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一般是生还是炙(正哥闲话黄芪第十话)

正哥又来了,接着闲话黄芪前两话正哥说了黄芪加工炮制的净制和切制,从古代的本草记载到现代药典的规范,东拉西扯了一番,这一话接着拿黄芪炮制说事,现在黄芪也挑选干净并且切好了,那么就开始进行到下一步炮炙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黄芪一般是生还是炙?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黄芪一般是生还是炙(正哥闲话黄芪第十话)

黄芪一般是生还是炙

正哥又来了,接着闲话黄芪。

前两话正哥说了黄芪加工炮制的净制和切制,从古代的本草记载到现代药典的规范,东拉西扯了一番,这一话接着拿黄芪炮制说事,现在黄芪也挑选干净并且切好了,那么就开始进行到下一步炮炙了。

肯定有人会问,正哥你一会儿说炮制、一会儿又说炮炙,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吧?

应当说炮制包括了中药材到中药饮片的全过程,炮炙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至少药典里《药材炮制通则》是这样的,整体的通则叫炮制,下边分了净制、切制、炮炙、和其他四项。

炮在这里读二声,此发音的字最早正哥知道是看《封神榜》中妲己为纣王发明的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名为炮烙。

在中药炮制这个词里,炮的意思是用火炒或烤的意思,制是制造、制作的意思,这个炮制包括所有的中药材到饮片的过程,以药典《炮制通则》的划分,炮制分四为四大类,1、净制。2、切制。3、炮炙。4、其他。

今天正哥要说的就是第三类:炮炙。

炙的本意为烤肉,《说文》:炙,从肉,在火上。为什么从肉呢,因为炙字的上部实际上是个月字旁,月字旁的字一类与月相关,如朔、望、朝等等,另一类则和肉相关,如肘、肥、肚等等,炙字与月无关,自然是与肉相关了。肉在火上,一定是烤肉了。

百度百科对炙字的解释中有一条为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依据《炮制通则》中的规定,炙法是以液体辅料来炒,但炮炙这个炮制的过程包括炒(清炒、加固体辅料炒,这个固体辅料只是个传热的,炒后要去掉)、炙(加酒、蜜、醋、盐水、姜汁、油等液体辅料,这个辅料是吸收到药材中的)、制炭(炒炭或煅炭)、煅(不同于煅炭的煅,煅炭是密封煅,此煅分明煅与煅淬,煅淬是煅后迅速放入液体中)、蒸、煮、炖、煨(以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的纸分层后加热等)。

现行《中国药典》中对于黄芪的炮炙只有一种,炙黄芪,【制 法 】 取 黄 芪 片 ,照 蜜 炙 法 ( 通 则 0213) 炒 至 不 粘 手 。

下图为药典炮制通则中蜜制法。

正哥继续一如以往,再从古医药书中看看黄芪的炮炙方法。

首先还是说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此书中说:或蜜炙用,另外唐代的《银海精微》中说:蜜浸火炙。这两种说法其实与现行药典相同,都说的是蜜炙。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提到黄芪炮炙时说:蜜水炙数次以熟为止; 或以盐汤润透,盛在器皿中,在汤瓶内蒸熟切片用。 这里用了两种炮炙方法,一种为蜜炙(不止一次蜜炙),另一种为盐制,但没用炙法,而是用的蒸法。

宋代的《圣济总录》中炮炙的方法更多: 蒸过焙干; 生姜汁煮三十沸焙干;以盐少许和水揉,猛火焙干;半炙半生锉; 去芦头锉炒; 涂酥炙锉。 此处用了蒸法、姜汁炙、盐水炙、清炒、油炙(涂酥是抹上油的意思)几种。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 :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二刻,湿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再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得地气然后用之。

这个已经是复制了,不是一种制法,而是先用防风后用五味子。

另外黄芪在历代本草中有米泔水制、酒制、人乳制等等。虽然现行药典只收录了蜜炙黄芪,但各地的地方炮制标准依然有各种辅料制的保留。

今天关于黄芪的炮炙就说到这里,下一话正哥准备说说黄芪炮制最复杂的九制黄芪。

敬请关注下一话:

正哥闲话黄芪第十一话

黄芪炮炙之九制黄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