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天地情怀(守住根与)

来源:涟水日报——“村官三部曲”之传承与坚守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淮剧天地情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淮剧天地情怀(守住根与)

淮剧天地情怀

来源:涟水日报

——“村官三部曲”之传承与坚守篇

​■ 融媒体记者 朱惠莉

小剧团,小人物;大舞台,大理想。县淮剧团历经65年风雨,在艰苦岁月发展瓶颈中传承匠心,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中坚守初心,一个个剧目、一场场演出,屡摘大奖,惊艳舞台,留住了“根”与“魂”,呈现了传统戏曲的现代魅力,让淮剧这把“火”生生不息。

近年来,县淮剧团面对体制障碍、机制不活、经费不足、人员短缺、市场萎靡等困境,选择以现代戏为抓手,以轻喜剧为突破口,以农民和基层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为追求,先后成功创排大型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和《村里来了花喜鹊》,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也成为涟水的一张崭新名片。

传承本土文化,留住淮剧之“根”

在县淮剧团成功的背后,是一代代传人,留下的是淮剧的根。这根扎得深,自然就会青枝绿叶、繁花满树。始建于1955年的县淮剧团,其前身为“强盛班”,又名“小刘丫班”。1955年5月在涟水登记为县淮海淮剧团,第二年更名为县淮剧团。

建团以来,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落魄还是辉煌,几代艺术家都勇担振兴地方戏重任,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拥有了雄厚的剧作资源和丰富的戏剧文化传统,奠定了剧团发展、传承创新的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传统戏剧遭受巨大冲击,不少剧团被迫解散。“掌声越来越稀,观众越来越少,一场戏演下来,台下座位空荡荡的,演员的心更是空荡荡的。”演员们记忆中昨天还在紧张忙碌地排戏、走村串户地演出,而眼前却已是一片萧瑟的景象。

剧团经济效益急剧下滑,连续三年演员每人每年只能发三个月的工资。没有收入,人心涣散。2003年时,整个剧团人员走了三分之一。现任党支部书记的张献忠选择了“下海”,主力演员许晴在家无戏可演,只能选择另谋出路。

有人不断地离开,这是无奈,是生活所逼,但剧团中留下的人也没有放弃,都觉得不能让剧团就这么心乱了、人散了。紧接着,大家分工调研、走访、请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建剧组、聚焦现实、整理老戏、编演新戏……就这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县淮剧团的身影也一直活跃在乡村、学校、工厂:在田头农户家吃,在厨房粮仓里住;夏秋季节蚊虫多,一张嘴就能吸进一两只;冬天寒风刺骨,搭起舞台就是一出戏……多年来,县淮剧团每年送戏下乡130多场次。

敢于逆境崛起,凝聚淮剧之“魂”

“苦难孕育辉煌。”即使在条件最艰苦、发展最艰难时,剧团人都在咬牙坚持,唯盼早日走出低谷、获得新生。

这样一个剧团,怎不叫人眷恋?回归,戏曲的召唤;归来,戏魂的凝聚。张献忠回来了,他说:“晚上一闭上眼,就想到那些在台下热情鼓掌的戏迷,想到自己的誓言,一辈子都不离开舞台。”许晴回来了,在“外出”的时间里,她每天坚持练习10个小时,一刻也不敢放松,就为了这一天:“我要把学到的都带回涟水。”

写戏、排戏、演戏,剧团在坚持着。大家不服输:“剧团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了!没钱,咱凑钱也要把戏排起来!”大伙纷纷响应,团长出三万,班子其他成员每人出两万,中层干部每人出一万,全团人员都把自家的积蓄拿了出来,就这样,一出出味道纯正的淮剧赢得了百姓的掌声。

写什么样的戏才能让观众重回传统舞台?这是县淮剧团面临的问题。就在此时,南集镇范荡村党总支书记范加银找到淮剧团:“村里的好人好事,能不能请你们唱唱,给大伙鼓鼓劲。”剧团去了,写了一出家庭孝心的戏,演真人真事,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经此“一役”,大家心里一亮:“老百姓就是主角,演百姓就是生命。”此后,剧团一边创作一边演戏,一部部味道纯正的淮剧接连“新鲜出炉”,创作进入了井喷期。《法官曹思奎》《闪光的种子》《桑园情》《春雨》等一批现代淮剧不仅深受欢迎,而且屡屡获奖。

矢志开拓创新 不息淮剧之“火”

新形势下,如何延续和传承这种发展态势,如何从淮剧的角度,在题材、类型等框架下进行剧目的挑选,便成了县淮剧团潜心探索和必须面对的首要课题。

2011年,一部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戏《鸡村蛋事》打响了“村官三部曲”的第一枪。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节上,《鸡村蛋事》获得17项大奖,2012年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一时间,县淮剧团名声在外,扬州、盐城、宿迁等地的十多个剧团先后前来取经学习。

《鸡村蛋事》大获成功,也让剧团意识到“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农民是写不尽的戏剧。”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淮剧,县淮剧团以戏曲生活化的表现形式,舞蹈、唱腔等表演不断演变创新,更切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尤为可贵的是,剧团立足现实题材的做法,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称其“对新时期淮剧现代戏创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留守村长留守鹅》是县淮剧团继《鸡村蛋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开创了我县淮剧演出首登首都大舞台的先河。《留守村长留守鹅》创作于2016年,走访 9个多月,访谈13个村支书,仅剧本就先后改了26遍。该剧以苏北农村一个把“吃亏是福”当成生活习惯的普通村官为原型,歌颂了党员干部为民吃苦、为民奉献的朴实情怀。

“村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村里来了花喜鹊》更是为我县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编排《村里来了花喜鹊》,县淮剧团始终坚持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情怀、有温度”作为创作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多次组织相关主创人员赴基层采风、调研,确保剧中的每一位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剧作者袁连成先后利用半年时间,深入全县15个镇(街道、园区)、260多个村庄进行采风、采访,倾听扶贫工作者心声,倾听贫困户的期盼,倾听镇村干部的苦辣酸甜,演职人员也多次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县淮剧团“起死回生”凭的什么?除了历史早,人才多,县里重视,治团有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建团精神。在传承与坚守背后,是县淮剧团向善向上、苦干实干和创新创优的建团精神,这不也正是新时期涟水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体现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