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导语:现代中医认为丹毒发病除了外感、内发,还有一些诱发因素。湿热下注型足癣,同时外感热邪,出现糜烂,毒邪入里,易诱发丹毒;外伤及疮疡病患者,皮肤屏障遭到破坏,毒邪侵袭,导致疾病发生;有研究表明,手术患者及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易诱发丹毒;饮食辛辣、烟酒史可使体内热邪蕴结,加重发病的机率。

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

一、下肢丹毒可引起小儿腹胀、烦躁不安等症状,易致疮疡,发展较迅速

1、病名来源

下肢丹毒为突起色红肿胀,按之凹陷,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之为腿游风、流火,多因湿热下注、火毒内侵所致。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头晕头痛,突然出现边界清楚,中间色淡,外周色红,搔之未见鳞屑及出血点,皮肤肿胀发亮,如烫伤般烧灼样疼痛,数日内逐渐痊愈,易于复发。

古代文献早已对本病的病名有相关的记载,《内经》因其色称为“丹”,其发病部位不同,命名各异,“抱头火丹”为发于上焦头面部者;“内发丹毒”为发于中焦躯干者;“流火”、“腿游风”为发于下焦四肢者;新生儿多发于臀部,称为“赤游丹”。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外感热邪后,皮肤呈色红病理状态即为丹毒;《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记载了“赤游发于外而欲逆于内者,为丹胗。”《诸病源候论丹候》“丹者,人身体忽然锨赤,如丹毒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于腹上,入手掌大,皆风热恶毒”。

论述了丹毒病名的由来、好发部位、皮损面积及丹毒发病时常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圣济总录·诸丹毒》明确阐述了丹毒病名的来源、病因以及治法。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中提出了“腿游风”,并将发于不同部位的丹毒予以不同命名。

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2)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丹毒名多云片形,风火湿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顺逆,清火消风砭敷灵。”提出了丹毒病名,并解释了丹毒的临床症状,后文又记载了“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阐释其病因多为心火旺盛及风邪侵袭所致,后曰“诸丹本于火邪,其势暴速。”阐释了丹毒病因为火邪,火为阳邪,易致疮疡,发展迅速。

2、中医辨证

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多见颜面部皮色发红、毛孔增大、肿胀、皮温高伴疼痛。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多发于下肢内踝处,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难以行走,或见水疱、紫斑等,甚者出现皮肤坏死;发热恶寒较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邪较盛,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肿。胎火蕴毒:多见于胎儿时期,母体素体热盛或饮食辛辣或外感热邪,致使胎儿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臀部较常见。兼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症。

小儿赤游丹:又名“走马天红”,《冯氏锦囊秘录》中指出小儿外感或内发热毒易致小儿赤游丹发生,其手足、头面、胸背部呈片状红斑,如胭脂涂染之状,皮肤发热伴有剧烈疼痛,且发展较快。其中发于胸背部的丹毒还可引起小儿腹胀、烦躁不安等症状。

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3)

二、了解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可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

1、按部位辨证治疗

患者头面部并发水疱,多为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祖国医学认为多为感受风热之邪,除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外,还应采用具有清热疏风、解毒消肿、活络止痛功效之效的电针(面部取穴加曲池、外关、合谷) 耳部神灯照射治疗。内外兼治,可缩短疗程,增加疗效。对抱头火丹患者进行总结,详细叙述了患者的发病及治疗过程。

作者认为抱头火丹发病多为内有郁热、外感风邪,内生外感相互博结而致,故以清热疏风、解毒止痛、通腑泄热为治疗原则,方剂予以升降散加味,其中僵蚕升散、疏风清热,蝉衣入头面部,具有引诸药上升之义,生大黄通腑泻肠胃实热,起到釜底抽薪之意,令郁火得降。经过一段中药治疗后,症状好转,疗效显著。

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4)

患者常常因为全身症状明显而忽略局部症状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作者治疗流火采用中西医结合,并嘱患者从饮食、运动、原发病上着手,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皮肤屏障,抵御外邪侵袭,减少丹毒的复发。

病案中患儿蕴胎中热毒,外感风热毒邪,故予以泻火祛风、凉血解毒治法,组方为:黄连、黄柏、黄芩、栀子、蒲公英、丹皮、蝉蜕、灯芯、竹叶心,共奏清泄热毒、凉血化瘀之效;外用清热止痛煎剂外敷,以期凉血、止痛、消炎之效。经临床反馈,疗效显著。丹毒发病多为内有热邪,外感湿热,内生外受。

故以“凉血清热”为治疗法则。但不同部位予以不同治法,发于上焦-头面部者多伴有风热,予以清热散风治疗;发于中焦-胸腹部者多伴有肝脾湿火,予以清泄肝火,利湿热治疗;发于下肢者多伴有湿热,故予以清热利湿治疗。通过辨证分析,不同部位予以不同治疗及方药,效果明确。

2、按分期分型治疗

根据其兼症对丹毒进行辨证分析:分别为火热炽盛型、肝火郁热型、湿热蕴结及热毒入营型。认为丹毒主要为热盛所致,故予以清解热毒贯穿始终,并根据不同症状于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基础上加味用药。同时联合西医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丹毒的复发。将丹毒分为初、中、后期,着重强调了初中期症状及用药。

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5)

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开塞露为油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水作用,米醋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可携药入里,直达深处,疗效显著。辨证论治、八纲论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任何疾病的不同时期均需辨证,认为丹毒分为虚证、实证,实证为湿热毒盛型、湿热瘀阻型,虚证为气虚血瘀型。

治疗上总体运用清热凉血、和营活血、利湿消肿法则。阙教授认为后期湿浊之邪渐化,但仍有肿胀,多为血瘀痰凝阻络、水泛肌肤所致,故后期于清热解毒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致皮肤逐渐恢复正常。中医治病必经八纲辨证,而八纲辩证主要辨阴阳,丹毒也不例外。根据丹毒的不同阶段可将疾病分为阴证、阳证、半阴半阳证。

其早期属阳证,中期属半阴半阳证,后期属阴证,初期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予以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以阴制阳;中期皮肤由鲜红色转化为暗红色,此时为阴阳相互转化,属半阴半阳证,阴阳、邪正抗争,故以调和阴阳为主。

初期及中期由于过服苦寒之药,后期易生伏邪,伏邪常与瘀、痰、津相合,予以补益正气为主,同时健脾以化痰、活血以祛瘀,防止伏邪形成。丹毒分早期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期热毒炽盛,而慢性期脾虚湿盛、痰浊阻络。

对于慢性丹毒的患者予以二陈汤健脾理气、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程、症状予以加减。其中茯苓淡渗利湿,陈皮、半夏、白芥子健脾理气,燥湿祛痰,川芎祛风止痛,牛膝、当归活血通络,此外牛膝作为引经药,引诸药下行,充分治疗下焦湿邪。

丹毒病人下肢抬高示意图(下肢丹毒可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6)

结语:丹毒多为热毒蕴结肌表,而下肢丹毒于热毒蕴结之外,复感湿邪,下注于下焦所致。笔者认为下肢丹毒是由于湿热下注,久郁成毒而致,故予以具有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之效的萆薢渗湿汤治疗,方中萆薢、薏苡仁、泽泻、赤茯苓、牡丹皮清利湿热;金银花、黄柏、连翘清热解毒。并根据辨证适当佐以当归活血化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