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名家刘慧欣唱段(深切怀念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先生)

评剧名家刘慧欣唱段(深切怀念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先生)(1)

李忆兰先生生活照

我是李忆兰先生的忠实粉丝和追星族一员,确切地说,我是听着她的戏长大的,先生的剧目绝大部分我都看过,有些戏甚至不止看过一遍。1968年至1975年,李和曾先生和李忆兰先生搬到离我家很近的群智巷一号,一间只有11平米的小东屋。这使我与两位戏曲名家有缘有幸成了近邻。那些年,我在北京114中学当老师,是对门街坊,近在咫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去先生家报到,与两位德高望重的戏曲名家在一起聊天、聊戏、聊他们的艺术人生,那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从李和曾和李忆兰夫妇身上不仅学到了很多的戏曲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真谛,终生受益匪浅。

由于我爱京剧,也爱评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恰逢天赐良缘,我便发自内心地与他们真诚交往,也赢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这是我一生聊以欣慰的事情。我一直约定俗成地管京剧名家李和曾叫“大叔”,管评剧名家李忆兰叫“大婶儿”。在漫长的岁月和频繁的接触中,我对李忆兰先生的为人处世有了更多了解。先生为人爽快,待人真诚,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她跟大杂院的左邻右舍关系处得极好。她虽是享誉盛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却没有一点儿名人架子,见人总是主动打招呼。我有好几次甚至看见她为大院的老太太们义务剪发,那手艺比理发馆的技师还要略高一筹。

李忆兰先生热爱生活,爱好广泛。那些年,她喜欢骑摩托车,除了刮风下雨,她几乎每天骑摩托车到中国评剧院上班。车子出现毛病,她就把摩托车大拆大卸,自己修理和组装。那些年,她喜欢打“争上游”(扑克的一种玩法),喜欢下象棋,而且牌艺和棋艺水平极高。那些年,她喜欢养热带鱼,专门请人做了一个大鱼缸,养了几十条热带鱼,有“孔雀”、“神仙”、“红箭”、“红绿灯”等众多品种。我经常看见她悠闲自得地看着鱼缸里的鱼,嘴里哼哼着委婉动听的评剧唱腔。那些年,她抽烟,一天一包,只抽“香山牌”,直至1976年她宣布戒烟,从此一根不抽,言出必行。那些年,他们的居住条件非常艰苦,冬天要在狭窄潮湿的小屋内生蜂窝煤炉子,既要做饭又要取暖;夏天天气炎热,他们只好在屋外搭一个一平米的小厨房。尽管如此,他们却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小东屋每天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一到晚上,两个40瓦的大管灯把屋子照得亮堂堂……

还有一件事令我难以忘怀。那是1973年“七一”前夕,街道居委会要组织一台文艺晚会,庆祝党的生日。6月30日晚上群智巷1号大院里坐满了居民,有唱歌的、跳舞的、数快板的……我当时在院内高喊了一声:“请京剧名家李和曾和评剧名家李忆兰出个节目好不好?”顿时,大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时,李和曾先生一点儿也没有推辞,只见他架着双拐,昂首阔步走到大院中间,满宫满调地清唱了那段他最喜欢的现代京剧《海港》中“数九天大雪纷飞,北风怒号……”紧接着,李忆兰先生落落大方地走到院子中间,给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用她清亮圆润的嗓音,充满深情地演唱了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奶奶的“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唱段。尽管没有音响,没有伴奏,但李和曾和李忆兰先生的声音响彻夜空。那精气神儿,那嗓音,那演唱技巧,真是无人超越,不愧为戏曲大家!李和曾和李忆兰的精彩演唱,博得大院居民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将活动推向高潮。胡同里过路的行人也纷纷跑进院子里站脚助威,居民们异口同声地说:“听戏,还得听‘角儿’的,真是‘过瘾’啊!”

1979年,先生家搬到龙潭北里。某天晚上我去串门儿,先生正在试唱《祥林嫂》中“她几句话说得我心中烦闷”的唱段,她一边拿着曲谱,一边琢磨唱词。我在她的房间坐了一个多小时,静静地注视着她,先生含泪用心练唱的情景令我泪目,至今难以忘怀。

我敬仰李忆兰先生的人品,敬仰她对党的忠诚,敬仰她对真理的坚持,敬仰她对艺术刻苦钻研的精神。她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充满着大气磅礴的气场。她曾教导我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积极向组织靠拢。每每见到她,我都好像见到了慈祥的母亲,十分亲切。

如今,敬爱的李忆兰先生已离开我们30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在人民心中,也在我心中。她的精神、品德、人格魅力、艺术才华将流芳百世!我为结识这位艺术家和忘年之交而荣幸,也为拥有这段人生阅历而自豪!

张兆钧

2022年4月

作者:张兆钧

李忆兰先生好友。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本文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