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

《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这个是非常适合咱们文史类节目,搞不好各种考试会考到,今天咱们就来安利一下!

第一个词,“新冠”的“冠”

“新冠”几乎每天都在各类媒体中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àn。

“冠”是个多音字:读guān,名词,现代指的就是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而在古代,冠,不光是帽子用来保暖的概念,还被当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首服,是汉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男子成年的标志。也就是说冠,对男子,非常重要!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

加冠之礼

古代男子满20岁时要行冠礼,是由父亲在宗庙中主持的,就是德高望重的长辈为晚辈加冠,加是戴上的意思!古代中原人蓄长发,要将头发绾起来,而冠就是用来绾发的。先将头发在头顶盘成髻,用一块黑帛包住,然后将一个竹子做的冠圈套在髻上,再用一根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而冠圈两旁有两根丝带垂下来,可以在颌下打结,从而将冠固定于头顶。垂下来的两根丝带叫“缨”!给晚辈戴好冠后,来宾再为男子取“字”。加冠取字后便标志着男子已经成年,可以娶妻生子进入社会了。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2)

冠状病毒

而“新冠”的“冠”(guàn),不是一声,因为这种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外膜上有形似中王冠上的棒状突起而得名。 王冠直译就是王的帽子!而四声,读guàn,动词,指戴帽子,等于加冠(guān)这一些列动作!

第二大差错,“戴口罩”常常被误为“带口罩”

“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关宣传中常被误为“带口罩”。“戴”,爱戴的戴,把东西加在 头、脸、颈、胸、臂、手等处:而“带”,带着的“带”;指随身携带、拿着某物品。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3)

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很明显,“带口罩”只是随身携带、拿着口罩的意思,而不是佩戴在口鼻阻止病毒入侵呼吸系统。两者的意思截然不同。

第三大差错,“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

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共渡难关”成为一个高频词,其中的“渡”常误为“度”。“度”与“渡”均可指跨过、越过、经过,但又有一些大家都得知晓的区别!像是欢度春节、虚度光阴是没有三点水的“度”,主要和时间有关,而渡,主要是由这一岸到那一岸,“横渡”、“远渡重洋” 、“渡过难关”!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4)

楚汉相争

但要说明的是,有个成语唤作“暗度陈仓”,西楚霸王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强大后,瞅准时机欲挥师东进,陈仓是出关中必经之地,雍王章邯重兵把守,又崇山峻岭阻隔,于是乎刘邦便利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策,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以迷惑麻痹陈仓的守将章邯,因为工程浩大,几年也休不成。大名将章邯万没想到,刘邦大部队竟然是摸着人迹罕至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并顺利进入关中,项羽危矣!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5)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那问题来了,“陈仓”既和时间无关,也和水无关,为何要用“度”字呢?古代汉语中,“度”也用于空间。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及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第四大错误!“杏林”误为“杏坛”

不少诗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来称颂广大医务工作者,但“杏林”常被误为“杏坛”。

“杏林”这个词是有历史渊源的,绝对不能瞎改!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叫董奉的神医,他离开家乡,周游天下,以高超的医术济世救人,留下可很多故事!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6)

董奉塑像

曾过交州(今广西),刺史士燮中不幸毒性休克,厥亡三日,就是现代医学的假死,入土前幸亏被董奉救治,死而复生,士燮全家万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建造了一座高楼,供董奉居住。一年后,董奉谢绝士燮的盛情挽留,离开交州北上。

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看到当地人民因战争频繁,苦不堪言,便在凤凰山之南一个小山坡上住下来。还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7)

杏林春暖

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中医学界。也常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但,几千年来,从来没有用“杏坛”代替“杏林”表达医学界这样的代称!之所以用杏坛嘛,很可能当时作者是把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的这个地标性建筑杏坛跟“杏林”搞混了南辕北辙,万万不该的!

第五大错误!“宵禁”误为“霄禁”

国外尤其是美国乱得很,这词经常被使用也经常被用错!第一个“宵”为夜宵的宵!第二个为云霄的“霄”!其实区别很简单,“宵”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间活动的意思。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8)

唐代街市

“宵禁”令古已有之,要是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话,就该知道唐朝宵禁制度是最严格的!很多人都想梦回大唐,那,晚上太阳落山后就只能乖乖上床睡觉!因为大唐是根本不可能有不夜城的。根据《唐律》记载:“五更三筹……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搥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搥,坊门皆闭,禁人行。”白话文就是五更三时的鼓声响起之后,人们就可以自由出入,傍晚鼓声响起,就应该关城门,然后继续敲六百下鼓之后,坊门就要关上,宵禁正式开始,夜间层层设卡,禁绝行人。

坊门就是城市内会划分成多个生活区域,每一个区域一个坊,算是生活小区吧,各小区和小区间,晚上要封锁进出的门。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谁也不能随便外出走动!那个时候没有我们现在发达的路灯照明系统!大晚上黑灯瞎火的,外敌夜袭或者盗贼肆虐,其实宵禁主要是防这两样!你像更夫晚间定时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也有提醒大家注意小偷窃贼的意味!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9)

长安城前世今生

这项制度非常严苛吗,一旦违反,被巡逻的发现,轻则像唐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一次扬州城喝高了,忘记了宵禁,醉醺醺的朝家赶!半道上撞到巡逻的衙役,对方二话不说冲上去按着温庭筠,管你谁谁谁!一顿狠揍,温庭筠的牙齿直接被打断了好几颗,“丐钱扬子院,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这件事也被他如实记录了下来!其实他应该庆幸,如果在京城碰到巡逻的金吾卫,直接金瓜锤,脑瓜子直接稀碎明兜丢了!掉几颗牙还算便宜的!而从云霄到夜宵,肯定是眼力见不好所致!

第六大错误!“挤兑”“兑换”的“兑”误为“挤对”“对付”

在新冠疫情威胁下,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几近崩溃边缘,不少媒体称“医疗资源出现“挤对”。其中的“挤对”应为“挤兑”。“挤对”是逼迫、难为的意思。如:“你别老挤对他啊!”、“他老爱挤对别人”

北京话里常说“挤对”和“挤兑”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兑”即兑换,“挤兑”是指存款人争着到银行提取现款的现象,引申为大家都一股脑去占用重要的医疗资源等等!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0)

医疗资源互联

如果用“挤对”,对付的“对”,医疗资源出现被逼迫,被危难而严重不足,是词不达意的!

再者说,“挤兑”和“挤对”是两个词义读音也有区别,“兑”读去声,“对”读轻声。

第七大错位,“副作用”误为“负作用”,负数的“负”

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负作用”,负数的“负”,这里的“负作用”应为“副作用”一幅、两幅的“副”。

这个好区分,所谓“副作用”是跟“主作用”相对应的,是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而服用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就是主作用,比如某要治疗、咳嗽、打喷嚏,这是主作用!而说明文字还提醒,服用该药物可能会导致头晕,耳鸣等症状,这就是“副作用”!而且这个“副作用”可用于各种事物,比较常见的是用于药品。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1)

有些药物副作用会损伤肝脏

而负数的这个“负作用”,恐怕是生造的没几年的网络词!一直铺天盖地常说正能量,于是乎想当然的以为“负能量”就是不好的,那药物的副作用越是不好的,肯定是负数的负!其实药物中不好的作用专业点叫“毒副作用”,是包含在副作用里的,副作用不一定都是毒副作用!可见,负数的负作用是理所当然了!

错误八: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如,截至2020年年底,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000万,病亡人数超过35万,均居世界之最。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称:美国疫情防控形势,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叹为观止”用对了吗?先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历史由来!

春秋时期,被中原人认为南蛮的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鲁国,鲁国请季札欣赏周朝的音乐。乐师首先演奏《召南》,然后演奏《小雅》、《大雅》,最后演奏《鲁颂》、《商颂》。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2)

吴国公子季札

季札对每种乐曲和舞蹈,都有十分精到的评论。当演奏到虞舜的音乐和舞曲时,季札知道是最后一个节目了,便大声称赞:“这个乐曲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音乐和舞蹈就到这里为止吧。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和舞蹈,我也不敢再有所奢求了。”鲁国人没想到季札不仅能一一说出乐舞的名称,而且还能预先猜到节目表演的数量,对他的音乐造诣都十分佩服。这就是叹为观止的由来,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个褒义词。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3)

泰山景色

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泰山之巅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形容疫情失控,感染死亡这么多人,无比揪心的情境下用叹为观止,明显是用反了!

第九大错误 “科创板”的“板”误为“科创版”,出版的“版”

有新闻:2020年11月,蚂蚁集团发布暂缓上市公告,其中将“主板”“科创板”都是木板的板错成了“主版”、“科创版”版面的“版”。

木字旁的“板”指的就是板块,引申指具有共同特点或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主板”、“科创板”,都是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指其实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图形的底子,“版块”仅用于报刊、节目中。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4)

科创板

那有人问,你看雕版印刷术,国人的骄傲,就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5)

雕版印刷

为何不用木板的“板”而是版面的“版”?一个,这里的版是通假字,通木板的板,约定俗成!二来,跟出版印刷有关系!

第十大错误:“螺蛳粉”误为“螺丝粉”

2020年,广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蛳粉走红。不少商家在宣传时错把“螺蛳粉”写作“螺丝粉”。如果是当地人就更不应该!

“螺蛳”就是一种类似蜗牛的动物,类似于牛肉、羊肉是一种很有营养的食材!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时间较短!但4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者在柳州的昂地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堆积物。证明,距今约2万年前,古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了!关于螺蛳粉的起源众说纷纭,已经无法考证,但螺蛳粉确实好吃吗,这是一点问题没有!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6)

螺蛳粉

但是呢,我也看到,很多吃过螺蛳粉的朋友质疑,螺蛳粉里为什么一颗螺蛳也没有? 肉呢?其实螺蛳粉的肉,都已经做成汤了!螺汤由螺肉、猪骨、药材、天然香料等民间秘方熬制而成,熬过汤后的螺肉都浓缩了,不会被丢弃,因为精华都浓缩入汤里了!

语文差错出炉(十大语文差错已公布)(17)

螺蛳

所以,“螺丝”被写成“螺丝”,要不就是“shi” 、“si”不分,不是打印店老板搞错了,就是把它当成了金属制的“螺钉”,敢问螺钉是我们人类牙口能咬的动吗? 肠胃能消化得

了吗 ?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