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艺术——

◆ ◆

最近,有书友发我们一篇文章,名为《史上五大错别字》。

我看后,真为作者的想象力(瞎扯淡)敬佩至极。闲言少叙,直接进入正题。

【一】避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1)

康熙御笔“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一横,原作者认为是“:寓意着大清帝国的江山更稳当。”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2)

其实,学过《九成宫》的书友都知道,欧阳询就是这样写的!“辛”字多一横,不但是篆隶的传统,也是楷书之通则。

【二】鱼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3)

“花港观鱼”作为西湖十景之一,侠客亲眼见过不下数十次了,同样作为康熙的御笔。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里面有错别字。

原作者认为“鱼”字应该是四点底,当时康熙认为“鱼”在沸水里,岂不死鱼吗?所以老人家将其改为三点底。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4)

“鱼”在繁楷中,的确应该是四点底。但是,应用在行草书中,四点则可以变通为三点,甚至是一横。

【三】明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5)

位于济南的名胜“大明湖”,原作者认为“明”字写错了,他说:“清代为了避大明的讳,故意将日多一横,意思是‘睁眼写错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易经》里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现的虽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写法更为常见。

【四】流、在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6)

位于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牌匾上,赫然写着“风流宛在”四个大字,它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

原作者认为“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是刘总督的良苦用心,意思是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7)

“流”和“在”皆属书法中增与减的变通,故可看作为一增一減的典型,十分巧妙!

历史十大错别字(史上五大错别字)(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