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岭有什么典故(你不知道的公主岭)

王莽岭有什么典故(你不知道的公主岭)(1)

入泮,指的是中国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

周代的学校院子前面都建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或泮水,因此学校也称泮宫。后来历代学宫都沿袭其形制,所以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

古时“入泮”的仪式基本有如下流程:

首先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是古时人们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泮池,然后进行拜师礼。

拜师礼要先拜孔夫子,然后再拜先生。

王莽岭有什么典故(你不知道的公主岭)(2)

清末私塾拜师

拜先生时,学生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一束芹菜,芹谐勤,寓意为勤奋好学;一包莲子,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一包红豆,红谐鸿,寓意为鸿运高照;一包大枣,枣谐早,寓意为早早高中;一包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十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上述赠礼毕,再将手放到水盆里洗,先洗手背再洗手心。寓意为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王莽岭有什么典故(你不知道的公主岭)(3)

私塾学童用文房器具

此外,还必须填写叫作“亲供”的新生入学登记表(也是后来的学籍),“亲供”中不但要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还要写上曾祖、祖父、父亲的名讳。“亲供”中还必须要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无须”等详细信息,然后由老师统一整理后由学宫存档。这道程序直到民国时期仍然保留着,老怀德历史档案中时有呈现。

上述详细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制定的。入泮仪式结束,标志着学童们正式成为了黉门弟子。

王莽岭有什么典故(你不知道的公主岭)(4)

清末学童试卷

什么叫作生员呢?

在古代,孩子通常先上私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私塾的老师,一般由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担任。老怀德杨大城子无量宫私塾先生赵文炳,就是怀德设县后的首批秀才。

私塾毕业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初中与高中毕业。当学生们还没有参加正式的考试时,一般被称为“文童”“生童”。之后如果去参加县试,通过后就成为“童生” ,成为童生的人,才可以去参加院试,考中的为生员,这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

明、清两朝有规定:州县考试新进的生员,必须在正月十五之后举行入学宫拜谒孔子的仪式。

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代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但名额各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饩米六斗。清代沿其制,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膳银四两。

中了秀才之后,才可以去参加省城的统一乡试。乡试考中的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明代有名的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乡试第一名,所以民间称其为唐解元,他常用的一枚印章为“南京解元”。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一般都在八月份举行,所以又叫作“秋闱”。当时全国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共录取举人一千多人,这个录取率与今天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比率还要低。著名乡绅赵晋臣就是怀德设县后的第一位举人。

王莽岭有什么典故(你不知道的公主岭)(5)

怀德八景之“泮池风荷”

乡试结束后,全国各地考中的举人,还要统一去京城参加全国会试。会试一般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 “春闱”。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由官家出车马费或派车,也称公车。戊戌变法之时的“公车上书”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之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弟(有时也派大臣主管)。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弟”的称号,既状元(也叫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甲与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一甲授官,二、三甲入翰林院,三年后再授官。

科举考试中选称“及第”,未中称“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进士”一词最早出现在隋朝,当时第一名就称“状元”,也称“魁甲”。宋太祖赵匡胤时设立殿试,及第后称“天子门生”,设“琼林宴”,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前三名皆可称“状元”。“状元”“榜眼”“探花” 的排序与称呼是南宋时才出现的。

作者:李国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