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少年行作者李白(灞陵行送别作者)

《灞陵行送别》.[唐].李白.,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诗少年行作者李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诗少年行作者李白(灞陵行送别作者)

古诗少年行作者李白

《灞陵行送别》

.[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译文】

送君送到灞陵亭,但见灞水流浩浩。

上面有尚未开花的古树,下面有令人伤心的春草。

我向秦地之人打听眼前这条歧路,据说这就是当年王粲南奔的古道。

古道连绵奔向西京,皇宫前夕阳西下浮云生。

今晚正是使人断肠的时候,《骊驹》之歌勾起无穷忧愁我实在不忍再听。

【注释】

①灞陵:西汉文帝陵墓所在地,在长安南郊。

②灞水:亦作霸水,发源于陕西蓝田县东,流经今西安市,,再北流入渭水。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因长安遭乱,南奔至荆州。他的《七哀诗》写他南奔时的情景,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之句。

④西京:即长安。紫阙:皇宫前的阙门。浮云:除表现目前景色外,兼喻朝中奸佞小人。李白《古风》三十七中也有“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之句,与此同义。

⑤骊歌:《逸诗》中有《骊驹》篇,系客人离去时所唱之歌。“骊歌”指此。

这首送别诗约作于天宝三载(公元744)李白在长安时。从长安向东南走三十里,即是汉文帝的陵墓——灞陵,灞陵之下便是奔腾不息的灞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送别的场所。因此,题名《灞陵行送别》,自然比一般的送别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开篇二句点明送别地点,借浩浩奔流的灞水烘托惜别之情,既与诗题相关合,又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下来两句转写“灞陵亭”周围的景色。“古树”与“春草”对举,前者已历尽沧桑,后者方嫩芽初吐;历尽沧桑者枯而无花,令人感到荒凉;嫩芽初吐者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诗句,从而加倍地感伤。可以说,这里从上到下,从古老之树到初生之草,到处布满了令人“伤心”的气息。如果说,这两句主要是就空间范畴而言的话,那么,下面两句便将视线转向了悠远的时间范畴。从“问路歧”,自然引出“王粲南登之古道”。想当年,建安诗人王粲为避战乱,曾沿这条道路南行,写下了“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有名诗句,四百多年以后,李白送友又走上了这条古老的道路,面对将要远行的友人,面对如此景色、如此气氛,他怎能不回望长安而生出无限悲凉之感呢?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由怀古自然过渡到伤今,从景色来看,诗人将唐室宫阙设置在落日浮云的背景中,使之带上了某种象征色彩,令人隐约感受到包围着“紫阙”的幽暗、荒凉气氛,联想到唐王朝日暮黄昏的衰颓趋势;从所用词语来看,浮云在古诗中常用以比喻奸佞蔽主,这里无疑包含这层意思,但表现得隐微含蓄,令人读来,如雾中看花,但又真切可感。“正当今夕断肠处”,一个“断肠”,将上文所写统统包举在一起,深刻地展现了诗人极度痛苦的心境;可是偏在这肝肠痛断的当口,那催人上路、音调哀切的“骊歌”又回荡在空中,这怎能不使诗人愁上加愁呢?一个“不忍听”,将诗人内心的悲凉、伤感和愁闷推向顶端,虽仅短短三字,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始于送别,终于送别,其间围绕灞陵,通过写景、怀古、伤今等多方面的展开,将诗情步步推向高潮,大大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量。全诗气势浑灏流转,格调苍凉激楚,境界高远阔大,内容丰富深厚,读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