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

文 张欣跃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1)

【作者简介】张欣跃,网名分享快乐。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2)

这是一个标准的农家小院。原始,古朴,隐约还深藏着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的落后景象。那时无电无网络无小车无电话,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处在初级阶段的匮乏时期。可是那时的人们依然生活得非常快乐!

小时候,家里住的是草坯房(好象记得一间是草坯房,一间是草坯瓦盖,记不太清了)。草房房盖是用一种叫“小叶张”的草苫的,墙是用泥掺上麦秸脱得大坯垒的,窗和门用纸糊着或钉着塑料布,没有玻璃。这房子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一进院,进入眼帘的是黄沙土铺的院子,显得干净整齐。院大门两侧分别放着手推车和冬天用的大爬犁和滑冰用的小爬犁,以及各种工具:锄,镐,斧,锹,钯,钗,锯,锤。院的南杖子下堆满了拌子,一大溜,这是我和弟弟们劈的烧柴。院东包米楼子下是一盘石磨,磨面吃豆腐全靠它了。每隔几天,我都要抱着磨杆推磨,主要是磨玉米面,磨水豆腐,磨黄米。在一圈又一圈的推磨中,磨出了我童年的快乐和幸福。院中高大的包米楼子装了大半下包米,前脸还挂着红高粱头,红辣椒和成辫子的独头紫皮大蒜,这楼子也成了我攀爬玩耍的场所,更是我夏天避暑乘凉的好去处。再往里走,推开小角门,包米楼子东侧下,便有一口水井,辘轳井绳支在那,把儿和绳儿都磨得黑黑亮亮。井台沿儿边的木框和青石,都让时光磨得没了棱角,变得光光滑滑。人们都说辘轳摇春光,可现在回想起来,这辘轳不仅摇动了春光,重要的是她摇动着我童年的快乐时光;那又粗又长的井绳,牵动着我儿时的美丽梦想。抬眼望去,樱桃树排列整齐。绕过仓房,来到房后,又见高岗处有几棵李子树,沙果村,杏树。整个房后,是好大一片菜园,栽种的豆角,茄子,黄瓜,土豆,白菜,萝卜,辣椒以各种各样时令小菜足够一家人日常所用了。每年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我都参与其中,真是真乐无穷。

春天播下童年希望,夏天把希望精心梳妆,秋天把希望收获,冬天把希望珍藏。在四季的轮回里,我把快乐慢慢成长;在岁月的更替中,我把梦想陶冶成钢。

大门外(院外),有猪圈,柴禾垛。肥猪每年都养两头,放学后,首要任务是采猪菜。背上背筐,到村外地头地边地里,采摘猪爱吃的各种野菜,回来剁碎,掺上玉米碎煮熟喂猪,猪爱吃上膘长得快。过年时,杀一头,笨猪的味道香极了!院外的柴禾垛始终是高高的,有生产队分的,也有冬天自已上山拉的。尤其是到了冬天,放了寒假,哥几个除去完成作业,大部分时间是上山拉柴。一个假期能拉回一大垛柴火。现在想来,还真有成就感,解决了一年的烧柴问题,也丰富了我们生活经验。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3)

那味儿……

房是正房,三间草(瓦)坯房。推开外屋房门,进得屋来,就看到贴北墙处有两个大锅台,两口大铁锅支在上面。南侧有一水缸一酸菜缸,在水缸处有一碗橱,旁立一大靠边站(大饭桌子)。外屋的两侧是东屋和西屋。东西两屋都是大北炕,炕梢各有一炕柜和被阁,用来装衣物和被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我记忆中的那美味儿,都出自于那两口大锅,出自于这普通的厨房里,出自于家中老人的厨艺中。

记得小时候火炕上有三样必备之物。一是烟笸箩,里面装有老烟沬子,还有烟纸和“洋火”;一是针线笸箩,里面尽是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一是冬天的“火盆子”。前者大人吸烟用的,也是招待来人用的。后者是老人用来缝缝补补衣物用的,“火盆子”是用灶堂里红红的炭火装在盆里,放在炕上用来取暖。这三样物件基本上常年都在炕上,是家里必备之物。这老三样陪着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仿佛那老旱烟味儿,还在我眼前飘荡;那针头线脑还在为我我钉扣缝补衣裳;那热腾的火盆,还在温暖着我的心房。

每到生火做饭,我都打下手,往灶堂里添柴禾,饭菜香味和生火的烟味,炒菜声和柴禾炸裂声,充盈了我的童年记忆。

做完饭铁锅下的炭火,是烤地爪土豆包米的绝好热源,烤熟的土豆地瓜包米又甜又香又面,好吃极了。

“黑天天”熟了,就到村外野地里摘来吃,吃得满脸满嘴黑黑的。还吃“毛克头”,把整个向日葵头掰下拿着嗑。“甜杆”也是儿时的最爱,扒去皮吸其甜水,解渴解馋。“榆树钱”能吃了,便爬到树上挑最鲜嫩的摘了吃,这也是一种野味了。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4)

儿时的最爱还是自家老人做的各种面食:油炸糕,粘耗子,酸汤子,草帽饼,手擀面,豆沙饼,发面饼,馅饼,粘豆包,纯碱大馒头,糖饼,韮菜盒子,菜团子,热汤面,大饼子,黑白面大馒头,油饼,卷饼,炸面鱼,片汤,饺子(蒸饺,煎饺,煮饺)疙瘩汤,大馅包子,火勺,发糕,锅出溜,年糕饼,豆面卷,熏肉大饼,大麻花,大果子等等几十种做法,吃着香品有味,这是浓浓的儿时记忆。

那时,农村的新鲜菜主要还是萝卜土豆大白菜。家里有菜窑,冬天存放一大车,够吃一冬天。我对大白菜犹为偏爱。记得老人的主要做法有:白菜炖粉条,润胃!醋溜白菜,健胃!辣白菜,开胃!白菜柿子汤,养胃!

还有家常炖菜,也是儿时的主要菜品。这炖菜炖得火候到,味相融,吃到嘴里香到心中美在回味里。炖菜主要有:酸菜炖血肠,猪肉炖粉条,小鸡炖榛磨,鲶鱼炖茄子,羊肉炖酸菜,得莫利炖鱼。这几样炖菜,至今也是一些饭店的招牌菜品。

那些事儿……

那些事儿,这里说的是儿时玩得游戏那些事儿。这些游戏,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从来没见过的,有些也是年轻的家长们不熟悉的。我感觉,如果现在的幼儿园,学前班,在现代游戏中,穿插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传统游戏,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我相信孩子们会喜欢的!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5)

小时候玩得花样也不少,虽然没有现在的孩子玩得丰富多彩,但也是蛮有趣的!我记得经典的游戏有:

跳绳:一根长短粗细合适的绳子,两人摇绳,一人或多人跳绳,比次数,运动量较大,适合大班以上儿童游我;

跳皮筋:用旧轮胎的胶皮,剪成条状并结成长长的皮筋,两人撑皮筋,从低到高分若干节次,跳得花样也多种,比质量,比次数。一组可单人多人,轮流比赛,运动量适中,适合大班以上孩子游戏;

藏猫儿:一人或多人在固定区域内,有藏的有找的,找到者为胜,适会幼儿游戏,大班,学前班的孩子也可玩此游戏;

摸瞎儿:一人用布一类的东西蒙上眼睛,在一定范围内找人,找到为胜,被找到者蒙上眼晴再找别人。游戏可循环往复,也可限定时间;

扇pia几:此物件是用纸或纸壳叠成的方形的东西,可大可小,但得会叠。两人进行比赛,规则是把对方的pia几扇翻来为胜。一人一次,循环游戏;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6)

打口袋:口袋是用布缝成的,形状多种多样。口袋里装上高梁粒,玉米粒,谷粒等等,在一定区内,两伙人进行比赛。一伙人在杠处扔口袋,中间另一伙人,被打中者输,退下;

踢毽:用铜钱和羽毛做成,正脚反脚转身跳跃来踢,踢得多者为胜。此游戏女孩子玩得居多,但男孩也有高手;

弹溜溜:也就是弹玻璃球,没有玻璃球时,用泥做成球干后也可以玩。此种游戏是在一定区域内,事先挖好几个坑,两人进行对抗赛,谁先走完这几个坑谁胜;

玩旯旮哈:旯旮哈就是羊腿或猪腿上的一块骨头,形状可爱。染成不同颜色,两人比赛。规则是扔起口袋的同时用手迅速翻动旮旯的不同面,先完成者为胜;

推铁环(也叫推轱辘圈):此游戏是用粗铁丝做成一个Ⅴ形的推用工具,推动圆铁环慢走,急行或速跑,比快比慢比不倒;

跳房子:此游戏在一定区域内划出游戏格子,单腿,双腿最先跳完者为胜;

老鹰抓小鸡:七至十人站成一行,大个在前,一人拽一人衣服。另一人站在外侧,想办法抓住那一排人中最末尾的一人,抓住为胜,被抓住者淘汰出局。还有很多乡间的,民间的儿童游戏,年头久了,也己淡忘了。这些小游戏,伴随我走过了童年;这些小游戏,丰富了我的童年的课余生活。那些事儿就是这些事儿,这些伴随我成长的童年趣事儿。

老北京胡同里午餐(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7)

家乡的老院,留住了我的童年;家乡味道,滋养了我身躯;童年的趣事儿,丰富了我的经验。

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有春之温暖,夏之热烈,秋之凉爽,冬之妩媚。家是温暖的,温暖了我的一生。家是幸福的,幸福了我的年年。

那院儿,养育了我;那味儿,滋润了我;那些事儿,锻炼了我。我爱那院儿,想那味儿,忆那些事儿。

那院儿,那味儿,那些事儿……

欢迎访问《逐梦传媒》

编辑 逐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