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

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1)

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2)

包粽工洁姨教N视频记者马青包裹蒸。

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3)

裹蒸粽是以糯米、去皮绿豆、肉做原料,用柊叶包裹。

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4)

四个方向对折,压实裹蒸。

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5)

用水草绑好,即完成裹蒸包制。

瓶窑特产(清香飘千年曾被奉为贡品)(6)

扫码看视频

编者按

《风味粤产地》是南方都市报、N视频在2022年全新打造的推广宣传广东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型纪录报道节目。

我们将寻找广东地标,探索南粤美食、走访土特产地、收集风味源头。多角度呈现特色产品的自然、地理、水土、生态、气候、人文、历史之源,发现和记录一个个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广东人文故事。

裹蒸粽,是肇庆的金字招牌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广东大饭馆茶餐厅,人称“茶点王”。裹蒸粽的味道是独特的肇庆美食印记。肇庆裹蒸粽用本地特有的柊叶包裹,它色绿、自带清香,具有防腐等特点。千百年来,一枚枚甘香油滑、香味浓郁、绵密软糯的裹蒸粽,陪伴了一代代肇庆人的成长。

裹蒸粽粽山

外包柊叶三几片,糯米绿豆放里边

肇庆鼎湖山闻名遐迩,属喀斯特地貌,是迄今7000万年前燕山地质运动的产物,以前只知道桂林山水,其实肇庆也是,是同一条线索。婷婷七星岩,垫着宽阔平静的碧绿星湖,正像一个粽子山——裹蒸粽粽山。勤劳勇敢的肇庆人就是比照着家门前的这山来包的裹蒸粽,如果有人这样介绍,也不是不能信,形状像,个头也像。

叶子包着米,米里藏点好东西,粽子这种形式是自然原生态和民间民俗的最佳注解,蕴含着先人的心灵手巧——既用料丰富,又有叶的清香,紧紧包扎便于携带,还能储存。

包裹蒸粽用的是柊叶,当地山上长的大绿叶,别的粽子用箬叶、芦苇叶,小小的。裹蒸粽大,就用大叶子包,很霸气。里面包的除了糯米,还有去皮绿豆、五花肉。绿豆一定是去皮,它的加入增添了细密的口感,减少了油腻。

包完放到大锅里,鼎湖山泉倒进去,底下加桂枝木,大灶猛火煮八个钟。这么个煮法,相当豪迈了。店铺是早上煮,下午卖;家里就是晚上煮,第二天醒来吃。

在肇庆市城中路,一家经营70年的食肆老店,云吞面和裹蒸粽是招牌,店里还沿用着老式餐票。

不止一次说裹蒸粽大,端出的这个是八两,传统有一斤的,更厉害的还有两斤半的。打开,黄白相间,姿态挺拔;剥开,油润剔透,层次分明;咬下,咸香软糯,实实在在。加蛋煎的裹蒸粽,压成圆饼,全然没了模样,但确实口感更油香酥脆。本地朋友介绍道,其实这样的传统食物,我们平时也少吃,过年过节吃,长辈们吃得多些。记得过年,初一到十五,桌上都有它,但还是吃不过长辈。

裹蒸粽产业

人手包制是必经工序,日包上千只不在话下

肇庆裹蒸粽早已从以前的家庭作坊式制造,进化到如今工厂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保证卫生与食品安全,造就了许多当地大品牌。千万别忘了,广东人不只是吃货,做起生意奋斗的劲头也是“不遑多让”。裹蒸粽品牌企业的兴起,带动了肇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及乡村振兴,扶农助农,解决就业。

今年5月,肇庆市裹蒸粽产业升级复兴工程暨工作专项小组成立(筹备)会议在肇庆市商务局召开。根据肇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做精做强肇庆裹蒸粽产业复兴升级工程的有关指示,裹蒸粽是肇庆市很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把肇庆裹蒸粽产业做精做强,带动上下游产业,让更多的农民致富,进而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业态,推动裹蒸粽产业向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资源等力量,利用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合力打造肇庆裹蒸粽的集体品牌,帮助肇庆裹蒸粽扩大销售渠道及影响力,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裹蒸粽不是月饼,没法用纯机器加工,人手包制是必经工序”,这是所有裹蒸粽厂老板都会告诉你的一句话。在肇庆每个裹蒸粽工厂里,都有数以百计的包粽工人,人均每天手包上千个粽子不在话下。

肇庆人懂得创造,光是看裹蒸粽产业人,在线上销售、直播带货、品牌代加工各个领域就不断拓展、深耕,其规模覆盖之大——当辛劳奔波的你,在清晨通勤路上进了一家士多,选了一个糯米鸡或者咸肉粽打包带走的时候,有98%的可能性它来自于肇庆包粽工人勤劳的双手。

“果青”传说

裹蒸粽送情郎,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肇庆城区游荡,可以从青山绿水间走到宋代古城墙、明代四塔,逛到清代阅江楼、民国时期的骑楼街。肇庆是历史文化名城,古称端州,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南越。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亲赐御书设肇庆府。“肇”作始解,“庆”为吉庆。

肇庆裹蒸粽制作同样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粽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宋代包公包青天就在这里做过事,任端州知府三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百姓。包公离开端州时,百姓感念,就用家中最宝贵的粮食——糯米、绿豆加上过节才能吃到的肉,制作了肇庆裹蒸粽,让包公带着路上吃。人们说,肇庆裹蒸粽就像包公的铁拳。从此以后,肇庆裹蒸粽不仅出现在田间地头,还走上了餐桌,被奉为贡品,成为了肇庆传统美食的代表。

裹蒸粽又叫“果青”,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一个凄美浪漫的爱情传说。

从前,端州(今肇庆)有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女的叫阿青,男的叫阿果。就正如所有传说那样——阿青父母看不上这一介穷书生阿果。书生发奋图强,赴京赶考,阿青临行密密包,裹蒸粽送情郎。阿果考上状元,皇帝要招他为驸马,阿果不从,被关起来。阿果狱中每天抚粽沧然而泪下,公主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何这样,他说:“糟糠尚不弃何况饭团乎?”公主很受感动,放阿果归了乡。最终,阿果和阿青终成眷属。

一只肇庆裹蒸粽,沁人心脾,鲜甜香糯,是几千年延续的温情,是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爱情的向往,是游子的味蕾记忆……

裹蒸粽是肇庆人的山,是开门见山,似老友般熟识、欢喜;

裹蒸粽是肇庆人的山,如同千年的阳光空气和水,纠缠于生活的千丝万缕,分不开;

裹蒸粽是肇庆人的山,看着那么大,慢慢爬,到得了顶,吃得下。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佳

专题统筹:申鹏

文案:申鹏 谢子明 张楚男 漫画:陈婷 主播:马青

01、04-05版摄影/视频:伊凯文 邵嘉慧 实习生 刘超奇 梁恩瑞

特别协助:南方优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