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张氏家族故事,桐城张氏科举功名录

桐城张氏家族故事,桐城张氏科举功名录(1)

桐城张氏科举功名表

进士

世系 姓名 字号 中式时间 官职 备注

六世 张淳 希古 明隆二年庆戊辰科 陕西布政使

八世 张秉文 含之钟阳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 山东左布政使 士维长子,子克倬、克仔、克佑

八世 张秉贞 元之 明崇祯四年辛未科 清兵部尚书 士维次子,著有《石谷问答》、《石林漫语》

九世 张英 敦复乐圃 清康熙六年丁未科 翰林院编修,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谥文端 秉彝五子

十世 张廷瓒 卣臣随斋 清康熙十五年己未科 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 英长子,著有《传恭堂诗集》5卷

十世 张廷玉 衡臣砚斋 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 翰林院检讨,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谥文和 英次子,配享太庙

十世 张廷璐 宝臣药斋 清康熙五十七年戊辰科一甲二名 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 英三子,著有《咏花轩诗文集》

十世 张廷珩 玱闻 清雍正元年正癸卯科二甲四名 翰林院检讨 芑次子

十世 张廷瑑 桓臣思斋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 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 英四子

十一世 张若涵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 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十一世 张若霭 景采晴岚 清雍正十一年癸丑科二甲一名 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廷玉长子

十一世 张若溎 若谷 清雍正八年庚戌科 都察院左都御史 秉贞孙、茂稷子

十一世 张若需 树彤中畯 清乾隆二年丁巳科 侍讲学士 廷璐子,著有《从迈集》、《见吾轩诗集》

十一世 张若潭 徵中鱼床 清乾隆元年丙辰科 翰林院检讨 廷瑑子,著有《远峰亭诗文集》

十一世 张若澄 镜壑默耕 清乾隆十年乙丑科 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廷玉次子,著有《潇碧轩诗钞》4卷

十二世 张曾垿 樽宜 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 贵州黔西州知州

十二世 张曾敞 垲似橿亭 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 翰林院庶吉士、检讨,詹事府少詹事 若需子

十三世 张裕荦 又牧樊川 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科 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

十三世 张元泰 骏生 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 广东东莞知县,广东分试同考官

十三世 张元宰 息耕 清嘉庆七年壬戊科 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若霁孙

十三世 张裕淮 清道光壬午科 户部主事

十四世 张聪贤 爱涛 清嘉庆十年辛酉科 翰林院庶吉士、知县 若震曾孙

十四世 张同登 镜江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 内阁中书 正七品

十五世 张寅 子畏 道光二年 户部浙江司郎中 正五品

张师亮 筱渔 咸丰六年丙辰科 丰城知县

十五世 张绍华 小传 同治十三年 吏部文选司主事,江西布政使 元伟孙,康伯继子

举人

世系 姓名 字号 中式时间 官职 备注

八世 张秉哲 清顺治甲午科 湖北粮储道按察司副使 从三品,士维四子

十一世 张若霈 云举北冲 清康熙戊子科 内阁学士 从二品,廷玉子

十一世 张筠 渭南 清雍正十年壬子科 内阁典籍 从七品,著有《瓯舫诗钞》3卷

十一世 张桐 荆南 清雍正四年丙午科 山东莱州府知府 著有《武成日月表》1卷、《战国策纪年目录》1卷

十一世 张若泌 清雍正乙卯科 广西庆远府知府

十一世 张若震 宗岳楞阿 清雍正癸卯科 湖北巡抚 廷璐子,著有《静春斋杂文》4卷、《静春斋诗》4卷

十一世 张若本 清乾隆元年丙辰科 湖北汉阳府同知

十一世 张若(火函) 汇羹午桥 清乾隆九年甲子科 广东高州府知府

十一世 张若徵 清乾隆壬申科

十一世 张若霍 景约含晖 清乾隆元年丙辰科 国监助教 从七品,廷瓘子,著有《沩谦堂诗集》7卷

十一世 张若霁 澄宇雨亭 清乾隆元年丙辰科 河南武安县知县 廷瓘子,著有《绿涛轩诗集》4卷

十二世 张香 清乾隆癸酉科

十二世 张曾太 清乾隆丙申科 福建汀州府同知

十二世 张曾献 小令未斋 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 山西分守冀宁道署按察使司按察使 著有《未斋诗存》8卷

十二世 张曾秀 台峻 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 湖北黄陂知县

十二世 张曾圻 畛青朴庄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 云南安宁州知州

十二世 张曾枚 储瓯凫汀 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 江苏长洲县知县

十二世 张曾敕 司纶盥露 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 湖北隨州知州

十二世 张曾攽 清乾隆己卯科 浙江石门县知县

张曾扬 誉长柟轩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解元 广西庆远府知府、贵州贵西道 廷瑑孙

十二世 张鬴 清乾隆丁酉科 直隶州知州

十二世 张机 清雍正己酉科 工部虞衡司主事

十二世 张曰典 清雍正乙卯科 扬州粮河通判

十二世 张曾效 清乾隆戊子科 户部贵州司员外郎 若霭子

十三世 张裕乾 伯平心耘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 直隶东明县知县

十三世 张元长 清乾隆壬申科 户部主事兼起居注

十三世 张同履 清乾隆壬午科 广西阳朔知县

十三世 张钧 清乾隆丁酉科 广西归顺州知州

十三世 张裕泰 清乾隆癸卯科 直隶新河县知县

十三世 张元弼 清乾隆丙午科 陕西宜川县知县 曾效子

十三世 张从龙 清乾隆戊午科

十三世 张元勷 清嘉庆辛酉科 砀山县教谕

十三世 张栋 清嘉庆辛酉科 南昌府知府

十三世 张中 清嘉庆戊辰科 舒城县教谕 正八品

十三世 张同吉 清嘉庆己卯科

十三世 张用熙 清嘉庆庚午科 江苏候补知府

十四世 张聪慧 清嘉庆庚申科 四川长寿县知县

张聪咸 阮林傅崖 清嘉庆十五年庚午科 陕西留壩厅同知 正五品,著有《左传杜注辨正》12卷、《经史质疑录》2卷、《傅崖诗集》4卷

十四世 张庆昌 清嘉庆己卯科 河南尉氏县知县

十四世 张康伯 清道光乙酉科 觉罗官学教习 元弼子

十四世 张用谦 清道光丁酉科 庐江县教谕

十四世 张延龄 清道光丙午科 景山官学教习

十五世 张尔昌 清咸丰壬子科 内阁中书

十五世 张福豫 清光绪甲子科 刑部陕西司郎中

十五世 张百祥 清光绪己卯科

十五世 张诚 清光绪癸巳科 湖北候补道 正四品

十五世 张映奎 清光绪己丑科

十五世 张拱辰 清光绪己卯科

贡生

世系 姓名 字号 功名 官职 备注

九世 张夔 次皋一斋 岁贡 江西靖江县训导 从八品

十世 张廷庆 荣怀容斋 恩贡 湖北粮储道按察司副使 芑子,从三品

十世 张廷瑷 岁贡

十世 张廷璪 贡生 鑾仪卫经历 从七品

十世 张廷瓘 梁臣韫斋 贡生 候补训导,赠承德郎 英五子,著有《韫斋集》

十世 张廷炎 瑗度 清雍正六年(1728)贡生 汾州府知府 杰子

十世 张廷琛 萲田栗亭 乾隆元年(1736)附贡生 茶陵知州 夔子

十世 张廷佩 莘田岵亭 附贡 江西上饶知县

十世 张廷璇 清绍律斋 泰州东台场盐大使

十一世 张若渠 副贡

十一世 张若渟 贡生 刑部浙江司郎中

十一世 张若淳 圣泉寿雪 贡生 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十一世 张方爽 副贡 候选知县

十一世 张若岩 及申 曲周知县

十二世 张曾诒 拨贡 甘肃试用县丞 正八品

十二世 张曾敦 副贡 安徽祁门县教谕 正八品

十二世 张曾敡 拨贡 广西庆远府知府 从四品

十二世 张循 岁贡 候选训导 正八品

十二世 张曾仁 岁贡 候选训导 正八品

十二世 张曾筹 岁贡 候选训导 正八品

十二世 张曾系 岁贡

十二世 张曾培 岁贡

十二世 张鸿望 岁贡 候选训导 从八品

十二世 张曾政 贡生 工部营缮司郎中 正五品

十二世 张衷 贡生 江西瑞州府知府

十二世 张寓 六翮 贡生 顺天府治中 正五品

十二世 张宽 贡生

十二世 张鸿平 贡生 江苏河工同知 正五品

十二世 张曾谊 正夫励堂 贡生 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

十二世 张曾牧 贡生

十二世 张鸿恕 贡生 兵部职方主事 正六品

十三世 张元表 副贡 直隶磁州州判 从七品

十三世 张元礼 优贡

十三世 张元位 副贡 四川巴州州判

十三世 张裕衡 副贡 直隶州州判 从七品

十三世 张裕佐 岁贡 候选训导

十三世 张裕叶 裕华 副贡 安徽歙县教谕 正八品

十三世 张裕营 岁贡

十四世 张聪赉 副贡 顺天府通州州同 从六品

十四世 张用糦 副贡 福建同安知县

十五世 张训典 岁贡 安徽霍山县训导 从八品

十五世 张受景 副贡 直隶州州判 从七

十五世 张万青 副贡 红旗官学教习

十五世 张开祁 副贡 江苏海门县同知

十六世 张念祖 拨贡 广东长乐知县

张有孚 鹤田守愚 清康熙间明经 临海县教谕升四川南知县

张廷珖 润升

张若霳 树堂 雍正己酉保举 四川雅州府通判 廷庆长子

张曾坛 荔青稼畦 茶陵州知州

张廷球 泽臣 雍正保举 龙岩州知州

张若爔 守讷恬村 清雍正七年(1729)国子监生 江苏元和知县

张若淑  慕苟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正一品荫生 户部浙江司员外郎

张曾翥 心兰花洲 清乾隆间国子监生 江西瑞金知县

张曾堉  申伯侪鸥 清乾隆间国子监生 历署清平、龙里知县

张若瀛 印沙逸园 顺天府南路同知

张若翼 肃中湘泉 廪贡生 刑部主事

张若普 旸舒警轩 郎岱同知

张若矩 间中 永安知州

张曾敏 逊逑凫门 廪膳生 四川屏山知县 作《读书所见录》6卷

张曾份 安履 廪贡生 南路同知

张聪思 兼士 廪生 长宁知县

张曾墀 绮堂鲁庵 清国子监生 云南姚州知州

张曾垠 汉衢蓉舫 清国子监生 户部山西司行走

张芑  武仕雪芩 工部都水司员外郎

张元伟 湘帆 四川巴县知县 若渟子

张裕钟 学韶 清国子监生 浙江兰溪县丞,历署金华、永康知县

张裕勷 又枝 阳朔知县

桐城张氏人物志一(录桐城县志)

张淳 字希古,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永康知县、建宁知府、浙江副使、陕西布政使。知永康时,诉讼者数千人,他日夜查阅案牍,判决如流,吏民惊服,称其为“张一包”,意谓敏断公正如包拯。将离任,有一年逾百岁的老妪在家求见,淳轻骑往,老妪说:“百年来无好官如公者,老婢有自缫丝一缕藏之久矣,愿公缝裳以为公寿。”时人传为佳话。四子:士维、士绣、士绳、士熙。

  张秉文 字含义,号钟阳,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授归安知县,迁户部郎中,再为福建建宁兵巡道,晋广东按察使,继迁右布政使,调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围济南,秉文与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十二年正月二日城破,秉文披甲巷战而亡。妻方孟式亦投大明湖而死。三子克俨、克倬、克佑。 

张秉贞 字元之,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户部郎中,迁饷司,任蕲黄江防道,升顺广道,又升浙江巡抚。清顺治二年(1645),补礼部仪制司郎中,升通政参议、兵部左侍郎,除刑部尚书,升兵部尚书。卒于官。著有《石谷问答》、《石林漫语》。二子:茂稷、茂秩 

张英,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康熙二年(公元1663 年)中举人,康熙六年(公 元 1667 年)进士。授内弘文院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帝 赐祭葬加等,赐谥文端。乾隆帝即位,加赠太傅,并于桐城建张文端公贤良祠。生子五: 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 张廷瓘。

桐城张氏家族故事,桐城张氏科举功名录(2)

  

张廷瓒 字卣臣,号随斋,张英长子。清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少詹事,二十六年典试山东。后官翰林、侍读学士。康熙御驾三征绝漠,皆扈从。先于父卒。著有《传恭堂诗集》5卷。生子四: 长若霖(岁贡生)、次若霈(郡廪生)、次若霔(幼殇)、次若霂(幼殇)。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 元)中进士。清朝 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职,历任三朝元老,其一生居官五十年,死后配享太庙 。生子四: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淑、张若淳。

桐城张氏家族故事,桐城张氏科举功名录(3)

张廷璐 字宝臣,号药斋,张英第三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一甲二名进土(即榜眼),授编修,入直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事落职。后起任侍讲,升祭酒,迁少詹事,出任江苏学政,晋礼部左侍郎,年七十一卒。著有《咏花轩诗文集》。

张若霈 字云举,号北冲,父廷玉。清康熙四十七年()708)举人,由内阁中书改任广西梧州知府,荐升苍梧道,卒于任。奉旨著加按察使衔,以示优恤。  

张廷炎 字瑗度,父张杰。清雍正六年(1728)贡生,由陕西泾州州判,迁福建福清知县,升山西岢岚州知州,又升汾州府知府。居官二十余年,雪奇冤,清旧案,除积弊,卓有政声。后归里,素食布衣,年八十卒。

  张廷琛 字萲田,号栗亭,父张夔。清乾隆元年(1736)以附贡生谒选,任庐江教谕,升湖北宜都知县,兴利除害,以好官闻名,升归州知州,调茶陵知州。省刑薄税,除莠安良,州人称颂。

  张廷佩 字莘田,号岵亭,张英从子,清附贡生,初任直隶赤城县丞,升江西上饶知县,为政简静,卒于官署。

  张廷珩 字玱闻,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授检讨,入直南书房,充日讲官。未几,患疾卒。

  张廷瑑 (1681—1764),字桓臣,号思斋,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由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升工部右侍郎,仍兼起居注事。五年,视学江苏,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江西乡试。后因病归里。  

张若震 字宗岳,号楞阿,清雍正元年(1723)举人,初授浙江天台知县,历官至浙江布政使、湖北巡抚。曾捐资修建县城东紫来桥,后卒于官署。著有《静春斋杂文》4卷、《静春斋诗》4卷。 

  张若岩 字及申,廷璐从子,父克俨。清代人。工书法,充康熙帝实录馆誊录。雍正六年(1728)保举知县,分发直隶试用,授曲周知县。判决讼狱.从不拖延,重视教育,文风大起,桥梁堤堰,次第修建。叙迁北路府同知,积劳成疾,卒于官。 

张廷庆 字荣怀,号容斋,父芑。以恩贡考补教习。清雍正六年(1728)保举引对,称旨。授湖北安陆知县,调江夏知县,迁永顺同知,移常德,调汉阳,授湖北粮储道。  

张廷璇 字清绍,号律斋,清代人。好学工诗,善楷书。雍正七年(1729)以保举试职于礼部。出任泰州东台场盐大使,升运判,分司通州,执法严谨。 

张若爔 字守讷,号恬村,清雍正七年(1729)国子监生。由浙江太平县丞,升天台知县,改补江苏元和知县。  

张若窿 字树堂,由县学生入成均。清雍正七年(1729)保举试职于礼部,补主客司主事,充癸丑科正提调官。乾隆元年(1736),任福建漳州府南胜同知,调台湾府鹿耳门同知,升浙江衢州知州。因事降直隶宣化府通判,再补四川雅州府通判。卒于官。  

张若溎 字若谷,父茂稷。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御史,晋给事中,至刑部侍郎,拜左都御吏。尝充殿试读卷官,乡试考官,山东学政,总裁四库全书馆。七十四岁以疾告休。后又入都参与千叟宴,礼成返里。年八十五卒。 

  张若霭 (1713—1746)字景采,号晴岚,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系一甲第三名。后因其父廷玉固辞,改二甲第一名,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直南书房。迁侍读学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书善画。著有《蕴真阁诗集》4卷、《晴岚诗存》5卷。所画花草虫鸟深得周之冕、王榖祥之遗意,并载入《熙朝名画续录》、《国朝画征续录》。仿王元章的《疏影寒香图》为历代名画之一,今藏故宫博物馆。

  张若本 字根实,号荫泉,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选授丹徒县学博,升山东新城知县,又升湖北汉阳府同知,代理施南、德安县事。卒于官,囊无余资。  

张若霁 字澄宇,号雨亭,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初补虞城知县,调武安知县。著有《绿涛轩诗集》4卷。

  张若霍 字景约,号含晖,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考授国子监学正,转助教。著有《沩谦堂诗集》7卷。  

张若潭 字徵中,号鱼床,清乾隆元年(1736)进:上。改庶吉士,乾隆九年,授检讨。著有《远峰亭诗文集》。

  张若需 字树彤,号中畯,廷璐子,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分校乡会试,官至翰林院侍讲。长于诗歌,著有《从迈集》、《见吾轩诗集》。

桐城张氏人物志二(录桐城县志)

张若  字汇羹,号午桥,清乾隆九年(1744)举人。由刑部主事荐升郎中,调任广东高州知府,代理高廉道事。后去官归里。每遇饥荒即以米粮平价出售。又捐田入学宫,作文庙岁修资金。乾隆庚子迎驾,赐五品职衔,年八十卒。

  张若澄 字镜壑,号默耕、龙眠山樵,廷玉次子,清乾隆十年(1745)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三充乡会试同考官,主湖南乡试。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善画,名作《阿弥陀经》及“山水册页”,载入《熙朝名画续集》。所画翎毛、梅花,曾得乾隆帝题诗。著有《潇碧轩诗钞》4卷。  

张曾敞 字垲似,号橿亭,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服父丧归里,值大饥,捐赈余钱,建永惠仓,积谷以备荒歉。服满补官,进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后迁少詹事。曾三为顺天同考、一为复校会闱。

  张若淑 字慕苟,廷玉六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正一品荫生,授户部浙江司员外郎,供职勤勉。每有钱粮出纳,必亲自核算。  

  张元泰 字骏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补授广东东莞知县,充广东分试同考官,因亲老致仕回籍。

张敔 (1734—1803)字敬,又字芷园,号雪鸿,又号木者、芷芷道人、虎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孝廉,官湖北竹山县,后去官,遍游海内。工书能诗,精于绘画,时人誉为“诗、书、画三绝”。 

  张曾扬 字誉长,号柟轩,廷瑑孙,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解元,授福建盐场大使,叠聘为己亥、庚子两次乡试同考官。由云南楚雄知县,荐升广西庆远府知府、贵州贵西道。 

  张曾秀 字台峻,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以四库馆议叙得知县,分发湖北,历任郧西、保康、汉阳、随沔知县。后任黄陂知县,三年中,文武两鼎甲俱出门下。  

张曾枚 字储瓯,号凫汀,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初任震泽知县,调长洲知县。俸禄多用于藏书。晚年归里,于县城北廓置亭榭,名曰“憩园”,觞咏其中。

  张曾敕 字司纶,号盥露,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初补咸丰知县,调署随州。因事流放伊犁,将军某保奏复职,选湖南江华知县。著有《盥露诗稿》。

  张曾翥 字心兰,号花洲,清乾隆间国子监生,由礼器馆誊录议叙县丞,历署德州州同,泰安通判,博平、冠县知县。乾隆四十四年(1779)授江西瑞金知县。 

  张曾垿 字樽宜,号茶村,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任陕西华阴知县。署邠州,升贵西黔西州知州。

  张曾谊 (?—1797)字正夫,号励堂,捐纳知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拣发广西,补父宁知县,调临桂知县,升百色同知。值兵进安南,调赴行营,办理军务。升授山西平阳知府,再升山西按察使,调浙江按察使。量刑定罪,不纵不苛。  

  张曾圻 字畛青,号朴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由四库馆议叙知县,署云南安宁州知州,充乡试同考官。后告归,常施棺施药,捐置义山,乐善不倦。 

张曾献 字小令,号未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召试举人。官中书舍人,分校《四库全书》,充文渊阁检阅,出守潞安。历山西分巡冀宁道,署按察使。工诗善画,《墨香居画识》、《画学全史》等有载。著有《未斋诗存》8卷。    

  张若淳 字圣泉,号寿雪,由贡生纳资为郎,授刑部主事,入直军机处。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为太仆寺少卿,历通政使,内阁学士,补工部侍郎。清嘉庆五年(1800)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年七十五卒。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桐城张氏人物志三(录桐城县志)

张曾堉 字申伯,号侪鸥,清乾隆间国子监生。援例补贵州大定经历,历署清平、龙里知县。

  张若瀛 字印沙,号逸园,清乾隆时,初以诸生为热河巡检,以严能治办著名。后为良乡知县,迁顺天府南路同知。复以捕盗不当,以知县发甘肃,两年后引疾归里,建一居所,署名“逸园”,表达其不能尽力为国而隐逸之意。  

  张若翼 字肃中,号湘泉,清府学廪贡生。任江西广昌知县,升刑部主事,审理狱案,平冤甚多,后因病辞官。  

张若普 字旸舒,号警轩,清代人。以考授州同,选赴广东,历任东莞、溪水、双恩等盐场大使,升博罗知县,再升贵州镇宁知州,又升郎岱同知。  

张若矩 字间中,清代人。补山东泇河通判,因揭露属吏贪污行贿事,得罪上官,被免职。后起补广西桂林通判,升永安知州。   

  张曾敏 字逊逑,号凫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廪膳生授南陵县训导。升山西灵石知县,革除“派里马、采马草”等旧例,减轻人民负担,勤课诸生,循循善诱,人文蔚起,改授四川屏山知县。作《读书所见录》6卷。

  张曾坛 字荔青,号稼畦,清代人。由四库馆议叙州同知,分发湖南,历署安仁、安福、东安等县,长沙、永顺同知,继摄茶陵州知州,升溆浦知县。

张曾份 字安履,清代人。以廪贡生授直隶临青知县,调南皮,迁大兴知县。执法不挠,拒绝请托,升南路同知,因淀水狂涨,亲往护堤,自夏至秋,昼夜辛劳。病发,卒于官。

  

 桐城张氏人物志四(录桐城县志)

  张聪思 字兼士,清嘉庆元年(1796),以廪生就职,赴苗疆军营有功,授叙州府经历,保举知县,历任四川蒲江、广东归善、长宁知县。

张曾墀 字绮堂,号鲁庵,清国子监生。援例捐布政司经历,分发湖北。历署沔阳随州州同,黄州、武昌同知。嘉庆元年(1796)升云南姚州知州,决疑狱,锄强暴。因积劳成疾,乞休归里。  

  张聪贤 (?—1831)字爱涛,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甘泉知县,调长安知县,升直隶州同知。道光初,再出权长安,补潼关厅,摄同州府事。在长安创义学20余所,教村民识字,亲自考课。修《长安志》30卷。  

  张曾垠 字汉衢,号蓉舫,清国子监生,例捐员外郎,户部山西司行走。嘉庆十三年(1808)诰授中宪大夫加捐知府。  

  张聪咸 字阮林,号傅崖,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得觉罗官学教习,留京师,因咯血卒,年三十二。著有《左传杜注辨正》12卷、《经史质疑录》2卷、《傅崖诗集》4卷。

  张乃轩 字虎观,号虎儿,又号虎儿居士,张敔子。清嘉庆九年(1804)副榜。所作《墨荷》及设色《花鸟屏》,名重一时。《行书诗扇》藏安徽省博物馆,《梅、荷、桂、竹》四季画屏藏桐城县博物馆。 

  张绍华 字小传,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任江西布政使,屡摄巡抚事。【张绍华(1836年-1909年),字小船、䌹甫,号筱传,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同治三年,乡试中举。同治十三年进士,授吏部学习主事。光绪十二年,署直隶大顺广道。光绪十八年,署直隶通永道。次年实授。光绪二十二年,任江西按察使。光绪二十四年,任江宁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光绪二十六年,护理江西巡抚。光绪二十七年,任湖南布政使。光绪三十年,护理湖南巡抚,任云南布政使、山西布政使。】

  张祖翼 字逖先,号磊庵,清代人。精金石考证及碑版之学,工篆隶行楷。偶画兰竹,亦有韵致。著有《磊庵宁游题跋》、《张文祥刺马案》、《伦敦风土记》。  

  张家骝 (1867—1920)字石卿,县城人,少工诗文。清光绪二十年(1894)游日本,肄业早稻田大学,适其父张诚卒于京师,即归国扶柩返里。后随祖父张绍华至湖南,与同乡李光炯创办安徽旅湘公学,延聘黄兴、赵声任教。有人以“结党谋逆”密奏清廷。家骝从旁划策调解;黄兴、张继等免遭陷害。后归皖,举为省议会议员,力辞未受,侨居上海。  

  张文伯 (1876—1960)因其父张湘谷宦游湖北,故落籍襄阳。能诗善画,精篆刻,喜摄影、金石、古泉诸学。曾任湖北省政府秘书。建国后,任湖北省文吏馆员、襄樊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市第一届政协委员。著有《文伯全集》、《葆静斋诗草》、《葆静斋搜辑先代、先贤题双溪、赐金园诗文集》等。

桐城张氏人物志五(录桐城县志)

张芑 字武仕,号雪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选授湖广武昌府通判,摄知府事。夏逢龙借索饷为乱,张芑挺身斥责,被捕,事平复原官。补襄阳通判,迁四川嘉定州。后升工部都水司员外郎。

张夔 字次皋,号一斋,清代人。初以明经授靖江县学博,升直隶平山知县。调国安、清苑,升大名府同知,凋广平督理河务。康熙四十二年(1703)漳河水涨,亲率百姓,捍御堤防。因劳疾卒于官署。

张有孚 字鹤田,号守愚。清康熙间,由明经授临海县教谕,升四川南川知县。在任九年,修建道路,招民垦荒,立学兴教,革除积弊,民得安乐。

张桐 字荆南,有孚次子,清雍正四年(1726)举人。授浙江临安知县,升通州知州,又升山东莱州知府。卒子官。著有《武成日月表》1卷、《战国策纪年目录》1卷。

张渡 字元楫,清雍正间府学生,奉诏举品行才猷。时准噶尔叛乱,西疆用乒,授甘肃华亭知县,代理崇信、庄浪、平番、西宁等县事,又代理狄道知州。乾隆元年(1736)归里。

张筠 字渭南,幼随父游蜀中,出入三峡,览山川名胜。工诗歌。清雍正十年(1732)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告归,与胡承泽、马苏臣、王洛等联吟社,艺林传为盛事。著有《瓯舫诗钞》3卷。

张度 初名孟度,字龄若,一字仲友,号狮崖。崇祯末,避乱金陵,卖画为生。入清屡试不第,返里授徒。著有《蟋蟀窝诗集》10卷、《类苑珠华》40卷、《纪游》2卷、《纪闻》2卷、《诗话》2卷。

张泽 字大被,明代人。以选贡授源江知县,再补巫山知县,旋升衢州通判,广安知州,后升云南佥事,在平定凤继祖叛乱中被捕致死,赠光禄寺少卿,赐忠节庙额。

张尹 字无咎,号莘农,清乾隆元年(1735)授福建长乐知县。学从方苞而文不因循。著有《石冠堂诗文钞》、《经传世案》。

张鸿畴 字周访,清代人。历直隶沧州州判,乾隆十六年(1751)迁东安知县。调静海知县。

张裕荦 字又牧,号樊川,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国子监祭酒。曾两充教习庶吉士,撰修《续文献通考》。乾隆十八年典试山东。十九年、二十四年分校乡会试。暇以诗文会友,每有新作,人们争相传颂。年老归里,年八十一卒。著有《野茧园诗古文集》。

张辅赟 字弼斌,号螺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少与江有龙同读,又与方泽同选《江左文甄》,为学使观保所重。为文究极深妙。妻方氏亦工诗,夫妇居贫,吟讽不绝。著有《瓶山集》8卷、《螺岑集》。

张水容 字汲华,号耻庵,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研习星象、算法。家居时,倡捐资供族人乡、会试。选江苏奉贤训导,主讲云间书院。著有《环山堂诗文钞》3卷。

张鬴 字惠常,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授山东汶上知县。汶水南注会通河,旧筑杀汶坝,百姓每年耗费数千,他上任后,改民办为官办。后升济宁州知州。

张蓉塘 一名钧,字人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曾充四库馆誊录,补柳城知县,升归顺知州。三为同考官。后告归,授徒里闾。

张裕叶 字裕华,又字侍乔号华岩清乾隆六十年(1795)副贡生,历歙县教谕,滁州学正。深谙经术,旁及天文、算术、射法、医理,创燥湿表,能预知晴雨。著有《尔雅刊误》、《尔雅补注》、《开方捷法》,学者称华岩先生。

 

张敏求 字燮臣,号勖园,清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选奉贤知县,改甘肃漳县知县。著有《问花亭诗初集》8卷、《问花亭诗外集》2卷、《纪游诗草》2卷。

张裕乾 字伯平,号心耘,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历任东明、肃宁、新河等县知县。

张鸿恩 清乾隆时官兵部郎中,出任延平知府。

张兰 字芳谷,清乾隆间贡生,任中书科中书,京察优等,授江西吉安府同知。乾隆二十一年(1756)充乡试内监试官,改授广西桂林府同知,署柳州知府。

  

张楫 字无涉,清乾隆间贡生,任浙江温州通判,迁山东高唐、云南建水知州。

张寓 字六翮,清莱水县丞,升高唐知州。承筑州城,缮葺完固。又升顺天知府,因病归。

  

张裕钟 字学韶,清国子监生,由四库馆誊录议叙,授浙江兰溪县丞,历署金华、永康知县。

张裕勷 字又枝,清广西桂林府经历。嘉庆六年(1801),升阳朔知县。阳朔地处西南边陲,常有外匪入境行劫;他厉行保甲法,并亲为查缉,捕获殆尽,百姓得以安枕。

张乃轩 字虎观,号虎儿,又号虎儿居士,张敔子。清嘉庆九年(1804)副榜。所作《墨荷》及设色《花鸟屏》,名重一时。《行书诗扇》藏安徽省博物馆,《梅、荷、桂、竹》四季画屏藏桐城县博物馆。

张永祥 (1869—1942)又名张永衫,梅岭墩人。原以耕渔为业,民国8年(1919)在枞阳镇开设永茂碾米厂,民国18年,投资1.2万银元,安装20马力的柴油机和25千瓦的发电机各一台,创办桐城县枞阳祥光电气公司,此为桐城电力事业之始。

张屏丞 (1878—1940)号家翰,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学习数理。归国后,历任安庆高等学堂教习、宣城四师校长、桐城中学校长,安庆高中、浮山中学校董、校长等职。

张皖光 (1882—1945)字孝生,号啸松,清县学生。热心保存乡邦文献,曾极力搜寻、整理、重印先辈著述遗稿,如张师岩的《蟋蟀窝诗集》等。工于诗文,著有《乐其堂文集》10卷、《诗集》10卷、《他山集》若干卷、《中国历代帝制世学考略》20卷、《甲子纪元》2卷。

桐城(枞阳)拔茅张氏 桐城张氏文化

桐城(枞阳)拔茅张氏

桐城(枞阳)拔茅张的一世祖为兴三公,宋元之际迁桐城南乡拔茅山(今枞阳会宫)。源出婺源甲路派(南直隶徽州府西南张良裔孙大唐宰相张文瓘后裔),与显赫的桐城张氏(宰相张英、张廷玉家族)同宗。

根据拔茅张氏第八修宗谱(民国四年修),拔茅张一世祖为兴三公,为甲路延宝公后裔。延宝公高祖太三公讳彻,由歙篁墩迁婺源甲路,开婺源甲路宗支。至延宝公后四世,百四公迁贵池象山南社,又至百四公后五世兴三公迁桐城会宫拔茅山(元朝初年),其生卒不详,谱记其祖父福三公于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年)迁皖,卒归葬贵池象山。

甲路派张氏出自汉张良留候世家。唐末,留候派第27世孙张正则曾任歙县令。黄巢起义时,张正则之孙张保望(舟十一公)率子张彻避战火,从河北清河迁歙县篁墩,不久转迁婺源甲道(甲路),彻为婺源甲道(甲路)派始祖。

拔茅张字辈为:忠厚传家、德义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桐城张氏六代翰林 桐城张氏六代翰林

  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子少詹事廷瓒乙未、文和公廷玉庚辰、礼侍廷璐戊戌、阁学廷豫雍正癸未,孙检讨若潭乾隆丙辰、阁学若霭雍正癸丑、阁学若澄乾隆乙丑、侍讲若需丁丑,曾孙少詹事曾敞辛未,玄孙元宰嘉庆壬戌,来孙聪贤辛酉。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