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

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之外,你愿意额外花多长时间在路上?

据《长三角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统计,当代职场人理想的通勤时间是20分钟之内,极限是单程45分钟。但7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却显示,全国超1400万人口承受单程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重为13%。

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1)

大数据之下,是一个个被通勤“榨干”了的打工人。

家住上海的金小姐,每天通勤时间超过6.5小时。由于路程较远,她先要骑电动自行车到公交站;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后,再换乘地铁;到站后再坐班车到公司所在园区上班。

即便自驾上班,通勤之旅也不会太轻松。从家到公司100公里左右,早晚高峰单程也要近2小时,在加上油费、过路费、停车费,交通成本大约5000元。

通勤累,通勤贵。

但极端通勤的“副作用”,绝不仅限于时间和金钱的损耗…

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2)

@乐意李 每天通勤3.5小时

“极限通勤,让我陷入精神内耗。”

每月房租2000块,在我妈看来这就是个“天价”,毕竟在老家,租个两室一厅最多也不过800块。可即便这样,2000也只能合租到上海偏远地段的一个20平米小单间。

住的物质成本降下来了,通勤的时间成本就上去了。每天路上三个半小时,算上等地铁、挤电梯的时间,早上至少要提前2小时出门。

比起租住的偏和远、路上的挤和累,对我来说,更难忍受的是超长通勤带来的精神内耗。

同事多花1000块房租,住在了离公司地铁不超过30分钟的地方,省下来的时间逛展、健身、夜游,真正享受到了一线城市带来的便利。

回老家做公务员的同学,虽然远离了大都市的繁华,但平时就住在单位的宿舍里,步行个来回也不会超过10分钟,完全不用受通勤之苦。

同样的年纪,好像只有我不上不下的,处境尴尬,还把青春的无限可能都浪费在路上了。

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3)

权衡了很久,眼下我还是舍不得把太多钱花在房租上。

不过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天路上保证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听英语、讲书博客,或者跟工作相关的网课。

如果能坚持半年,明年年后我就奖励自己每月多500块房租预算,住得离公司近一点,每天少浪费一些时间在路上。

@静怡,通勤时长4小时

“每天披星戴月,生活都去哪了?”

3月公司搬家,我通勤的时间从每天来回1小时,延长到了单程2小时。

累是自然的,有时候坐在办公室里还要缓一会儿,等体力稍微恢复一点后,工作才能真正进入状态。为了补充体力,我竟然还养成了争分夺秒睡午觉的“好习惯”。

要知道,前几年在互联网卷生卷死996,我也从来没睡过一次午觉...

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4)

与此同时,早出晚归的另一个结果是——留给生活的时间都被压缩了。

以前每天早上出门前,女儿差不多也睡醒了,抱抱她再去上班就是满满的幸福感。晚上回家后,跟老公一起推着娃在小区里溜一圈,散散步聊聊天,压力也能舒缓不少。

现在呢,每天早上一个人蹑手蹑脚地出门上班,晚上八点到家也是常态,匆匆忙忙吃过饭,再给孩子洗个澡哄睡,一天就这么过完了。

工作发展还不错,暂时没有跳槽的想法,更不太可能卖房、搬家,所以想提升生活品质,解决方案就只有改变通勤的时间了。

咬了咬牙,我决定每天打车上下班。虽然交通费暴增到每月3000块钱,但总比买车便宜,单程通勤时间也只要花40分钟。

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5)

肉疼,但就当是拿钱买快乐了吧,也是值得的。

@阿漂,通勤时间不定

“现在可以当停车场乞丐,有了娃呢?”

在房价令人咋舌的北京,别说平衡生活和工作了,我连最基本的“职住平衡”都很难实现。

在忍受了两年单程通勤1小时,和一年单程通勤20分钟但工资大半都给了房东的北漂生活之后,我开始思考另一种破局方式。

思来想去,最后我选择花掉大半积蓄,买了一辆房车。每天住在房车里,每月的房租和交通费都省下来了。开着车想住哪就住哪,想缩短通勤时间,甚至可以直接住在公司门口的停车场里,实现“5分钟到达战场”。

铁路通勤职工的心声(熬过了996的我被通勤榨干了)(6)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后悔做这个决定,但我也知道这只是缓兵之计。我现在单身,住房车里没问题,要是恋爱结婚生子呢?到那时,买房还是租房依然是棘手的问题,极端通勤的苦或许也是迟早的事。

写在最后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以每天工作8小时、全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2小时极限通勤和30分钟的理想通勤,差距是375个小时。

如果以相同的标准工作时间,375小时还等于46.875天可以自由支配的假期。

再进一步,如果在25岁到45岁这段最能奋斗的20年里,都保持这样的通勤时长,那么时间差额还可以换算到不可思议的3.75年!

算术题大家都算得过来,虚度的时间成年人也都看得见。

但在1400万人的“极端通勤”与20分钟的理想通勤时间之间,隔的是一线城市高居不下的房价,更是职场人以青春换梦想的勇气。

作者 | 婉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