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山水诗的批判是什么(亲民还是新民)

朱熹对山水诗的批判是什么(亲民还是新民)(1)

《大学》本来源自于《礼记》第四十二章,后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自从我写了《苏批中庸》和《论语重读》之后,对朱熹各种“读后感”式的解读越来越觉得只能“哂之”。但后来发现他的某些解读是受到其老师“程子”的影响,“程子”指宋代理学家程颢 、程颐两兄弟。先由弟弟程颐创立了“理学”,后由朱熹集大成,称“程朱理学”。但哥哥程颢也创立了另一学派,由南宋陆象山和明朝的王守仁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倡导“传心”说。

虽然弟弟的叫“理学”,听上去好像很“科学”,但本质却是“客观唯心主义”,哥哥的“心学”就更“唯心主义”了,在这两位的影响下,朱熹的读后感解读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更何况有些解读就源自于他们!

《大学》是四书中篇幅最短,解读争议较少的一篇儒家著作。而争议最大的就是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民”,到底是“亲近民众”还是“使民更新认知”(亲通新)?

尽管“新民”几乎成了“标准答案”,但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位“知名学者”表示不同意!一是汉代的郑玄,我评论过他比朱熹靠谱多了;二是明朝的王阳明,即王守仁,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心学”的继承者!这不就相当于“同门内卷”吗?

郑玄在《礼记正义》中说,“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是其二也。《传习录》中记录了王阳明和弟子徐爱的一段问答如下: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汉代的郑玄当然没有怀疑“亲”字有误,而作为隔着代的后辈王阳明,质疑朱熹的观点就详细多了。这一段问答,把解读为“新民”的来由和质疑仍为“亲民”的缘由都讲清楚了。

为何程子和朱熹认同“新民”的解释?因为《大学》的第二章,详细阐述“所谓诚其意者”时,作者引经据典的例子中有这么一段: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程朱就认为此处“作新民”的“新民”该对应第一章第一句中“在亲民”的“亲民”,“亲”就通假了“新”。据说朱熹的《大学章句》是他用力最勤的著作,那么这次他的解读到底对不对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好好分析一下:

一、字词。通假字不是不可以有,关键是在《大学》里其它地方的“新”和“亲”非但存在,且在意思上泾渭分明,根本不可能通假。所以“在亲民”的“亲”就成了唯一一个可能是“新”的错别字!至少从概率上讲就很小。

二、章节划分。朱熹把《大学》分为十一个章节,所谓“一经十传”,而且按程子的理解居然还变更了章节顺序,如果是在原本逻辑可能是通顺的情况下去有意更改,只为了证明“新民”之说,未免就有些刻意或牵强了。

其实,按《礼记》中大学的原本,分成六章也就够了。从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是第一章。程朱的看法基本相同,只是划分到了前面“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句,并且认为“此谓知本”是多出来的句子,而“此谓知之至也”前面还有缺少的文字: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大学章句集注》

以上分析有没有道理?有点道理!朱熹居然为此还自行脑补了一段文字!但这两个半句该放在哪里才算合理,或者说真的有什么缺失的文字吗?第一章的三段是关键: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一段除了“亲民”外,“明明德”和“止于至善”没有异议。那么第二段接着“止于至善”的“止”,提出“知止”的概念和好处。此处的“止”就是“终极目标”的意思。人生的目标清楚了,接下去就安心了,就能朝着目标前进了。后半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引出了第三段的“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引出了第三段的“先后”,近什么“道”?“大学之道”啊!第三段针对“明明德于天下”,提出“修其身”为“本”,“治其国”为“末”;接着是一堆的“先后”顺序。

那么“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该放在哪里呢?依旧在第三段里啊!既然“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难道不是“此谓知之至也”?既然“一是皆以修身为本”,难道不是“此谓知本”?我们来看一下是否通顺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谓知之至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

前面是一组“欲......先......”的排比句;后面是一组“......而后......”的排比句。“致知在格物”,“致知”了,“知之”不就“到了”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不就是“知本”吗?(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