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教材说明: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经典篇目,同时也是2020年高考背诵篇目。高三复习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热点,二是通过学习相关背景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1)

教材封面

文章分析:

烛之武在郑国长期不得重用,若非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加上佚之狐的从旁推荐,大概也是“廉颇老矣”的结局。郑文公早年却无识人之明,不仅得罪了日后赫赫有名的重耳,也险些埋没了烛之武。好在他虽为一国之君,却能屈能伸,听了烛之武一番酸溜溜的抱怨之后,竟能低头认错,多少温暖了老臣的心。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君臣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国将不国,何以家为?”烛之武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得到了尊重和面子之后,欣然只身赴险。

“秦晋之好”内部也是危机重重。

“超长待机”的秦穆公很有些政治投机家味道,他娶了晋献公之女,先后把两个妹夫(夷吾和重耳)扶植上国君之位,又把宗室女怀赢嫁给公子圉和重耳,甚至晋国四任国君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后,他依然活跃在秦晋争霸的战斗一线,尽管后来在崤之战中马失前蹄,痛哭赔罪。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2)

晋献公

晋国则更是祸乱之源。

先是做父亲的谋杀儿子——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夷吾和重耳;

“十二月戊申,(申生)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左传·僖公五年》

接着是家臣谋杀国君——里克杀死骊姬之子奚齐;

“九月,晋献公卒,里克、邳郑欲纳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

“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

——《左传·僖公九年》

哥哥追杀弟弟——晋惠公暗杀重耳;

“十一月,归晋侯。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谋曰:「重耳在外,诸侯多利内之。」欲使人杀重耳於狄。重耳闻之,如齐”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叔叔“赶跑”侄子——晋文公赶走晋怀公。

“秦缪(穆)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於高梁,入重耳。”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3)

晋文公

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即位时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在位仅八年,流亡生活却长达十九年。

晋国的国君们,父子、兄弟、叔侄之间尚且没有脉脉温情,对待臣子和邻国更是毫无信义可言。也难为秦穆公,屡次被忽悠上当,还能够锲而不舍地淌晋国的浑水,也可见其利欲熏心。

人没脸皮,天下无敌,有时候我不得不佩服晋惠公和他儿子的厚脸皮。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4)

晋惠公

晋惠公靠着秦穆公的赞助登上王位,并且在灾年坦然接受秦国援助,转脸却以怨报德,趁秦国饥荒之际落井下石。

冬,晋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邳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左传·僖公十三年》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左传·僖公十四年》

晋惠公战败被俘以后,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送到秦国做人质,自己则是屈膝赔情。

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也是个渣男,为了回国争权,连老婆都不要了,连夜潜逃回国。即位之后,所有许诺给秦国的好处一概翻脸不认账。

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从,亦不敢言。」遂逃归。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好不要脸的一对父子。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5)

相比之下,重耳就好一些。虽然也曾经留恋齐国的温柔乡,乐不思晋,但是毕竟还是个君子,流亡之际也不忘在楚国保持自己贵族公子的尊严,做出“退避三舍”的保证。至于伐郑的两条理由,则更是冠冕堂皇,无可辩驳。

但是无可辩驳的是晋,冠冕堂皇的也是晋,于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秦穆公苦心投资几十年,难道还不能看到收益吗?

烛之武正是深谙此中之道,所以才一击即中,使得秦晋联盟迅速瓦解,秦穆公倒戈成为了郑国的保护者,为了维持体面和利益的晋文公只能黯然退兵。

烛之武始终没有说出“求您退兵”这样的话,他的劝退句句不离“利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利的话,麻烦您快动手吧!对于秦穆公而言,这是多么悦耳动听的臣服之言。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灭亡不要紧,要紧的是对您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处,只是便宜了晋国。相反,如果保留下来郑国,对您也不会有什么损害。至于郑国会对秦国有多大的利益,那就需要秦穆公自己去评估了,毕竟“行李之往来”的频率应该不会很低。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6)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不要忘了晋国父子、叔侄那帮人,贪婪愚蠢,并毫无道义可言,秦国在晋国身上吃的亏不少,都是前车之鉴啊。投资回报率如此之低,秦穆公你还要被他们当枪使唤吗?

唯君图之。

我只是将亡之国的一介老朽之臣,您却是雄才大略的一国之君,该如何选择,您肯定不用我提醒吧。

好一个“唯君图之”!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又恭维了对方,况且前面的一番利诱和挑拨,早已准确地扣中了秦穆公的痛处。此后的发展,就只能顺着郑国人的计划进行了。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智慧(烛之武的智慧)(7)

秦穆公

秦穆公也是一个行动派,一旦下定了决定,就马上付诸行动。他乐呵呵地撕毁了和晋国的盟约,把带来攻打郑国的将军转任为保护郑国的卫戍司令。

晋国的大夫气歪了鼻子,嚷嚷着要去打秦军,这个人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当年就是他把重耳灌醉,逃离了齐国的温柔乡。

但是现在的晋文公远非当年的重耳,他十分清楚眼前的局势: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现在和秦国翻脸,失了道义,丢了名声不说,一旦军心涣散,秦、郑联手翻脸,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的可说,佚之狐的知人,郑文公的能屈能伸,烛之武的机智权谋,秦穆公的城府,晋文公的隐忍……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其中可以提炼的写作角度也是比比皆是,稍加处理,一篇微写作素材呼之欲出。

写作范例:

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而总有那被忽略的千里马,只能受奴隶的驱赶,怀着怨愤郁郁而终。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一匹“千里马”,只是他并没有在冷遇中自暴自弃。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