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最难的器具(焚香人神沟通之具)

焚烧,产生嗅味,用以献祭,沟通人神,这是汉人宗教的另一种基本方法。在古代文献中,有“燔”,有“燎”,用以祭天。《仪礼·觐礼》有“祭天,燔柴……”;《说文解字》有:“燎柴,祭天也”;《尔雅·释天》有“祭天曰燔柴”。燔、燎、焚的时候,信徒们或狂舞、高歌、欢宴;或祈祷、默念、许愿……。复杂的内心活动,抽离的物质世界,经过熊熊烈火,袅袅香烟,蓬勃火气,到达神明,感动上苍。这时候,内心的信仰和上苍的悲悯结合,达到了人神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按人类学家张光直的说法:“燃烧,乃是使某种物体从一个世界转化到另一个世界的方法。”

焚烧,以达成“天人合一”,这是自古迄今中国人的基本信仰方式。在这里,“外在超越”和“内在超越”并不分割。“火燔”和“升香”,让天上的上帝嗅到歆香,促其降陟,这是《诗经》就有的祭祀方式。《诗经·生民》最后一章:“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按郑玄注:豆,木质盛器;登,瓦质盛器,周代的祭祀者在豆、登里面盛满了馨香之物。按孔颖达疏:“豆、登所盛之物,其馨香之气始上行,上帝则安居而歆享之。”

焚香最难的器具(焚香人神沟通之具)(1)

放在木豆、瓦登里面的歆香,现不知何物,估计和后来出现在《楚辞》中的木本、草本的“香草”差不多,是专门用来祭祀的香料。如此,我们可以说:在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发明使用东南亚植物香料的“焚香“之前,周代祭祀已经开始使用了“馨香”。“烧香礼拜”,即用焚香的方式与上帝沟通,是明清以来中原汉人宗教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古以后,信徒们无论是祠祀,还是寺观,抑或土庙,乃至家祭,都用铜制香炉,儒教、佛教、道教的信徒们普遍使用焚香的方式来敬拜神明,成为华人宗教和西方宗教的重要分别。清末民初在江南地区生活的法国耶稣会士禄是遒(Henri Dore S.J., 1859-1931)神父说:“中国熏香的气味,对于西方人的嗅觉神经来说是特别刺鼻难闻的。”

至今很多来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和城隍庙旅游的外国人,常常还是不能接受庙中“焚香”的味道。“焚香”,是中国宗教区别于西方宗教的重要特征。其实,西方学者有关中西文化的比较并非天然正确,祭祀用香,与上帝沟通,在西方宗教中也很古老,起源于犹太教。在《旧约·出埃及记》第三十章中,上帝对摩西说:“你要用皂荚木作一座烧香的坛”(第一节);“……他要在耶和华面前烧这香,作为世世代代常烧的香”(第八节)。基督新教在“宗教改革”中割除了该项制度,天主教会、圣公会、路德宗和东正教至今保留用香传统,在举行大礼弥撒的时候,使用香炉作为辅助祭器,焚烧乳香(或松香),给上帝“献香”(Biblical Incense)。在宗教场合焚香的基本作用,就是借馨香悠远,上达天听,与神交融。现代基督宗教不强调焚香,也不用异香,一般信徒便认为“焚香”不是基督宗教传统。反观中国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祭祀大典的供奉之外,信徒在个人礼拜中也焚香,一入寺庙,香烟缭绕,香气袭人,和西方宗教的教堂有很大的分别。

节选自李天纲《中国宗教祭祀的几个问题:血食、焚香与设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