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点画78法(论楷书的点画与使转)

赵家琦、孟云飞/文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小楷。《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尽管《辞海》中对“楷书”的解释精准地描述了楷书的特征,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一解释并没有能够触及楷书的本质。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句话在对楷书与草书风格的比较中,指出了富有“性情”方能称为楷书的道理。[[i]]或许正是因为《辞海》这样权威的典籍对楷书都存在“刻板偏见”,恐怕楷书在如今大众的印象里最大的特点也仅仅就是“可作楷模”而已,然而这样的认识实在是有些舍本逐末了。倘若楷书的作用仅仅如此,试问楷书与印刷体又有何区别?在打印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人们是否就不再需要练习楷书了呢?

事实上,楷书不仅“可作楷模”,其更大的价值在于富有“性情”,即通过楷书独特的艺术美感展现书者的风采、情怀乃至品格,这才是楷书的魅力所在,灵魂所在。唐以前,书法中的点画使转多挥运于篆隶当中,楷书的点画与使转脱胎于篆隶,在篆隶长期的孕育积淀中逐渐崭露头角,焕发出一种独特而又精致的气息。古人云:“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点画与使转恰似阴阳两极,相克相生。唯有辩证地看待楷书的点画与使转之间的阴阳关系,在实践中精准把握其各自的特征与作用,追求心手自由双畅的境界,方能真正感受得到练习楷书的无穷妙趣,并从楷书既包容开放又从容内敛的风格里感悟到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智慧。

楷书点画78法(论楷书的点画与使转)(1)

一、点画和使转在楷书中的表达效果

楷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书体,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书体,首先源于其“可作楷模”的实用性,因其笔画清晰,泾渭分明,法度森严,易于辨认、模仿和传播,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楷书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因为其点画、形体、章法都有着一套甚至多套完善的理论和制度性要求,即“真以点画为形质”。楷书结体平正,是以其点画作为它的形态内核,支撑着楷书的框架。除了“横、竖、撇、捺”四种基本笔画外,还有许多延展笔画和复合笔画。娴熟高超的点画笔法可以勾勒出楷书那近乎完美的字体结构和章法,展现出楷书“筋强骨壮”的形体之美。

但是,仅凭完善的书写理论和森严的书写法度是无法使楷书这一书体享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的,楷书真正的迷人之处,在于其能够在严谨的规则约束之下仍有着千变万化的笔法和风格,给书者留下了展现其个人才华和性情的广阔空间。能够肩负起这样使命的表达方式便是“使转”,所谓楷书的使转,可以理解为楷书法度之内的动态。这种动态变化,孙过庭说:“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就是它的内旋和外拓的交替和更换。[[ii]]

在点画运笔的提笔、按笔、藏笔、露笔、逆笔、顺笔等笔法中,需要用使转来体现它的性情,表现它的风格。而“横、竖、撇、捺”四种基本笔画的“收、出、垂、缩、掣、卷、回、放”,在点画压阵的基础上,又需要结合楷书的“使转”变化方能体现出楷书之美。“使转”可以给“点画”勾勒出的形体赋予神韵,犹如湛蓝无垠的天空中飘过的一朵朵灵动的云彩,犹如险峻巍峨的高山之间缓缓流下的一泓清泉,犹如端庄秀丽的淑女偶然回眸一笑的妩媚。

“使转”不仅隐含在“点画”之中,同时更流动在“点画”之上。它在视觉上的表现力是显而易见的,从一处处使转所呈现出的富有美感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体味每幅作品中书者心境的微妙变化。“使转”在草书中广泛运用,草书所追求的就是行云流水般的灵动顺畅,呈现出的是动态之美。楷书当中的“使转”虽不及草书当中的密集和夸张,但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使得楷书呈现出不同于呆板印刷体的静态之美。朱和羹的《临池心解》中提到:“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并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可见在朱和羹眼中,楷书的“使转”就像人体的血脉一样,外表看起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而实际上是楷书灵魂的支柱,生命的源泉。因此,我们在练习楷书时要能够“使转”得当,在“使转”处追求形断意连,浑然一体的表达效果,从而将作品的筋骨神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使转”需要千锤百炼,需要积累深厚的功力。即使在同一个书家身上,随着书家的年龄、阅历增长,笔力功力的长进,“使转”的强弱变化,表现风格也在不断地改变与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欧阳询一生中的书写风格变化中看到,其早年取法“二王”,风格上严整有序但稍显拘谨,后来又汲取汉隶和魏晋及之后楷书的创作技法,并融合了自己对楷书的理解,逐步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到了晚年,其翰墨愈发挥洒自如,笔意更加畅快淋漓,“使转”之处笔力老辣,飘逸自得,在神韵上有了质的飞跃。

“使转”还需要修炼一种自由的心境。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这样说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种通会就是一种自由。所谓自由,就是在把握其规则与创新、绝对与相对、批判与继承等规律性特点上,将创作性发挥到个人的最佳状态。这一点在书法创作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自由的书家必然有其自由的灵魂。正是由于“使转”在楷书中表达出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委婉的,因而楷书的“使转”更多的是要靠在日积月累的技巧积淀下,将气韵留住,运笔中游刃有余地与“点画”相结合。这种自由更为难能可贵,又因为这种自由需要在极其严谨的楷书法度中去表现,更为强调书者将法帖的血脉打通,“点画”精细化打磨,“使转”丰富而不失法度,从而达到运用自如,心手合一的状态。

相比于充满灵活与波动的草书来说,楷书显得稚拙和恬静,不似草书那般可以引入更多的线条、墨色等变化,展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静中见真体,淡中得真味”。“使转”能够在一板一眼的笔法之中,平平淡淡的线条里含蓄而巧妙地赋予楷书神韵,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严谨而不呆板,险峻却又带有柔美,往往能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楷书点画78法(论楷书的点画与使转)(2)

二、点画和使转在楷书中的有机融合

楷书因“点画”而具形质,因“使转”而具性情,二者完美结合方才可称之为楷书的“上品”,倘若只有“点画”没有“使转”,无论“点画”如何笔力雄浑,气势恢宏,都会显得十分僵硬单调,犹如鲜活的生命被做成了干瘪的标本,显得十分呆板,毫无生趣,正如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若只有“使转”没有点画则更是不行,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载体,再灵动的神韵也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点画”和“使转”相辅相成、阴阳互补、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因此在楷书中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充分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楷书中的体现。在清代笪重光的《书筏》一书中,就为我们清晰地指出了书法当中使转与点画的阴阳关系:“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或呼疾而应迟,或呼缓而应速。横撇多削,竖撇多肥,卧捺多留,立捺多放。”这就是讲到了楷书当中,除了一些明显的转折顿挫之外,还有笔画与笔画之间连带呼应的相承关系以及收放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将“点画”和“使转”在楷书书写中有机融合。

首先,对待笔法要求的态度是要遵循而非教条,不能机械地照搬各种理论和规则,使得写出来的笔画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这样虽然整齐划一,易于辨识却丧失了艺术的表现力,使得“使转”无处着手,失去了发挥的空间,最后沦为了印刷体。因此,在书写中要充分考虑如何使所书内容精于变化,要及时在“点画”和“使转”中合理切换,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洒脱。

其次,要在美感上下功夫,如何能够使得作品“活”起来,一笔一划,姿态万千,使得作品能够妙趣横生,如破茧成蝶一般的壮丽。这就需要在遵循楷书的基本笔法要求的基础上,赋予书者自己的个性创造,将书者的性情和风骨倾注在字里行间,形成独特的,具有高辨识度的风格,犹如一个有着良好修养的名士一般,举手投足虽是中规中矩,行为方正,深沉稳健的,却也无法掩盖其自身风流潇洒,飘逸俊雅的气质。

另外,我们还要能够在自由中寻求规则,在规则中不失自由本色。书法艺术中的神形神韵、精神内涵皆可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阐述。诚如开篇所述,具体到楷书上,“点画”和“使转”便是一对阴阳关系,相交相生,阴阳互补。“点画”体现的是对楷书书写规则的合理遵循,“使转”体现的是在楷书一定之规以外的自由发挥。因此,必须平衡好合理遵循和自由发挥的关系,“点画”与“使转”之间是阴阳互存,互相转换,互为表里的关系,不可偏废,不可割裂,唯有如此,方能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或古朴稚拙,或法度森严,或清新飘逸,或温润圆融,一笔一划勾勒出锦绣山河,一顿一折指点出万丈豪情。

唐代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就是极具美感的典范,该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精妙娴熟,整体观感似乎传承了欧、虞的细长风格,实则在纤长的字体中融入了饱满笔画,在运笔上方圆兼施,横画竖入,竖画横起,直处曲笔,曲处用直,波澜起伏,一咏三叹。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肥瘦,方圆,横竖,曲直等多个对立的元素有机结合在一幅作品之中,错落有致,包罗万象,字字生机盎然,却无一字有逾越楷书成法之态,亦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观之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笔法和深邃的智慧。

楷书点画78法(论楷书的点画与使转)(3)

三、点画和使转在楷书中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的楷书与许多中国的古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曲节奏连贯紧凑,音调简单、相似而又不单调,音乐古朴而不失细腻,感情充沛而真挚;而楷书同样是看似平淡无奇,笔画简单重复,却在细节中蕴藏千变万化,细细揣摩便能发现别有洞天。书者的风骨,书者的心绪都以不易察觉的方式表达在字里行间。

楷书这种书体,千百年来在与一代代书法名家的磨合中,迸发出惊人的魅力。一方面,楷书的书写法则强力而有效地抑制了书者书写时的随意,怠惰,有利于书者集中精力在关键处精雕细琢,在书写规则的磋磨下穷而后工,不失“楷模”的风范。另一方面,书者亦不被楷书的成法束缚手脚,它又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既是一种心境、一种状态,是一种自我心性的自由,又是艺术专业性的自由。[[iii]]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们,以自由洒脱的性情锐意进取,求新求变,不断突破既定成法的约束,竭力展现震撼人心的艺术美感与张力。

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楷书中融入自己的性情,楷书也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气节风骨,某种意义上来说,楷书也是一部无言的史书,无需史官的秉笔记录,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在思考如何处理“点画”和“使转”关系的过程中,就会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追求。在一些作品里,“点画”和“使转”的完美结合,恰恰体现了文人士大夫追求建功立业和人格独立的对立统一,贤臣和名士,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既能使自己的肉身适应庙堂之上的繁文缛节、案牍劳形,又能让自己的心灵在幽静的江湖之中信马由缰,恣意驰骋。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物化,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唐代的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中,“点画”的刚劲体现了他宁死不屈,精忠报国的坚贞之志,同时“使转”的巧妙又能反映他在遭受奸臣排挤时忍辱负重,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iv]]

相比之下,元朝的赵孟頫虽是“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书法家,其高超的书法造诣,不论当时还是后世,都给予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但是由于他身为宋皇室后裔,却效力于亡了宋朝的元朝,因此其人品在当时及后世都饱受非议。观其楷书,清丽秀美,儒雅华贵,博采众家之长,有震慑魂魄之美,不论是“点画”还是“使转”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因此,在笔者看来,赵孟頫楷书的问题,并不像某些人诟病的“奴颜婢膝”或是“因熟而俗”,而恰恰是其作品的“完美”体现了其人品的“缺陷”。因为即使是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囚禁之后尚且椎心泣血,发出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呼。而赵孟頫在遭逢国仇家恨之际,甘心效力敌朝,安享富贵荣华如在盛世,这种乐不思蜀的态度足以证明赵孟頫对书法这门艺术的精神实质理解甚微,因此他的楷书作品注定是有形无骨,有美无魂,虽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却短缺了作为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最宝贵的民族品质之美,是有着重大缺陷的艺术作品。

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幅幅楷书作品,有的精巧,有的拙劣,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除此之外,正是“点画”和“使转”在楷书里的对立统一,使得楷书既有优美的形质,又有有趣的灵魂,既有着无可替代的实用性,又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性,既能在市井坊间成为平民百姓的谋生之计,又能在亭台楼阁之上成为名士贤臣的精神寄托,既能登得大雅之堂,亦可安卧寻常百姓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也许就是楷书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强大魅力和不朽生命力的原因吧!

楷书点画78法(论楷书的点画与使转)(4)

[ 参考文献 ]


[[i]] 党现强. 颜真卿行书技法讲座(八)[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4(08):52-53.

[[ii]] 董菱.论析孙过庭的书法批评标准[J].文艺争鸣,2010(04):73-75.

[[iii]] 王之义.书我一片自由天[J]. 中国书画,2012(09):112-117.

[[iv]] 言恭达.勃发与失落——当今书法生态之思[J]. 公关世界,2018(24):74-76.

(原载于《青少年书法》 2021年第11期 P32-34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