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去天门山(邂逅天门山1)

天门山在今安徽境内的长江东西两岸,即东梁山和西梁山。东梁山又叫博望山,海拔 82.12 米,在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今属芜湖市鸠江区);西梁山又叫梁山,海拔88.1米,在和县城南30公里(今属马鞍山市和县)。二山夹江对峙如门,相距数里,合称天门山。自江中远望,色如横黛,修媚静好,宛如眉状,故又名蛾眉山。

中秋去天门山(邂逅天门山1)(1)

东、西梁山

一、与李白的缘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门山之所以声荣遐被,应该说归功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2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惊艳于此处的山势险要、江流汹涌、蔚为壮观,遂作《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全诗生动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壮丽画卷。“是日,风和日丽,舟行江中,扬帆而下。诗人驻立船头,眺望天门山”。前两句。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为静;江水浩荡奔流,为动。后两句。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动静相宜。同时,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雄伟、险峻、灵秀、壮美的景象,一方面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另一方面展示了作者初出巴蜀时的乐观豪迈、自由洒脱、无拘无束。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结合,相映成辉。

中秋去天门山(邂逅天门山1)(2)

望天门山

其实,除了这首《望天门山》,李白还写了一篇散文《天门山铭》。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坐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无德匪亲。”

此篇大约作于天宝六年(747)。是年,李白47岁。天宝元年(742),诏征入长安,供奉翰林。此时诗人人生达到巅峰。天宝三载(744).因权贵谗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诗人的人生至此也经历了大起大落,而这个时期的唐王朝,也到了开元盛世的后期,安史之乱(755-763)的前期,国家的前途命运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根本的变化。诗人忧国忧民,有着非常深层次的思索,对大唐王朝前途命运的深切殷忧,在《天门山铭》里也能管窥一斑。文中盛写天门山形势之险峻,位置之重要,文末标出“天险之地,无德匪亲”的思想,与《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为同一寓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关系到天下治乱的天险之地,千万不要把不可亲信(或没有德行)的人安置在这里。

中秋去天门山(邂逅天门山1)(3)

天门山秋色

公元754年,李白在当涂流连忘返, 又写下了《姑熟十咏》。其十《天门山》。

“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全诗宛如一幅动感十足的油画,色调丰富饱满,画面充实跳跃。又如一幕幕影像、一帧帧镜头,摇动拉伸,剪切翻腾,趣味横生。

诗仙李白,遍游马鞍山,留下五十多首诗篇,其中以天门山为题的竟有三首,实属罕见。

除了上面这三首诗词以外,李白还在很多诗作中有对天门山的描绘。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横江词》);“歌动白伫山,舞回天门月”(《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

由此可见,天门山,在李白心中的位置。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在经历仕途一次次失意之后,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天门山下的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一则是了却了"悦谢家青山"的夙愿,再则这也是诗人与天门山的宿缘。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