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常识选择题(心理学必考题型)

·1小明的智力年龄为12岁,实际年龄为10岁,小明属于()A智力正常儿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常识选择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选择题(心理学必考题型)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选择题

·1小明的智力年龄为12岁,实际年龄为10岁,小明属于()A智力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成绩优秀儿童

·能力的测量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智力年龄,简称智龄

(2)斯坦福-比纳量表:当今世界广泛流传智力测验之一。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WAIS16-74岁;韦氏儿童

智力量表WISC6-16;韦氏学龄前及小学生儿童智力量表WPPSI4-6岁半。离差智商=100 15Z(z=(x-m)/S)

·韦氏智力量表得分:100为平均值,15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得分70-130正常;超过130智力超常;低于70智力缺陷。

【拓展】瑞文测验:非言语图形智力测验。不受被试文化水平限制。较少受到文化背景因素影响。团体测验,大规模智力选拔,也可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示范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创造性特点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劳动对象的差异(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

·创造:因材施教、方法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机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2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时间,不断了解学生过去与现在,预测学生未来:广延:空间

·3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迟效性/滞后性(EG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6综合性

(1)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

(2)每一科老师都要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3)协调多方面教育影响。(EG陶行知: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6隐蔽性:教师劳动价值借助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证明。教师劳动暗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劳动的价值,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及时显露出来。

·7专业性: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专业范围内直接判断,负责人

·8教师劳动的价值具有模糊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很难准确地指出学生的变化具体是由哪方面的因索引起的,是遗传、家庭的影响:或是社会、教师的作用;还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正是这种模糊性,常常掩盖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繁重性。

9教师劳动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劳动的价值,要在学生进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能最终得到体现。而一旦体现出来,教师及其劳动已成为过去,常常被人淡忘。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自身特点看,具有

(1)可塑性

·EG墨子--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EG嫩芽易直也易弯

(2)依赖性

(3)向师性(PK教师角度:主体示范)

·(4)模仿性(向师性、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

·A影响个体发展

·B影响经济发展

·C影响政治发展

·D影响文化发展

·4“此地无银三百两”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反向

B文饰

C投射

D否认

·自我防御功能

1升华:无意识冲动转变为人们接受的赞许活动,积极。

·2补偿/代偿:消极性补偿 积极性补偿

·3退行:遭受不能处理时,退回到幼稚行为

·4转移或移置:转移到较安全情境下。把对强者的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踢猫效应)

·5合理化/文饰:酸葡萄、甜柠檬、推诿

·6否认: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

·7压抑:意识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冲动压抑到无意识中,伪装形式出现。(口误、笔误)

·8过度补偿/过度代偿:缺陷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口吃成演说家)

·9抵消: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反复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碎碎平安)

·10幽默:以幽默方式处理困境

·11认同:无意识取他人长处归为己有。

·12反向形成:内心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反向形成)

·13共情: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5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中,)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A引起求知欲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运用知识

·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课上45分钟(引领固用查)

·教学工作:课前中后(备上作课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