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典语录无为而治(道德经中所讲的)

《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子经典语录无为而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老子经典语录无为而治(道德经中所讲的)

老子经典语录无为而治

《道德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我无事,人民就会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道德经》中短短的几句话,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和平、安宁、富足的生活状态,作为管理者,如何实现这样的管理状态呢?

无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上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作为”,而是“作为太多”。

所以,“无为而治”的关键在于管住自己的心。

怎么做到呢?

分三点:

1.不妄为。2.不多为。3.有所不为。

一、不妄为

《道德经》: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知常,妄作凶。

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不了解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说白了就是没事别瞎折腾。

很多管理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单纯闲着没事就觉得应该找点事做,总是搞一些“没用”、“添乱”的事。

这没事就瞎折腾的危害是:

1.会使业务偏离核心,失去重点。

瞎折腾会分散团队主要精力,疲于应对一些“表面”事情,结果也就事倍功半。

2.会使员工失去对自己的信任。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3.离心离德,不辨好坏。

任何时候,都不缺趋炎附势的人,你瞎折腾,有正义感的人出来反对你,给你提意见,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不服管理,反对自己,肯定不高兴。这时候趋炎附势的人再支持你,你得到了肯定,就会越来越亲近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真实情况是,你已经根本无法分辨真假好坏,你会在“道”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不多为

做管理要抓关键、抓核心,要举重若轻。

管理并不是事必躬亲,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自己抓,就算累到吐血,结果只能心力交瘁,望洋兴叹。

核心是培养人才,适当放权,自己掌控核心。

“无为”最接地气的解释是“甩手掌柜”,如果你什么都抓着不放,别人得不到锻炼,如何分担你的业务,你又如何甩手?

“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人会说,我一放手,下面人就会做错事,那怎么办?

哪里有锻炼人不付出成本的?

前期培养人才,逐步放开手,自己充当教练角色,员工成长肯定会有“试错成本”,这是无法避免的,在可控范围内,你哪怕知道是错的,也应该让员工在挫折中感悟、成长。

管理者的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一旦人才成长起来,价值是巨大的。

三、有所不为

这里的“有所不为”指的是一定不能做的事。

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事:

违反原则的事,斤斤计较的事和贪念。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做人的底线。否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管理者心中始终要有目标,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想要成为大树,何必老与草争?

如果私心私利过于膨胀,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做,到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有所不为”是要不断地做减法,减掉贪欲减少一分,成功就多一分。

那么,做到以上三点,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了吗?

并不是。

因为,“管理”的参与者,并不只有管理者,还有被管理者。

被管理者要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

什么问题?

最大问题就是:欲望。

当被管理者有了资本,他们的欲望也就开始膨胀,欲望一旦生长,就如陷入争名夺利的漩涡。

“这个东西应该是我的,凭什么不给我?”

“凭什么他行,我就不行?”

“凭什么这个奖给他,不给我?”

......

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怎么办?

要大家懂得“厚道”的意义。

《道德经》: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意思是:在欲望、私心杂念膨胀时,我就用无名的厚道理念来镇服它。用无名的真朴来镇服它,贪欲就起不起来。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每个人的内心达到安静、宁静状态的时候,争名夺利、偏私虚妄之心自然就消失了。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使人回归于“厚道”。

回归“厚道”的关键是,让厚道做事的人不吃亏。

一旦大家懂得了厚道的意义,那么就容易使人的内心进入清静、宁静的状态。

所以,管理者要达到“无为而治”,就要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并使人明白厚道的意义,这样才能使他人自我化育、自然端正、自然富足、自然淳朴,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