王十朋,尝经是地,逆旅中,夜半闻角声,起视莫知其处,周览山川曰:‘异日必有县其地者,立石记之’。相传云:‘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明初,其石犹倒复在泥中……今片石尚横郊野。”清《饶平县志》亦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饶平知县邱金声的《王梅溪碑记》云:宋时王梅溪先生曾经此地,逆旅中,夜半闻角声,起视莫知其处,乃周览山川,知异日必有城其地,遂立石记之,入明犹存……”而清道光年间郑昌时所撰的《韩江闻见录》一书则略有小异:“宋时王十朋过其地,夜宿双溪口,闻更鼓声,曰:‘他日必有筑成于此者’因题石云:‘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以后饶平县名,正符于此,是为双溪石。”

我的家乡饶平县城(我的家乡饶平)(11)

本文章图一为黄冈镇,图二为仙洲村,图三为大澳村,图四为汤溪镇,图五为美食肖米,图六为张竞生先生,图七为詹安泰先生,图八为詹伯慧先生。剩余图片为饶平县著名风景区青岚地质公园。本文章由小编查找资料编辑而成,如有不当,请联系小编修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