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谱新篇击鼓催征正当时(放下锄头 拿起乐器)

新华社石家庄1月10日电(记者白林 袁炳忠 曹凯)三九时节,地处中国华北平原的周窝村寒意袭人。一曲悠扬婉转的萨克斯独奏《小城故事》从一间红砖黑瓦的民房里传来,给村庄增添了一丝暖意。

演奏者郭玉管是河北省武强县周窝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祖辈务农的她不曾想到这辈子竟能与萨克斯结缘。“我们这些‘土老帽’,玩起了‘洋玩意’!”

这位年逾六十的“乐手”在操持家里的3亩多耕地之余,放下农具,拿起了乐器。

乡村振兴谱新篇击鼓催征正当时(放下锄头 拿起乐器)(1)

郭玉管在小店吹奏萨克斯。 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郭玉管并不是特例。她所在的周窝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周窝吹乐器,人人有一手。”这个村组建了多支农民西洋乐队,平时切磋学习,节庆时集中展演。

只有900多人口的周窝村本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如今华丽转身成为一座由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的音乐小镇,一座座传统北方民居被改造成中西合璧的特色主题院落,约翰·列侬纪念馆、吉他作坊、咖啡厅、小酒吧错落其间。墙上的五线谱、音符,以及嘻哈和摇滚风格的涂鸦,彰显着小村的与众不同。

周窝村所在的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的农民能与西洋乐器结缘得益于武强人陈学孔20多年前在这里创办的金音乐器集团。

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天津从事乐器零配件制作的陈学孔回乡创业,金音乐器集团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管弦乐器制造企业之一,产品85%以上出口,畅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村支书周广廷说:“金音不但带动了就业,更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现在周窝家家有乐声,人人爱音乐,家风村风特别和谐。”

“农闲的时候,原来人们凑在一起就说闲话、打麻将;如今,大家聚到一块,切磋技艺,比谁吹得好、弹得好!”郭玉管骄傲地说,“我十天就学会吹《小城故事》了,在家没事就练习吹。”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近年来,周窝村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突出乐器文化产业支撑,以打造有吸引力、高品位的“音乐小镇”。

曾经闭塞的周窝村如今已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郭玉管也因此改变了人生。受公司雇佣,郭玉管打理着小镇的“萨克斯公社”,公社里有各式各样的萨克斯供游客观赏购买,她负责给游客们讲解萨克斯,演奏歌曲,每月能收入1500元。

在陕西工作半辈子的陈凤霞退休后选择回到老家周窝村,很快学会了萨克斯、黑管、长笛等多种乐器。“晚年生活离不开这些乐器了。”她说。

乡村振兴谱新篇击鼓催征正当时(放下锄头 拿起乐器)(2)

陈凤霞(左)与同伴在练习萨克斯。 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不仅是落叶归根,周窝村也吸引大量慕名前来创业的人。47岁的四川人彭科飞是其中之一。他四年前放弃广州一家乐器工厂技术总监的职位来到周窝创业,开了自己的手工吉他作坊。

乡村振兴谱新篇击鼓催征正当时(放下锄头 拿起乐器)(3)

彭科飞夫妇在周窝村的手工吉他店。 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在这里,我能静下心来精雕细琢,打磨出最好的吉他。”彭科飞说。他的手工吉他最贵能卖到8万元,吸引了不少知名乐手的关注。

由于生活创作成本低、氛围好、设施完备,周窝音乐小镇已成为辐射全国的音乐创意孵化器,中外音乐人在这里创作录制,大量学生在这里创新创业,每年举办的麦田音乐节和吉他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聆听回味。

47岁的周窝村民韩强在外干了多年装修,现在他不仅用刮腻子的手弹起了乐器,还开了家音乐会馆,教孩子们钢琴、电子琴、吉他和架子鼓,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能人。

乡村振兴谱新篇击鼓催征正当时(放下锄头 拿起乐器)(4)

韩强在弹奏电子琴。 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村里现在充满了活力,我自己都觉得‘脱胎换骨’了。”韩强说。(参与采写:张涛 刘国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