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变战线怎么拉长(大明风云试探土木堡之变)

大明风云:试探“土木堡之变”,解析其前因后果

明朝土木堡之变战线怎么拉长(大明风云试探土木堡之变)(1)

在明朝大军的打击下,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从而蒙古分裂,东西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明朝趁机统一了蒙古。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央力量对付鞑靼,归顺大明,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马哈木之子脱欢承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部实权。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承位太师之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开始,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来,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遂于当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下,准备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七月十六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七月十九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八月一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三万骑兵,被“杀掠殆尽”。八月十三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皇帝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已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

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

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樊忠不久亦战死。此役明军兵败,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赛刊王在问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请安磕头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

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来,京城大乱。也先大军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郕王朱祁钰不知道该怎么办,百官发怒,殴打王振的心腹马顺,打死党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锦衣卫指挥使)。

于谦集团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无奈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也先送太上皇回京,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九月初六,瓦剌进攻宣府、大同,宣府守将杨洪不听。十月初六,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与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

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二万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三万人左右。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此时,于谦的先遣四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守地,瓦剌军长驱直入。

于谦领兵二十二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由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

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务。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进攻德胜门。石亨,范广等将领在民间的土房内埋伏,二人大败敌军。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战死。也先转而攻打西直门,又大败。十四日,战于章仪门,居民投石相助,明军再次大胜。此时,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军与守军大战七天七夜,还是大败!

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已经快到达京城,于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营而走,明军以炮火追击,杀敌万人,也先向回良乡逃去。

十七日出紫荆关,明军直追,败敌于固安、霸州,擒阿归等十八人。此时,京师保卫战基本结束。明朝在先损失二十万人的情况下,依然率领二线部队扭转战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本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