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说什么是德(道德经什么是道)

道德经里说什么是德(道德经什么是道)(1)

老子在2500年前,写了一部《道德经》,以五千言之篇幅,内涵深邃,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遂成“万经之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道德经》一书的主旨,用简单一句话来讲,四个字:道法自然。道德,即道与德。

一,何为“道”?

道即规律,此规律不是一般狭隘的规律,而是天地万物最大的规律,而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最大的规律,自然者,事物本来具有的样子。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宇宙间最大的规律,便是自然界本来具有的特性,这种“自然而然”的品性,便是“道”。

“道法自然”中的“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效法,即道之根本规律,是效法自然而来,二是法则,即道之法则即自然,虽然意思略有不同,但主旨都说明了同一个核心:自然即是最大的道。

道德经里说什么是德(道德经什么是道)(2)

二,何为“德”?

关于“德”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五个维度,或者五种状态,了解这五种状态,甚至达到它,便是达到“德”的境界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首先指出:精神和形体,不应该是分离的,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表现,应该是一致的。之后,老子指出具体的五种状态:

1)“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凝聚精气,柔顺温和,周身通泰,能做到如婴儿般的状态吗?

婴儿的特点是柔和,绵软,老子推崇婴儿的状态,指出做人要有婴儿般的品质,温和,柔顺,对别人没有攻击性,守弱,同时,婴儿没有过多的欲求。

2)“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洗除自己本心上的私心杂念,关注自己的内心,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老子在这里提倡人们,明净自己的本心,把一些多余的欲望、贪心、怒怨之气等等,都革除出去,以达到明心净欲的境界,要人们把内心的纯净看得重一些,把外在的欲念看得轻一些。

3)“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关照民众的生活,治理方面,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小小组织,都应该顺应自然无为的规律办事,使民众心安,生活平静。

老子的“无为”理论,强调的是“顺势而为”,避免“妄为”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等。老子倡导的是一个组织中,“组长”应该较少干预组员的生活,让他们按照生活的规律自然有序的生活和工作。

4)“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自身的感受与外界那种激烈对立的形态之间,发生接触之后,你还能守住一颗柔弱沉静的心吗?

当我们内心坚守的东西,与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接触,而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的震动会很大,这时能否把持内心最初的想法,保持初心,是考验一个人关键所在。

道德经里说什么是德(道德经什么是道)(3)

5)“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看到了一切,懂得了很多,而能够隐藏自己,不过于显耀,依然保持虚怀若谷的状态,依然保持“愚昧”的状态,纵有“心机”也不去用,尽管明知使用“心机”无法被人觉察,也不去用,能做到吗?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既聪明达慧,又纯净如水,然而依然要保持“不知”“无知”的状态,甚至这种状态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愚昧”而“无知”的,这在老子看来才接近于“德”。

同时聪明人,也要避免用“心机”,尽管你若动用“心机”,无人可以洞察到,识破你,但依然要心如明镜,光明正大。

做到以上五种状态,则比较接近于“德”的境界。

老子把最深最大的“德”称为“玄德”,何为玄德?利万物而使其生长繁衍,生生不息,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育成万物去不去主宰驾驭它们,这便是老子眼中的“玄德”。

所以,老子的观点,道者,自然也,德者,有五种状态,一言以蔽之,利万物,不占有,不居功,不主宰,则为“德”之最大者。

道德经里说什么是德(道德经什么是道)(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