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

盛夏来临

又到了海蜇泛滥的季节

除了伤人害命

关于海蜇,你还知道什么?

只有绵蜇配称“海蜇”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1)

海蜇是一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游起泳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漂浮在水中,咱大连人都见过。

海蜇是水母的一种,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大连海域可以见到4种水母:其中,白色霞水母、海月水母没有经济价值;来自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的海蜇和沙蜇(野村水母)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在水产专家看来,沙蜇只能称为沙蜇,不能称为海蜇海蜇专指一种民间俗称为绵蜇的水母,很多水产专著也是这么描述的。但很久以来,市场把两者故意弄混,通通称之为海蜇,市民也就跟着以讹传讹了。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2)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3)

《大连近海无脊椎动物》将海蜇与沙蜇分条目介绍。

美丽的“海洋杀手”

海蜇俗称水母、石镜、蒲鱼,身体呈蘑菇状,由半球形的伞部和口腕部组成,体表红褐色、乳白色、黄褐色、青蓝色、天蓝色都有,外表艳丽。

海蜇伞部的直径25~60厘米,最大可达1米;沙蜇最大可以达到1.7米。自然界中沙蜇的数量要远多于海蜇,多数情况下沙蜇オ是蜇人事件的真凶。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4)

海蜇和沙蜇的口腕部长了很多丝状的触手,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时候,它们会将触手上的有毒细胞刺入食物或敌人的体内,造成对手麻痹、疼痛甚至死亡。

贡献了一条成语

中国古代文献中,称呼海蜇为“䖳”(音“炸”)。清末乐亭文人赵建邦曾赋诗:

“目虾水母佐盘餐,佳品端应列食单。随水团团类羊胃,登筵叠叠肖鸡冠。”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5)

这里面的“目虾”来自于东晋文学家郭璞的《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说的是水母无耳无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水母目虾”这个不太常用的成语,现在被用来比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晚清梁启超曾作文“吾尝论中国人之性质,最易为一议论所转移,有百犬吠声之观,有水母目虾之性”。

保护伞=夺命伞

古人的观察基本准确,水母与虾存在共栖关系。

在水母的口腕周围常栖息有小虾,当敌害靠近时,虾迅即躲藏其内,水母受到触动,伞部马上收缩 , 把虾包在伞腔和口腕内,并迅速沉没深水之中。虾成了水母的眼睛,水母成虾的保护伞 , 互相为对方创造了躲避敌害的条件。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6)

然而,有些小虾肯定是有去无回了。因为,看起来柔弱的水母其实是凶悍的肉食性动物,主要猎物是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那些自以为找到“保护伞”的小虾,最后往往是自投罗网、尸骨无存了。

海蜇与沙蜇如何区分?

海蜇和沙蜇均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伞部可以加工成海蜇皮,口腕部加工成蜇头。

刚捕捞上来的海蜇体积较小,重量只有10多斤,呈棕褐色沙蜇体积较大,重量约100斤,颜色泛黄。腌制之后,海蜇依然保持棕褐色,沙蜇仍泛黄。海蜇口感清脆,沙蜇口感韧涩,有点咬不动的感觉。

在大连新长兴市场,以蜇皮为例,沙蜇每斤八九元到二十元;海蜇每斤超过40元。从外形上,海蜇呈规整圆形,沙蜇外形随意、不规则。

现在市场上八成都是沙蜇。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7)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8)

海蜇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碘等物质,补益功能强大。据《本草纲目》记载,海蜇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等功能,对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胃溃疡等症均有疗效。

每年七八月份市场新鲜海蜇、沙蜇都有出售。大家见到的都是伞部,有毒腺的口腕部位已经被去除,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5分钟了解海蜇(我们都被忽悠了)(9)

参考资料:

1、《大连近海无脊椎动物》,曹善茂等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海节气|这段“孩这屁”的故事你知道吗?》,微信公众号“今页大连”,作者曲家乙、于政礼、张春雷,2020年1月3日

3、《水母与虾共栖》,作者周士琦,《大自然》杂志1993年0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