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的釉面气泡(接受不同观点不能机械的认知)

宋代哥窑瓷器底足修足工艺干净利索,分为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垫烧两种,此品采用垫烧工艺而器足露胎,表面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弱氧化层,也与故宫所藏的哥窑瓷器器足呈色一致,但区别是本品没有光亮感。对于这个区别,本人认为是不同的保存环境所致,故宫藏品乃传世品,经常受到擦拭等呵护,而本品则没有这种待遇。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笔者,就是关于哥窑的气泡。现在普遍的认知是,“聚沫攒珠”是辨别真假哥窑的一个传统方法,就本品而言,釉下气泡几乎看不到,釉中反而能看到一粒粒似乎是玛瑙末的东西。显然,本品的粉青釉与故宫等传世品的灰青釉、米黄釉等还是较明显的区别的。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先生,将哥窑进行了分类,即所谓的传世型(主要以故宫所藏、具有明显“金丝铁线”特征)、出土型(各地出土、但又与传世型有明显差异)、龙泉哥窑型(以浙江龙泉窑为代表、开片纹路类似“哈密瓜”表面之白色纹路)等等。本人认为,吕成龙先生的观点,是严谨、客观的,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如果以高濂的记述为标准来衡量的话,即色取粉青为上、纹取鳝血为上,加上本品没有“聚沫攒珠”的特征,似乎本品又该归于官窑,这又出现了前文说到的“官哥不分”现象。就本人认知而言,官窑与哥窑,在釉面特征上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下面贴出本人的一件官窑贯耳瓶,外形挺拔俊秀,球腹部圆润。同时贴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元代任氏墓出土之官窑贯耳瓶,请大家分析鉴赏。

哥窑的釉面气泡(接受不同观点不能机械的认知)(1)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 “噩纹梅花片” “叶脉纹” '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陶瓷器物,底部还有篆书“大宋哥窑”铁胎方形印章款,这是目前见到最早有款,而且是双款的“金丝铁线”“哥窑”陶瓷器物,这类双款的陶瓷器物特别稀 少,非常珍贵。

  

哥窑的釉面气泡(接受不同观点不能机械的认知)(2)

完整的哥窑精品瓷器出现,就一定能受到市场的追捧,进而价值就会很高。像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1000多万港币,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宋哥窑六瓣葵花式盘以146.55万美元高价拍出,所以这两年哪怕由于市场争议,但只要是标明是宋哥窑的瓷器,最少也要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价值是非常高的,也是因为哥窑的精美,稀有和神秘感。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裂纹,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文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致。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较粗疏的黑色裂纹和细密的黄 色裂纹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哥窑的釉面气泡(接受不同观点不能机械的认知)(3)

明代从永乐朝已开始对哥窑器进行仿制,成化以后逐渐消失。洗为宋代流行器形,五大名窑皆有烧造,此哥窑小洗便是元明时期仿哥窑的典型代表,为瓷质文房用器中的名品,数百年来备受文人雅士们的赞赏。 哥窑自宋代烧制以来,因流传稀 少,格调高雅故倍受文人雅士,甚至皇帝贵贾的青睐,以致随后一直至清代末期皆有仿烧者络绎不绝。晚明鉴赏大家文震亨于其名著《长物志》中专门提及:“(笔洗)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可见彼时哥窑洗深得士人推崇。

同为嘉靖年间文人写作的《浙江通志》,则在《地理志》中提到了“哥窑”和“弟窑”的说法,另外一位嘉靖年间的文人郎瑛则在《七修虚稿》中则提到了兄弟两人分别在龙泉拥有两个洞窑,并分别制作瓷器的传说。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哥窑相关的三个概念:哥哥窑、哥窑和龙泉哥窑,这三种称呼指代的是否都是哥窑,专家们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