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晚年为什么会穷困(不是说书画家长寿嘛)

唐伯虎晚年为什么会穷困(不是说书画家长寿嘛)(1)

………………………………………………………………

“活”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舌头的“舌”,真是个形象字啊,人要活得滋润,活得舒服,必须得有水喝,得吃得好,满足舌头的需要。

无论何时何代,吃喝永远放在首位,从另一个侧面说,生存永远比生活品质的高低更重要,生存是第一要素,没有生存基础,奢谈其他都是妄想。

有了物质,才能谈论精神,物质与精神同时增进,一个人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通常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据说练习书法绘画的人都容易活大岁数。医学专家更是抛出惊世观点:在十二种可以长寿的职业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书画家。他们翻遍史书,发现我国的历代书画家都普遍高寿,说什么用精彩的一生见证着书画养生的妙用。

………………………………………………………………

客观公平地说,有关系,也没有关系,反正是多少有一点关系,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系。

首先咱说说书圣王羲之因何才活了五十来岁吧。书圣表面看似来威风、牛气,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实则王羲之过得也很苦闷,也很不顺心。

就说他少年时期吧,首先是父亲在平定叛乱时丢了小命,王羲之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其处境是可想而知的;更为悲催的是,王氏家族的另一个二货王敦,也就是王羲之老爸的堂哥,竟然发动暴动想推翻东晋的司马氏政权,最终因自己病逝而告吹。但这毕竟是谋反的大罪啊,有少王氏成员被逮捕,被法办,当然,幸好没有诛连到王羲之他们家。尽管如此,以往的亲朋好友也对他是敬而远之,谁都生怕万一以后出事了会被牵连。

也正是在这么苦闷这么落寞的情况下,少年王羲之才不得不闭门不出,在家苦练书法,当然,好在他的姨母卫夫人因为离婚后没有着落,投奔了他家,平常也就指点他一二。

可想而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羲之慢慢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他的书法大成,名气大振,但性格肯定也会有不少的缺陷。

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心情开阔、精神爽朗,饮食得当、睡眠安逸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而练习书法的过程,多半能使人保持了心情平静,耳清目明,达到了修身、养心、养性的效果。但是,这通常是在成长环境与生存处境良好的条件下才形成的。而王羲之少年的悲催青春,与长大后的性格缺陷,为了母亲发誓不做官等举动,无异给他身心精神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累赘,心情不好,又怎能吃得好睡得香呢。这或许就是他没能像其他书法家一样长寿的关键所在吧。

同理,明代才子唐伯虎,少年得志,曾经在应天府乡试的科举中获得第一名,可惜后来在京考试中因为泄漏考试而被革黜,更不幸的是妻子也改嫁了。唐伯虎自是十分难过,郁闷之下,他先是出游了一段时间,可山水虽好,不是久居之家,几年后,唐伯虎还是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此时弟弟已和他分家。唐伯虎不懂生计经营之道,又身无长物,一贫如洗,只好开始卖画。而此时的明朝一哥王阳明,正在春风得意,士途高展。好在当时的不少商贾还是挺喜欢收藏书画的,唐伯虎的画销路相当不错,一时间收入颇丰。对此,唐伯虎颇为得意地说:“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

唐伯虎晚年为什么会穷困(不是说书画家长寿嘛)(2)

………………………………………………………………

因为再也无法获取功名,四大才子的唐伯虎于是就干脆“破罐破摔”,更加狂放不羁,玩世不恭。他的一生,与书画,与酒肉,与青楼,与女人,始终分不开。只是,表面看似很洒脱,实则内心万分痛苦。从他的《绝笔》之诗,“身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足以看得出,唐伯虎的内心是万分不甘的,亦是万分悲催的,这自然很难保持好的心情、好的精神状态了,进而在吃上肯定也很难滋润,短命也就在所难免了。

说到底,能够长寿的人,大多都是能做到吃得好睡得香、经常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并能保持愉悦心情的,养生是没有统一标准,书画只是一个方式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