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1)

​宝应荷园的风车

文/何平

宝应人最引为自豪的一首歌就是《九九艳阳天》,我的记忆中曾经作为宝应广播站的开始曲每天播送。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有宝应的乡土气息,尤其是这几句:

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

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

风车呀风车,那个依呀呀地转哪,

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

这词里提到了风车,这是歌词描绘的画面中一个主要的景物,也是宝应地区农村很典型的一种排灌的工具。

这风车是什么样的呢?在宝应的荷园有风车,就像文首图片中的样子,据说当年电影《柳堡的故事》时,这里也是拍摄地之一。不过,那时的风车不是现在的风车。现在我们看到的不是里下河地区的风车,而是荷兰式的风车。

我最近读到一位虽然没有到过宝应、却十分关注宝应的学者的文章,这位学者的网名叫枫影斜渡(以下简称枫影),他对宝应的风车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很有见地,我下面介绍把他文章中的有关内容。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2)

《柳堡的故事》剧照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3)

《柳堡的故事》剧照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4)

《柳堡的故事》剧照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5)

《柳堡的故事》剧照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6)

《柳堡的故事》剧照

首先来看几张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截图,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有风车,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是类似风帆型,而且不止一个风帆的风车。这种风车的学名应该叫“立式八帆风车”。

这种风车在宝应应该是很有历史了,起码可以上溯到明代。我在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查到有关记载,其卷一云:“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这里的扬郡,指今江苏省扬州、泰州、江都等地,盖亦包括宝应在内。尤其这种风帆主要的用途是救潦,即排涝,也是很符合里下河地区的水旱特点的。

枫影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证据,是风车之国荷兰人在1656(清顺治十三年)年5月经过宝应时写下的文字。这是当时的荷兰使团成员约翰·尼霍夫所著《荷使初访大清》一书中提及的。这本书最早以荷兰文出版,时间很早,后有多种译本,包括英文本、法文本等,枫影先生精通多国文字,考证了多种文本,为我们找到书中对宝应风车的记述是:

我们在这里见到大量的风车:这是用一种与我们不同的方法搭建而成,通过安置在带有铁轴主杆上的多面卷帘风帆的旋转,有效地进行排灌。在运河的东边,良田沃野,稻田成片,一派富足丰饶景象。当地的农民种植这种庄稼,必须恪守时令,适时播种,确保稻田的湿度,水多烂秧,水少枯苗。为避免稻田旱涝,根据庄稼生长需要,用风车进行排涝和灌水。辛苦劳作,悉心呵护带来的是年年丰收。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7)

1665年法文版插图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8)

法国国图收藏荷使初访大清手稿: 宝应城

不同版本的书都附有插图,宝应也有一张插图,这些插图应该是出于一个版本,有的只是方向反了,有的是由手绘变成了铜版画。我们仔细看一下这图中的风车,竟然与《柳堡的故事》中的风车是十分相像的。枫影先生还收集到美国传教士甘博(Gamble)在1924年-1927年来华期间拍摄的照片,就有天津海河口长芦盐场的“八帆立式风车”,比较清晰地展现了这种风车的样式。

立式风车(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9)

天津长芦盐场“八帆立式风车”(1924年-1927)【美】甘博(Gamble)

枫影先生还仔细比较了这种立式八帆风车与荷兰式风车的不同,指出了这种风车适合里下河地区的特点:他写道:

“八帆立式风车” 通过调整风帆的角度, 控制风帆的“受风面”,以保证需要的转速。这种“八帆立式风车”对搭建场地几乎无要求,风帆因风力大小卷放自如。风车主轴竖立旋转,对主轴的磨损和受重减轻。从而对风车的材质要求不高,制作咬合齿轮转盘无需较高的工艺。

八帆立式风车造价低廉,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搭拆容易,维修方便,经久耐用;成为里下河农耕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高邮宝应一带的农耕地区,地势低洼,四面来水,农耕的最大危害是“涝” 。“八帆立式风车”不仅承担着排水防涝,还承担“灌溉”。 只要打开“排水渠”上的不同“闸口”就能解决“排”和“灌”的问题。

他还通过文字对比和仔细地观察电影上的细节,发现并指出:

作者在这里描述“风帆”时,特地用了“帘”一词,“帘”多用竹子,芦苇制作。“帘”是通过卷起和放下起开闭作用。这也说明作者在高邮宝应一带见到的立式风车的风帆是“蓆帘”,而不是“帆布”。

这一点在1957年拍摄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中得到证实。拍摄电影时,估计当地的风车已经很少使用,临时拼凑起来作背景用,可见到蓆帘风帆上有多处破损大洞,有些关键部位缺少“连接”部件,这会直接影响风车的稳定性和传动性,这些都是“八帆立式风车”实际使用时的大忌。

但是,无论如何,在拍摄《柳堡的故事》电影时,宝应地区还有这种“八帆立式风车”,但现在却没有了。不过,我觉得,看过这种风车或者知道这种风车结构的人应该还有健在的,所以通过他们描述或指导,制作出宝应典型的“八帆立式风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再过些时日,恐怕我们都不再知道宝应曾经的风车是什么样子了,把荷兰的风车搬到宝应来,真的很丢脸。人家荷兰人都知道宝应有一种与他们不同的风车,而我们却茫然无知,这岂不太尴尬了吗?我希望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起这项工作来。

把宝应的八帆立式风车恢复起来,说不定还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在2017年12月8日在韩国济州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持的会议上,决定将荷兰的风车制作工艺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Lijst van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 van de Mensheid)名册中)。

本文系【何平】原创作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