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本期关键词:亲子关系,焦虑,教育模式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巨婴”越来越多。但是,从小就被父母呵护着长大的“巨婴”会快乐吗?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巨婴”们往往会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而感到焦虑。父母的过度保护对孩子会不会反而是种伤害?

过度“护犊子”,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

爱孩子,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适度的“护犊子”能让孩子有安全感,能让他们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会一直在背后保护他。但不分青红皂白,不去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就无理由的“护犊子”,除了会使孩子变得强势,还会使孩子做起事来肆无忌惮,不会成熟地、独立地去承担事情的后果。而这样的不成熟,其实是心理上发育不适当的一种表现,会使孩子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国外的儿童专家妮科尔·佩里(Nicole·B·Perry)和莉莉·沙纳汉(Lilly·Shanahan)等心理学家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于2018年在医学杂志《发展心理学》中发表了研究成果。这些来自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对422名2岁、5岁和10岁的孩子进行了阶段性跟踪调查,目的是了解父母的控制和保护行为对孩子的成长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1)

图/Pixabay

研究结果表示,父母在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过分控制和保护会引发孩子未来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具体体现在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弱,抑制控制能力弱等。甚至等孩子再长大到接近青春期时,更多的情绪,社交,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会浮现。这些问题都是常见的孩子的压力来源,而当孩子面对压力已产生强大且持续的无力感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已感觉到焦虑了。国内也有心理学研究者曾经做过相关研究。他们发现父母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著影响。

“妈妈不在的时候,我怎么办?”

焦虑是指个体因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家长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同时,孩子自我效能也会变低,面对问题时也会更没有自信且更焦虑。所以当“巨婴”们脱离了家长的保护罩,应该如何摆脱焦虑,找寻自我,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2)

图/Pixabay

降低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焦虑的根源。对于“巨婴”们来说,焦虑的来源毫无疑问的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从来都是父母帮他们解决的。减少压力不是解决问题根源的办法,因为人生是充满着压力的,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抗压性, 让自己在面对压力时从容不迫。当人们面对威胁和压力已做好准备时,是不会感到焦虑的。“巨婴”们要让自己做好准备,首先要踏出舒适圈,自己亲自去学习并解决问题。

在日剧《过度保护的加穗子》中的女主角加穗子就是一个“巨婴”成功“自救”的例子。她是一个典型的“巨婴”,凡事都依靠父母解决,无忧无虑地长大,就像“在无菌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神奇人类”。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3)

图/网络

21岁的她,到了该找工作的年龄,但是别说是兼职了,她甚至从未给自己挑过衣服: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4)

图/网络

或单独乘坐电车: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5)

图/网络

什么事都要与母亲商量: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6)

图/网络

这样的加穗子勇敢地走出抗菌的温室,一头扎进这个满是细菌的世界。然后她才明白“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她曾因为无能为力而崩溃: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7)

图/网络

这个被过度保护的“小公主”在明白了工作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之后也开始吃起苦,即使自己不会的东西很多,她还是愿意亲自去“碰壁”,去积累社会经验。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最后成功改变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勇于踏出舒适圈,摆脱焦虑。父母不能帮我们经历我们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

避免“使出浑身解数,养出巨婴”

世上本没有“巨婴”,有的只是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爱孩子,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保护孩子,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最好的,而是要给予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正确的培养和教育。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这些“巨婴”们还在读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甚至读大学念硕士博士的时候,爸妈们是不是常常对他们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等他们毕了业,很多爸妈是不是又使出浑身解数,助他们进一个好单位、好部门,嘱咐他们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人生却远不仅仅只有读书和工作。父母尽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望他们能衣食无忧,不受或少受自己受过的苦。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8)

图/网络

不教给孩子什么叫吃苦,才真正会苦了孩子!孩子真正该学的是如何独立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用父母的标准来过人生。

父母该怎么做,才是适当的?

对孩子过度保护不但没有给孩子带来好处甚至会害了孩子,让孩子变得焦虑。焦虑情绪往往还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如注意力不集中、自责与逃避、攻击、记忆力下降、失眠、体质下降等等。那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1.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根据北京科技大学的两位学者在《教育教学论坛》总结并发表的文章,她们认为要科学培养健康且自信的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是首要任务。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工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家长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分类,有以下四种类型: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9)

图/网络

这四种类型分别对孩子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孩子在校表现良好;自尊心较低,同伴交往技能较差;会表现出焦虑,退缩,怀疑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可能在父母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溺爱型父母:孩子学业表现不佳;更有侵略性和不成熟;不够负责和独立;缺乏持久的执行计划的能力,而且控制情绪的能力弱。

权威性父母: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更好的学习成绩;较乐观,积极。

忽视型父母: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紊乱的社会关系;在青春期更加容易出现冲动和反社会的行为。

由此可见,权威性父母是效果最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也总是做出适当的限制,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达到这些目标;同时积极的关切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10)

图/Pixabay

2.停止对孩子的过度担忧和过度保护,改善家庭环境。许多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原因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过度焦虑,而这样的情绪会传导到孩子身上。

电视剧《我的真朋友》中有一个家庭就是这样的情况。艾文的父母以为只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长大后就不会那么辛苦,就会快乐。而正是父母带给他的压力和焦虑使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患有焦虑症。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来自于家长后,他们也有决心去改变,停止了过度的担忧和保护,给孩子自己的空间,陪伴他快乐成长,孩子的情况也就慢慢改善了。

妈妈默默做的不想让你知道的事(你的保护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11)

图/网络

3. 信任孩子,让孩子自主独立。家长为孩子搭建起避风避雨的墙壁,最后只会变成限制他们的高墙。父母不应该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他们需要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应该做的是适当地引导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多鼓励孩子,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实践。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不能永远帮孩子收拾烂摊子。许多事情必须得让孩子亲自去经历和学习。

写在最后:

学会放手,才能让孩子收获成长,摆脱焦虑,感受生而为人的乐趣。希望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努力,这个世界的“巨婴”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Perry, N. B., Dollar, J. M., Calkins, S. D., Keane, S. P., & Shanahan, L. (2018). Childhood self-regulation as a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early overcontrolling parenting is associated with adjustment in pre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8), 1542–1554.

2. 杜学敏 & 杜敏佳.(2017).溺爱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育教学论坛(03),1-2.

3. 孙永明,芦咏莉,董奇.父、母教育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小学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3):15-19.

THE END

Chunmin

澳门大学 心理学系

“你将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组成你的生命。”

编辑/视觉:UP心理|图片:网络

©️本文版权归「UP心理」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