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辉煌与悲哀(历史十字路口清朝的没落和西欧的逆袭)

清朝的辉煌与悲哀(历史十字路口清朝的没落和西欧的逆袭)(1)

​对东方某大国来说,1840年到1949年,是失去的110年,曾经辉煌的中华帝国,被列强摁在地上反复摩擦。在清朝覆灭后,从1911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屈辱和挫折,终于涅槃重生,在1949年站了起来。

一、1840年以前的清朝并非一无是处。

小时候经常看到各种对比,这让我对清朝的初体验烂透了。

清朝的辉煌与悲哀(历史十字路口清朝的没落和西欧的逆袭)(2)

1、闭关锁国的真相。

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带队到北京找乾隆掰手腕,马嘎尔尼希望乾隆开门做生意,乾隆拒绝了,并给英王回了一封信:“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正是这句话让“闭关锁国”深深印在了我们脑海里,仿佛乾隆爷就是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在当时看来,这封信确实朴实无华,其枯燥,这是一封没有存在感的信,但到了20世纪,又被翻出来重新解毒一番,给清朝扣上了“闭关锁国”的帽子。

事实上,当时英国对清朝提出了过分的商贸和文化开放要求,甚至侵犯了清朝的主权,某些要求已经和殖民无异,乾隆只能拒绝,并给英国回了封信,大概意思是:清朝地大物博,奇珍异宝,贵重物品,无所不有,虽然你们的使团诚心地给我带了些小礼品,但我也不需要。

清朝限定英国在广州做生意,还有一些国家可以在粤、闽、浙、江四口通商,完全谈不上闭关锁国,不过清朝的海关开开停停,确实不够开放。

清朝海禁的原因很搞笑,因为干不过海上的郑成功,郑家是亡明的拥趸,拥有东亚最牛逼的海军,后来清朝把郑成功他爹的脖子给抹了,郑成功只好反清复明。清朝干掉郑家的第二年后就解除了海禁。

2、基督教入华。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最包容的文明。

基督教在唐朝传入中国,虽然一度被禁,但到了明朝,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宫廷内外高管子弟超500人入教;清朝时期,郎世宁更是历经康、雍、乾三朝,在朝廷画了50多年的画,并参与设计了圆明园西洋楼。

1692年,清朝允许天主教在华传教,但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左道惑众,异端生事”,然鹅,福州的传教士禁止教徒祭祖、敬孔,不许读四书五经,还想让罗马教皇下禁令:要求整个清朝的传教士都要这么做。

1706-1707年,康熙派人拿着诏书去教廷协商,但分歧巨大。1715年,教皇颁布规定,重申要求中国教徒不能祭孔祭祖,丧事也不得行礼。这时,康熙还是没有失去耐心,尝试联系罗马教廷,1719年,罗马教皇的使团来到清朝,康熙先后接见使团30多次,使团坚持要求教徒抛弃中国传统,康熙反问:“如果朕派一队和尚喇嘛到你们国家传播他们的教义,你们该怎么说?该怎么接待他们?”

康熙看到教皇的禁令,深感失望,毕竟清朝皇帝本身就是数种宗教礼法的最高权威:满人的萨满教、蒙藏的佛教、中原的儒道。自此,清朝终于下发禁教令,但没有大规模迫害教徒。

二、半斤八两的清朝与西欧。

因为西方强大了两百多年,也因为东方某大国曾经的没落,导致我们对清朝历史有诸多误解。

这么多年来,在公知带路党的抹黑下,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蒙蔽了双眼,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怀疑。很多人用结果倒推原因,把清朝钉在了耻辱架上,其实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当然了,本文也没有给清朝洗地的目的,只是想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而已。

诚然,尽管在1830年以前,在西欧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玩意,但对整体经济而言,这些影响极小。在1750年-1800年之间,在日常经济、技术、制度、生产力、生活水平等方面,西欧跟清朝都是半斤八两,所以,当时的西欧经济并没有比清朝牛叉。

亚当·斯密曾在1776年说:“中国比欧洲的任何国家都更为富有。18世纪晚期,中国的市场显然比欧洲的更加先进和成熟。”

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莱布尼茨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是不是很迷?当时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并不是东京热)

1800年,清朝城市化的水平至少与欧洲旗鼓相当,无论从资本存量还是经济制度,西欧都没有超过清朝的绝对优势。

1800年,在中国和西欧中心地区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同,人均寿命和卡路里摄入量也基本相同,除了最富裕的地区,欧洲的人均寿命直到19世纪末才超过中国,直到1850年,伦敦才取代北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800年的清朝甚至还出现了牛叉之处:社会的竞争性依然很强;农民具有强劲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商人拥有极强的商业敏锐性。

在技术水平方面,欧洲虽看似与清朝旗鼓相当,但在灌溉、纺织织造、染色工艺、瓷器制造等领域,欧洲还不如清朝。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纺织机,还记得当年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吗?这些机器与多轴纺织机和飞梭只存在细微差别,后者为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但那已经是1780年左右的事了。1753年,威尔士农业改良协会甚至希望威尔士“像中国一样繁荣”的日子早点到来。

18世纪末,中国在农林水土保持的技术比欧洲先进,欧洲人在学习和模仿中国的纺织品和染织品技术。天花的预防是在欧洲、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独立进行的;在母婴保健领域,清代医学继续优于欧洲医学。

西欧的陆路牲畜运输比中国发达,但中国的水陆运输甩开西欧十条街,那时候通过长江长距离运输的粮食高达3000万石,可以养活1400万人,是同期整个欧洲粮食长距离运输的五倍以上。

也有很多人认为,欧洲产生了现代公司制度,如股份制、会计制度,所以资本主义在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其实,在19世纪后期出现“管理型”的大公司之前,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使用最“理性”的西方会计制度。

清朝的许多生意都有股份制的影子,有些企业甚至活了几百年。布匹连锁店瑞蚨祥商号存续了300多年,食品加工店玉堂商号从1776年一直干到1949年之后。此外,清朝也产生了一些巨型企业,19世纪初的陕西大木厂,每家雇佣的工人都在3000-5000人之间,在汉口的港口企业和四川荣富的大盐场,很多都按照股份制在经营,股东来自全国各地。

三、历史分流:清朝的内卷,西欧的逆袭。

在1800年以前的一百年里,清朝和西欧都面对着相似的困境:人口数量爆炸性增长,靠种地已经难以养活庞大的人口数量,生态系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简单的讲,以前三亩地养活一个人,现在三亩地要养活两个人。

就在这一百年里,西欧和清朝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西欧迈向了现代社会,而清朝却掉进了无尽深渊。

1、清朝和西欧的内卷困境。

1800年左右,清朝和西欧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粮食、纺织品、燃料和建筑都在榨取日益稀少的土地和森林资源,被榨干的感觉是很难受的。

1)清朝的困境。

清朝的辉煌与悲哀(历史十字路口清朝的没落和西欧的逆袭)(3)

1700年开始,清朝人民化身超生游击队,人口大爆炸,中国的心脏地带在黄河和长江之间,但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新开垦的土地质量也不咋地,所以群众们个个嗷嗷待哺。

当时江苏的森林覆盖率只有5%,山东和河南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和6.3%,原来广东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5%,到了1853年,只剩下24%。整个19世纪,清朝人民化身光头强,都在疯狂地砍树,有些地方甚至无柴可烧,只能拿谷物秸秆和外壳来烧火做饭。在技术停滞的清朝,人口大爆炸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泰山压顶。

2)西欧的困境。

1800年的西欧人民比1500年拥有更多的财产,但他们却没有吃得更好,甚至吃得更差了。从1637年到1854年之间,巴黎的人均面包消费量并没有明显增长;在英格兰,1740年的建筑工人的工资可以购买到面包的数量只相当于16世纪,随后便出现了购买力下降的趋势,但到了19世纪,又恢复到了16世纪的水平,时刻提醒你活得跟300年前差不多。

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的改善的迹象,1/4的手工业者生活在贫困水平之下,获得法兰克福公民投票权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拥有公民投票权的男性百分比从1723年的75%下降到了1811年的33%。

由于人口数量大爆炸,1850年,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了5%;因为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土地的肥力迅速下降,18世纪是欧洲历史上土地侵蚀最严重的两个时期之一,这导致了农业产出的下降。后来,西欧靠进口殖民地的鸟粪等肥料、开采磷酸盐矿和人工合成肥料才解决这个问题。

2、清朝走向内卷。

在人口不断增长和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只能花更多的时间扑在一亩三分地上,以种出更多的粮食,比如,原来每天在地里干5个小时,现在每天在地里干8个小时,但土地的产出是有天花板的,你再厉害,也不可能亩产万斤。

这时候,再去种地就不划算了,于是大家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搞纺织,生产更多的纺织品卖钱贴补家用。就这样,劳动力越来越不值钱,但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

由于清朝幅员辽阔,长三角的人民吃不饱了,就靠华北来续命,华北人民只能加班加点种地和搞纺织,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清朝的内卷。

劳动力过剩而导致劳动力价格极低,这时候投入新技术,比如通过机器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反而成本更高,还不如直接到农民家里直接收购价格极低的纺织品。1750年-1840年,纺织工的稻米购买力下降了37%。

要么搞纺织,要么种田,在这种背景下,清朝人民没有动力参与技术革命,自己动手,自产自销下他不香吗?这就是18世纪的清朝面临的死循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陆国家,一直以“世界的中央自居”,喜欢万国来朝,玩的是朝贡制度,只对守住内陆边疆感兴趣,毕竟千百年来被北方游牧民族搞怕了,同时又对海洋毫无兴趣,哪怕清朝有无数人下南洋,也不会为这些人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

清朝承平时间太久,以为老祖宗的那一套可以维系万世,但可惜的是,这一次被西欧甩开了十条街,工业文明碾压了农业文明。

3、西欧走向逆袭。

当清朝面临内卷危机的时候,西欧却打破了命运的枷锁。

1)煤矿—那个时代的黑金。

早在安格鲁撒克逊(550-1066)时期,英国人民就开始挖煤了,虽然中国也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但是很多都蕴藏在偏远地区,当时山西煤矿的地下煤层相当干燥,一言不合就自燃,挖出来的煤还得运到长三角,一点都不划算,而英格兰的煤,夸张点地说,在家门口用铁铲就以挖出来。

有了煤,就可以打破“依赖烧柴获取能源”的桎梏,在那个年代,有了煤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制热、冶炼、印染、造玻璃,造革和生产肥料等。

1700年,英格兰的煤产量是其余全世界的5倍,虽然当时大部分的煤被直接拿来烧菜霍霍掉了,但如果没有煤,在1800年要花掉英格兰三分之一的土地来种树,有了煤,多出来土地就可以用来种地。

2)殖民地的贡献。

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各种原材料和好吃的东西,可以说,没有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英国很难逆袭。

欧洲各国一言不合就打架,打仗使人进步,一直打仗就一直进步。英国人真爱打仗,在1100年-1900年间,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打仗;1689-1815年间的126年,有73年在打仗。英国在18世纪干掉了荷兰,19世纪又干掉了拿破仑,而且基本都在英国本土之外干仗,在本土虽然发生了15世纪的玫瑰战争和17世纪的英格兰内战,但跟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比起来,简直就是毛毛雨。

不断地打仗让英格兰的枪炮、舰船、航海、物理和化学技术和知识突飞猛进,14世纪英格兰的的船舰远不如中国,到了1840年就在鸦片战争中干倒了大清朝。

清朝的辉煌与悲哀(历史十字路口清朝的没落和西欧的逆袭)(4)

郑和宝船的模型与哥伦布所乘坐船只模型的对比

欧洲国家数量多,国土面积小,国内市场容量小,无法像清朝那样可以在国内增加木材和粮食供给,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又被堵了,人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走上了殖民统治的掠夺之路。

西欧人喜欢茶叶、丝绸和瓷器,你说巧不巧,后来又赶上了消费升级,又喜欢吃可可、咖啡、烟草、糖等,据估计,糖在1800年的英国人摄入的热量中只占2%,到了1900年,这个数字到了惊人的12%。

欧洲人把疾病带到了美洲,导致原住民近乎绝迹,殖民者只好在非洲抓奴隶到美洲种棉花、甘蔗、茶叶、可可、咖啡、烟草、木材等经济作物,运回欧洲,又向殖民地出口布匹、机器等产品。

美洲又发现了银矿和金矿,拿到清朝买茶叶、丝绸、瓷器等,把清朝的通货膨胀吹了起来,就这样,世界贸易网络建立了起来。

殖民地还成为欧洲疏散过剩人口的目的地,降低了欧洲的生态环境的压力;欧洲从殖民地进口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原材料,直接挽救了欧洲的生态环境,让欧洲人可以更好地做产业升级和工业技术突破。

简单点讲,劳资再也不做农民了,劳资要进厂、当士兵、做水手、做高级技工、造船、造大炮,劳资升级了,种田种土豆种棉花这种事,你们这帮殖民地的孙子去做吧。

1850年,英国的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开始下降,而清朝的农业劳动人口占比却比1750年不降反升,同时清朝的总人口膨胀了100%。

据估计,如果没有殖民地,在1830年,英国要想实现自给自足,以替代从殖民地进口的棉花、蔗糖和木材,所需的土地面积在2500万-3000万英亩之间,这甚至超过了英国所有耕地面积和牧场面积的总和。

从此,西欧走上了康庄大道。

四、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上的清朝没落了,欧美强大了,但没必要把弱者贬得一无是处,再把强者捧上天。

改开40多年,东方某大国再次雄起,不过有些人背着井跪习惯了,实在没必要,是时候挺直腰杆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觉得国外的空气更香甜,90后和00后越来越自信,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参考资料: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彭慕兰

《大国雄心:一个永不退色的大国梦》-马丁·雅克

《转变的中国》-王国斌

《发现东亚》-宋念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