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发展史ppt(汉服体系研究第三条路PPT图表详解)

在上一篇推文里,我们讲解了汉服体系的功能和意义,今天我们着重讲讲古代汉服的发展简史,顺便也谈谈清女装在近代屈辱史中的象征意义清女装是中华民族贫弱屈辱时期的服装,不宜充当“传统服饰”的代表在今天大肆宣扬,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汉服的发展史ppt?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汉服的发展史ppt(汉服体系研究第三条路PPT图表详解)

汉服的发展史ppt

在上一篇推文里,我们讲解了汉服体系的功能和意义,今天我们着重讲讲古代汉服的发展简史,顺便也谈谈清女装在近代屈辱史中的象征意义。清女装是中华民族贫弱屈辱时期的服装,不宜充当“传统服饰”的代表在今天大肆宣扬。

我们知道,中国纺织史、服饰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时代。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讲述汉服历史的时候,要从5000年黄帝时代开始讲起呢?这是因为,汉服是人类文明在华夏大地的历史产物,是华夏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自然结果。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史料记载的是“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不是“黄帝垂贯头衣而天下治”。“衣裳”二字虽然简单,但其背后是却包含了秩序分工美学等“礼”的基因与蔽体御寒利战等“用”的基因,是华夏文明进入复杂精密的社会形态的象征。这也说明,从黄帝时期开始,服饰不再只是物质史,而进入到制度史、思想史的范畴,成为华夏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汉服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古代天文学联系在一起,充满了天地、阴阳、变易、神人等等辩证思想与智慧。在这一过程中,交领右衽、上衣下裳逐渐凸显出来,形成了标志性的典型特征。

裤子几乎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会发明的生活实用品。最迟至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的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各种形态的包裹、遮蔽裆部的裤子。贵族当然要穿裤子,外面还要穿下裳、蔽膝等。因此,裤子根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编造的所谓“其他民族传给华夏民族的外来产物”,更不是恶俗谣言所谓“要不是外族文化的输入,汉民族到今天也是全民族只会穿开裆裤”。

西周是汉服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思想史普遍认为,从西周开始,古中国由浓郁的鬼神巫风中转向比较理智的祖先崇拜,提出了“天命”“明德”“民本”等全新的信仰。“周礼”“礼乐文化”建立了一个新的范式,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的走向。

衣裳制”继续延续着之前商代的基本服饰特征和结构,但细节有所改变。考察周秦两汉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交领上衣还是拼接打褶的裙裳,这一千年间华夏服饰主要是风格上存在流变,而服饰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

衣裤制”依然是以作为内层衣着为主,有钱人或者有地位的人在外层还要穿裙子下裳,亦或是穿袍服。战国中晚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本质上是放弃车战、转为骑兵,因此去掉下裳,露出里面的裤子,这个实际上是军事领域“内衣外穿”的变革,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贵族士大夫穿得像当时的平民、奴仆,这当然是“不合礼法”的。一次军事领域的戎装变革,并没有动摇华夏服饰体系,更没有影响社会上其他的服饰文化,因此以下这些流传了几十年的谬论可以休矣:“汉人不穿裤子方便随地大小便”“汉人只穿开裆裤,所以容易春光乍泄”“赵武灵王引进了匈奴人的胡服以后汉人才穿裤子”“引进了胡服方便骑马才出现合裆裤”“胡服代表着先进、方便,引进了胡服后,华夏服饰才先进、方便”。

深衣制”是指上下分裁又缝合在一起,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但是至少从东周到两汉广泛流行。这里的“深衣制”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抽象命名。深衣制的变化形式繁多,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华丽有朴素,不能一概而论。

在这里,需要驳斥一些流传甚广的谬论。

第一点:汉服体系本身一开始就有内衣、裤子,并且发展得很完备。西周晚期比战国中晚期早了足足500年,足以证明“赵武灵王引进裤子尤其是引进合裆裤”论调是严重不实的。

第二点:马山楚墓出土的文物证明,汉服体系中的“袴”,是交叠穿法,是根本不存在“开裆露PP”的问题。

第三点:东周洛阳金村的银人像证明,汉服体系中深衣制包括了短款和短袖,根本不存在“依靠长衣服长裙子来掩盖露PP”的问题。

进一步再说明所谓的“汉服只有开裆裤,穿汉服的人都是露PP”的谣言。

且不谈立体和平面裁剪的问题,我们就单从服装的穿着基本原理来看,今天的牛仔裤,说白了,不也是前面裆部分开的“开裆裤”吗?牛仔裤是靠拉链和纽扣来把前面分开的裆部合拢,完成闭合功能;同样道理,汉服的“袴”,是依靠多余的布料左右交叠,把前面分开的裆部合拢,通过系带完成闭合功能。

怎么牛仔裤的开裆就是理所应当的“开裆”,而汉服体系中的开裆就是值得嘲笑的“开裆”?

那么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胫衣”、“套裤”又是什么呢?汉服体系中当然有“只有两条裤腿无裤腰、无裆片的胫衣”,这是下装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就像今天的棉毛裤一样,是组合套穿的。古代的人们是把裈、袴和胫衣这些组合在一起穿着,最外面一层的胫衣主要起装饰作用。凡是嘲笑说古人穿胫衣露PP的人,可以问一下自己:你今天穿了棉毛裤,就可以推论出你只穿棉毛裤上街?

胫衣、套裤这些无裤腰、裤裆的设计,又不是古代专属,今天牛仔裤也有类似的套裤,那么为什么不去嘲笑西方人穿皮套裤露pp呢?

这个历史阶段,汉服体系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出收缩状态,影响力降低,尤其是深衣制部分,丢失得较为明显。之前至少流行了1700年的深衣制,大部分款式都退出了社会生活,只留下了一些加要的上衣、模拟袿衣圭角的三角形衣片装饰等痕迹。衣裳制和衣裤制保留并继续发展,原先底层人民的袴褶逐渐流行,并上层化。

隋朝统一全国后,恢复秦汉服饰制度(实际上是在秦汉基础上建构),唐代延续隋代的框架,增益完善这一体系。《旧唐书 舆服制》开篇即从黄帝开始说起,历数历史沿革。

在隋唐时期,汉服体系舒展开来,取得了更广大更深远的影响力。比较大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隋唐对本身衣冠体系架构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重整了衣裳制、衣裤制,从思想观念上恢复了深衣制;一个是主动吸纳进新的元素,发展出新的以圆领缺胯袍为典型代表的通裁制。

袴褶本身是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固有着装,虽然经过戎装的路线进入到礼仪系统,但是唐代整理衣冠制度的时候,依然按照古典文献的思路将其排除出了礼仪系统。

襕衫襕袍等下面加“襕”的做法,追溯最早的起源,有可能追溯到中亚。但是它的起源并不影响它被赋予“传统文化”意义——在曲裾、直裾等物质形式断层300多年之后——这种官方用一种文化意象来进行思想观念建构的行为,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自觉”,理论上的“文化传承”。当然,假设当时汉魏时期的深衣袍服还有保留和传承(而不仅仅是加“要”),官方也不会找一个简略潦草的“襕”来替代。

袴褶和襕衫襕袍的遭遇说明,华夏民族在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自觉”“文化传承”是刚需,从历史寻找资源是建构的本能。如果能够从历史资源寻找到形式上的支撑是最好的,那样最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果断了传承,就只能在一些单薄的文化符号上强行附会。

通裁制的发展说明了汉服体系有自我生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内部,来自于汉服体系本身对外来元素的吸收消化能力。

通裁、圆领、开衩、包头、靴、革带……这些元素,分开来说,其实在之前的文物中都有发现,但是把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广泛流行、上升礼仪层面的服饰类别的现象,则是要到隋唐时期。通裁制可以大致分为开衩和不开衩两大类,其中开衩类中最典型的是圆领缺胯袍/衫,它们源自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但绝不是波斯、粟特等异域服饰的直接搬用,而是在中国原有服饰结构的基础上,融合创造的新服式。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汉化”过程后,圆领缺胯袍/衫成为了汉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建构和发展其衣冠体系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启发是,第一个是要重新梳理,建构起现代汉服体系,让其有自我存续能力;第二个是要汲取百家之精华,吸收应用到现代汉服体系中,让其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有人说唐代盛行“胡风”,不断地渲染唐代人们是多么地爱胡服,似乎一时之间,唐代人们只穿胡服了,甚至误导大众以为在唐代胡服的地位甚至取代了华夏传统的服饰文化。

其实,这种“李唐是胡朝,胡服作汉服”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唐代人的头脑是很清楚的,无论平时多么时髦,真正身处于族际交往的时候,人家穿着的是“极其繁琐,极不方便”的上衣下裳、曲领中单、蔽膝后绶,与周边的胡服形成鲜明的对比。

唐代人都知道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也清楚地知道用对应的服饰表达想要表达的身份,更分得清礼仪正式服饰和娱乐时尚服饰的区别。

希望今天的人们也能分得清。

根据葛兆光的研究,虽然朱熹、二程都是宋代人,但是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思想,成为社会统治学说,要到元代及以后了,所以实际上宋代的广泛社会思想恰恰不是程朱理学,而是传统儒家为主,释道补充的正统思想。儒家文明从城市向乡村扩张,重构了中国生活伦理的同一性。

这一历史阶段汉服体系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是,社会知识精英有意识地从历史资源中去寻找“合理性”“正统性”。比如穿着衣裳制的服装来表现自己慕古和高雅,比如在绘画题材上表现古代的形象,不再像是汉朝人画先秦的故事穿汉朝衣服,宋朝人则是尽可能地仿古,体现出追溯历史真实的旨趣。衣裳制在当时宋代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层面,是“传统”的表征。

宋人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关注点是对深衣的执着和热情研究。宋代士大夫终于不能忍受隋唐的知识分子潦草做法,用一件襕衫就敷衍了传统服饰中极其重要的建构内容:深衣制。宋代掀起的深衣研究不是偶然,而是当时天下局势严峻、思想世界希望重塑秩序的反映。

宋代的司马温公深衣、朱子深衣等等都反映了宋人从历史资源中寻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方法论,这些服饰本身思想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其物质形式本身。

明代以唐宋为底本,重新梳理、重构了汉服体系,在四制的基础上,发展出非常庞大、复杂的服饰文化,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汉服体系主要特征是,注重面料工艺、注重装饰性、发展出多种衍生款式。换句话说,明代有很多时装,可以看做是在汉服体系的大树上新发的枝丫和花朵。古代也有“时世装”,流行风靡程度并不逊于今日。我们需要审慎考虑的是,明代这些流行服饰、时尚装束,到底有几成可以上升为汉民族传统文化?那些被纳入汉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之中的款式,又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

明竖领与清立领完全不是一回事。明代的竖领斜襟是从交领上衣衍生出来的新样式,其领型是由领襟一体的交领裁断形成领襟分离式的竖领,左右领缘裁断处安装金属子母扣起闭合固定和装饰作用。这种小范围的时装在明中晚期流行,有学者考证最大的动因是炫耀宝石钮扣。这种极具“时世装”风格的样式,从整个汉服的发展史来看,其实最多100年的历史,在5000年的发展脉络中,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支流存在。它作为一种衍生款式可以纳入汉服体系,但是不应该被过分拔高、以致于遮掩了主脉和主流。在今天我们应该突出交领、圆领、直领对襟等领襟形态和缨带闭合系统,竖领、方领等支流应处于补充地位。

而清装立领则是对眉领,是用外面盘扣固定的领襟闭合系统。无论从结构还是从闭合系统来看,它与明代的竖领都不是一个路数,“明清立领一体论”可休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