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作文记叙文(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一、写人人,是记叙文的核心内容,即使叙事,也以人为中心,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写人应注意以下几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细节描写作文记叙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细节描写作文记叙文(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作文记叙文

一、写人

人,是记叙文的核心内容,即使叙事,也以人为中心,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写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人物个性

写人不能概念化、脸谱化,而应抓住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把你写的对象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刻画出来,人物就活起来了。可以从外貌入手,也可以从语言或行为着眼,还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来反映。因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修养不同,所以容貌、服饰、姿态、神情、动作习惯、待人方式等等,都是不同的。写出了不同,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2、重视细节描写

(1)动作

“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拈起来放进嘴里,缩着眉头,然后是艰难地一咽……” “拈”、“放”、“锁”、“咽”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了一位老农民对谷粒的万分珍惜。注意,写动作一定要恰当地用好动词。

(2)外貌

某同学父亲头顶上的头发已掉光了,只剩下周围一圈稀疏的发丝。如果说他“已经秃顶”,是写实,没错,但显得很平淡。如果说某同学父亲的头“中间是个足球场,四周一圈铁丝网”,那就不仅生动,而且带有点幽默。这里用的是比喻和夸张。

(3)神态

“喻老师在讲课。”这是个单句。如果增加一些句子成分,给人感觉就不一样了:“72岁的、头发花白的喻老师正在挥动右手、抑扬顿挫地讲课。”“喻老师”前加了定语,“讲”前加了两个状语,这一来,外貌有了,神态、动作也有了。

(4)心理

“小芸站在窗前想家。”这是个陈述句,可以把它改为描写句:“小芸站在窗前,抬头眺望蓝天上一片片飘动的自云。她想,这些白云也许正飘向自己的故乡。于是,她伫立窗前,对白云久久凝望。”这是用景物来烘托小芸想家的心理。

3、避免陈旧老套

以下“细节”已被许多同学用了无数次,毫无新鲜感,请不要再用:

(1)写女孩子总是说“水灵灵的大眼睛忽闪忽闪”。

(2)发现父亲(或母亲)的黑头发里已有了银丝,心里一酸:“父亲(母亲)老了……”

(3)妈妈(或老师)一夜未眠,眼里布满了血丝。

(4)看到眼前的一切,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或泪流满面)。

(5)爸爸笑着对妈妈说:“我们的儿子(或女儿)终于长大了!”

(6)老师(或老爸)教导我:“我相信你能行!”(或“坚持就是胜利”之类)

二、写事

写事要有一个完整的中心事件,必须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参与,干了什么,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等。

要写好一件事,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突出重点。

重点是指事件的重要环节。对此,要从容叙写;次要环节或几句带过,或干脆不写。

第二,要写好场面。

叙事文章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场面描写是否成功。如何写好场面呢?

1、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整个场景是“面”,局部细节是“点”。具体说,“点”是场景中的中心人物,“面”是围绕中心人物活动的其他人。“点”、“面”需要同时具备,互相作用,又以“点”为主,才能使场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

2、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客观自然环境的描写,以静态为主;后者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行为,以动态为主。所以,场面描写不仅要写出客观环境,更要动态地展示在这个自然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及其喜怒哀乐。

3、人景结合,营造氛围。

没有特定氛围的场面是不存在的。写出氛围,就是写出场面中人的活动和情感。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氛围,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氛围,送别的场面有难舍的氛围,考场的场面有严肃的氛围,还有劳动场面、军训场面、演出场面、游乐场面、看病场面……都各有各的特定氛围。写场面一定要恰当地用好形容词。场面氛围写足了,记事记叙文就成功了一半。

有一点要避免: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真实地体现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一定要合情理、合逻辑,不要动不动就“忽然”或“突然”。

至于写人、记事选用何种叙述方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是顺叙中有插叙,还是先顺叙最后来个补叙,全根据你表达的需要而定。

人物细节(一个人)

爷爷的生活

高三 张昊

我上小学时,爷爷家在县里,我住在城里;爷爷家有古老的二胡和几堆杂书,我家里也有许多我看的闲书。爷爷过得挺好,生活不愁,精神也不错;我过得也很好,衣食不愁,与书为伴。

后来,我上了高中,爷爷家搬到了乡里,我们家搬进了更大更好的房子。爷爷家的院子里多了一群动物“门客”,我家中的“闲书”越来越少,参考书却越来越多。爷爷依旧过得挺好,生活清苦了点,可精神和身体却越来越棒;我过的好,人长高了,长胖了,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小时候,我就曾问爸爸:“城里那么好,爷爷为什么要住在乡里?”爸爸的回答很简单:“爷爷喜欢。”我不太理解。后来爷爷搬回了乡里,我也问过爷爷同样的问题,爷爷笑笑:“现在生活是不愁了,我得找回点自己的东西。”话语很朴素,朴素得还是让我不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东西?”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到爷爷乡下家住了半个月。刚进门时,我着实吓了一大跳,院子里全是动物。院子的东北角,蹲着两只威猛的狼狗,体型庞大。西北角是爷爷用铁丝、纱网搭成的鸽笼,占地约十几平方米。爷爷爱养鸽,我是知道的,他还是市鸽协会的会员呢。西南角有五六只鸡。我正在惊讶时,脚下感觉到一团毛绒绒的东西,原来是一只狮子狗。厨房里还趴着两只黑猫。这哪像个家啊!

爷爷喜欢动物,不,确切地说,爷爷对有生命的东西情有独钟,与它们在一起,爷爷感到快乐。爷爷每天生活颇简单:清晨,伴着清脆的鸟鸣声和高亢的鸡叫声起床,洗漱后到田埂上散散步;午后,他会在凉棚下,倚着藤椅,泡一杯茶,饶有兴趣地品味着他喜欢的书籍,此时,狗链松了,鸽笼开了,屋顶上白羽飘飞,天空中鸽铃悠扬;晚饭后,爷爷就提着二胡,到屋后空地上自我陶醉一番。这样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看得出,爷爷很充实很快乐。我曾多次跟爷爷闲聊,他知道我学习很苦,在劝我劳逸结合之余,他总不忘叮嘱我多看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多关心国家大事.我也向爷爷倾述了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过分地忙于学习,人就感到缺乏活力;知识是增加了,思想却钝化了。

临走时,爷爷给我讲了个小故事: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云换一朵水仙花。”联想到以前爷爷说过的话,我全明白了。

喻老师点评

本文记叙了爷爷生活环境变化的过程和爷爷的人生追求。

文章立意是在对比中体现的。爷爷过得快乐而充实,而我却感到苦恼和困惑;很长时间内我对爷爷的话“不明白”,最后经过爷爷开导,我“完全明白了”。纵观全文,我“明白”的,正是爷爷要“找回”的。那到底是什么呢?爷爷引用穆罕默德的话含蓄而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包”象征物质生活,“水仙花”象征精神生活;只有两者都丰富,才是真正的生活,才能在和谐中享受生活的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本文的立意具有特殊的启示作用。

第五段,对爷爷乡下生活的细节描写是令人神往的。与动物们为伍,跟大自然作伴;田埂散步,喝茶品书;白天聆听鸽音,夜晚自拉二胡。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空间,悠闲恬淡,何等惬意!

在用词方面,作者也很有心思。“鸟”用“鸣”,“鸡”用“叫”,“狗”用“蹲”,“猫”用“趴”,“白羽”用“飘飞”,“鸽铃”用“悠扬”。写作就该如此推敲用词。

全文内容充实,语言平实,感情真切,没有废话。这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优良文风。如果把倒数第二段爷爷对我的嘱咐由概括叙述改为真情的对话,文章可能更加感人。

池塘灯影

薛媛媛

人是要竞争的。有了竞争,便有了勇气和力量;便有了成功的希望。我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在一个严冬的深夜结识的。

这夜,天透骨奇寒,我坐在被窝里读《古代汉语》,也许没有同伴在一起比赛似地啃书,我终于耐不住寒夜的冷清耐不住睡意的纠缠,打着盹,伏在书上睡着了。忽然“啪”的一声,一扇未插牢销子的窗子被刮开,把我吓醒。我翻身起床去关窗,无意朝外瞥了一眼,惊异地发现,在这黑暗混沌统治的窗外天地里,池塘里竟有一线光亮在,那是塘对面五层楼上中间那窗户射出来的。

那灯下是谁?是一位老干部,翻着泛黄的笔记,回忆硝烟中的岁月?是一位“陆文婷”,等家里人熟睡后,在她的技术领域驰骋?也许是一位青年为第一封情书咬笔头,或和我一样攻读大学课程?……我胡乱猜着,勾勒着灯光下那人的形象,似觉心头涌进一股热流,赶紧拿起那本难啃的“之乎者也”,认真地看起来。

我开始注意那盏灯了,——既望池塘,也望窗口,发现它:每到入夜,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它房里合上夜的眼睛后,惟独它还睁大着眼——不知疲倦的眼。渐渐地,我产生了一种竞争心理:看谁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过,这竞争倒帮了我一个大忙,我顺利地通过了几门课程的结业考试。

冬去春来,转眼夏天了。夏夜是姑娘们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期,花前月下,到处可见穿着漂亮裙衫的姑娘挽着个英俊的小伙儿,而我这二十好几的姑娘却得没日没夜关在蒸笼般的小屋里赶写毕业论文,真没办法!

酷热,终于把握撵出了房。踱到塘边,虽有一丝微风,但脑子里回旋着那毕业论文的内容,想着即将对付的毕业答辩,依然分外烦躁,憋闷。然而我不敢进屋——那是蒸笼,那是火炉,我怕把我蒸熟烤干……

望望塘里,突然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象:塘中五层楼的灯光都是绿荧荧的,惟有一点白光被圈围在中央,那白光在水的涟漪里,还示威地向我眨着眼呢!

真的不如他吗?我恼了,赌着一口气,“蹬、蹬、蹬”地跑回房,看一眼书,望一眼那灯;看一眼书,又望一眼那灯。渐渐地,心静了下来,有了一种凉意,人也走进论文的结构里……

三年之后,学有所成,我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毕业晚会上大家逼我谈体会,我讲了池塘的那盏灯。晚会结束回家时,路过池塘边,又瞥见了那盏灯,心底里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把我的成功的喜悦与他分享。——如果是老年人、中年人,我就送一句祝福;如果是一位豆蔻年华的青年,我就……哎哎,你别笑,我当时确实有那种莫名其妙的心理。

登上一级,又登上一级,气喘吁吁登到五楼,望到那扇门时,我的脚步慢了,沉了,真的就这么敲一个陌生人的门?心跳了一阵,脸红了一阵,终于大着胆子推开门——

啊!那是公共洗脸间的一盏灯!

喻老师点评

文中对“我”的细节描写有心理(第三、四节和倒数第三节),有动作(倒数第二节),非常生动。

这篇记叙文最值得一提的是悬念的设置。由发现从对面五层楼中间窗户射出来的光,引出“那灯下是谁”的疑问,接着下定与之竞争的决心,大学毕业后谈学习体会又提到那盏灯,最后揭开谜底。原来灯下无人,只是一盏灯。读到此,心中释然之余,不觉微微一笑:原来如此,妙!

悬念的设置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吸引人非看下去不可。同学们不妨也学一学这种写法。

人物细节(两个人)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快六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静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她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种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袅袅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膛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冬日,爷爷在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和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喻老师点评

本文的优点:(1)扣题紧。通篇叙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由此表达对诗意生活的理解,文末又用“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来点题。(2)描写细。有动作描写,如第二节写奶奶,用了“喂、吆喝、洗、等”这些动词,第三节写“我和妹妹”用了“砍倒、捆扎、背、排、晒、依偎”等动词;有语言描写,如第二节奶奶与爷爷的对话极富个性,第四节奶奶的一句话(“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令人动容。(3)感情真。作者在平凡小事中体味诗意的生活,其真实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十分亲切。

本文启示我们:立足现实,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倾注真实的感情,是写好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它比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要感人得多。

药典流年

江苏省阜宁中学 戴昕芃

母亲有一本厚厚的药典,大概是年代久远的缘故,脊背受损,纸页泛黄,还有页脚折过后小心翼翼抚平的痕迹。看得出来,母亲十分珍爱这本药典。

母亲往书页中夹了不少东西,几片干枯的枫叶,一只信封,还有许多白发。看起来,都是很平常的物件,不值得深究。

一个夏日的午后,天气晴好,惠风和畅,蝉也懈怠了呢喃,真是特别安宁。母亲搬了把藤椅,坐在阳光下,膝上便放着那本药典。

我一时兴起,自告奋勇地要替母亲拔去白发。母亲往昔的如瀑青丝如今生出了白色的“叛徒”,真是“除之而后快”。母亲自是应允了,取下束发的皮筋,便由着我对她的头发“上下其手”了。

我轻轻拨开小缕的头发,顺着根部寻找着。恰到好处的光线微微反射出头发的光泽。不一会儿,我便找到了一根烦恼丝。我将银发在手指上绕了两圈,又轻轻使了把巧劲,那一根负隅顽抗的小东西便蔫答答地躺在我手心里了。

我把它递给母亲,又轻轻捋顺了她的发丝,寻找着下一根。她端详着那一根小小的烦恼丝,它并不很长,也不罕见,只不过从根部先白了半截罢了。她将那根岁月的记忆夹进了药典里,开口调侃我说:“这根头发是为你白的啊。”

我并不多话,只是又递给她小绺的白发。她一根一根地看过,像是向已逝的岁月告别,态度虔诚得像是聆听岁月的钟声,抑或是享受回忆的安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母亲在安置好这些白发后,又和我絮叨起药典里的其他物件。那几片干枯的枫叶,是她在清华大学里捡的,带回来做个念想吧,她虽未说出来,我却猜到了她“望女成风”的小心思。

我赶忙转移话题,指了指那只牛皮信封。母亲有些惊讶“你竟忘了吗?”她拆开那只小小的信封,从中取出一张纸来。我展开那纸,发现它竟是我写的一篇作文。文笔青涩,字迹稚嫩,结尾处还装模作样地写了一句:“那人走了,只有星光送她。”

惠风轻轻拂过我的脸,手中的作文纸与它共鸣似地颤了颤。我几乎不敢相信,母亲视若珍宝的竟是这些平平淡淡的物件。

安宁生于回忆之间,回忆安放着光阴。人世间哪有那么多的浓墨重彩去描绘悲欢离合?细微末节处,处处透着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许只有在这一丝丝的平淡中,才能寻觅到岁月的真正静好。

喻老师点评

作者用“药典”为线索贯穿全文。它夹进了母亲流年岁月中的诸多物件,并以此为由头,引出了对母亲的点点追述:一根白了半截的头发,诉说着母亲对我的辛勤操劳;几片干枯的枫叶,寄托着母亲对我前途的无限希冀;一只牛皮信封,讲述着母亲对我成长的悉心关注。作者将这些物件的“平淡”叙写到了极致,也将母爱的真纯表现到了极致。

对文中的两个人都有细节描写。写我为母亲拔白发,用了“拨开”“寻找”“绕”“递”“捋”等动词;写母亲看牛皮信封,用了“惊讶”“拆开”“取出”等动词。

结尾一段叙事后的议论,包含了真情,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场面描写

父亲的布底鞋

全国卷III考生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

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微笑了许久,没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里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的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把学上出来。”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一无所有了。父亲,以他农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却在爷爷的心头升起了一片愁云:“娃儿这么争气.可到这县城中学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爷爷在炕头转辗反侧愁了一晚上都没愁出个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睛,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愣住了——全村老小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拎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村祖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争了一回脸,咱村人脸上光彩……大家来送送娃儿……”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

父亲后来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吗?那天我走的时候,村里四奶奶塞给我一双布鞋说:‘小三子啊,这年头大伙儿都困难是实情,可人活一辈子,不能老想着自己.还要多替别人着想,谁家没有个难处啊?你四奶奶我活到这把老骨头,就盼着子孙后辈能出个人才,将来做个大官,让咱村子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念上书。’后来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可每当我面对城里灯红酒绿的世界时,我就想到当年全村人送我的情景,人得活良心,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看着父亲眼角闪现的泪光,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的原因:人不能光活自己。

喻老师点评

本文的优点有三:(1)立意深刻。作者以“布底鞋”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始,布底鞋代表农民的“质朴和忠厚”;后来,四奶奶送给父亲布底鞋,则寄托了全村人的深情厚谊;最后,父亲用布底鞋教育“我”要“多替别人着想”,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通过布底鞋,文章的主题不断得到升华。(2)细节感人。文中的对话,是质朴的农民语言,人物的行动,是典型的农村人所为。不少语句很形象,比如:不说爷爷用心血供养父亲上完初中,而是说“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不说忧虑,而说“心头升起一片愁云”。最让人感动的是爷爷让父亲向乡亲们下跪的场面描写:乡亲们的友善、爷爷的落泪、父亲的下跪,就像电影镜头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久久难忘。

不敢说本文没有一点虚构,但它始终忠于生活本身,不事雕琢,更不搞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些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