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离家出走会怎样(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

家长潘潘:我家孩子读初中,前几天下暴雨时离家出走,我们做家长的非常担心孩子的不安全因素、不确定因素。请问针对青春期孩子的这种行为,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您好,您提供的信息实在有限,我只能从过往经验“东拉西扯”泛泛而谈。就行为的结果来说,“离家出走”是极端表现。如果横向分析,其原因有四:

孩子离家出走会怎样(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1)

 一是自身因素 早年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出走时少顾及父母感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始的关系是亲子关系。依恋是亲子关系中的核心基础,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心理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几乎孩子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至此。安全型依恋,始于能给予温暖、滋养、支持的父母。不安全型依恋可分几种不同情况,比如当父母非连续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可能发展出焦虑型依恋;当父母大多数情况下不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产生回避型依恋;当父母一会儿宠溺孩子上天,一会儿严苛孩子入地,孩子可能产生恐惧型依恋。

  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孩子离家出走前可能出现各种征兆。孩子一般在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交往形成“多人团伙”,到青春期“择良而栖”只求“铁哥们、好姐们”,会选择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的朋友。毫无疑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小偷闯江湖、跟着辍学者不读书”的事时有发生。

  当然,青少年也有可能一时爆发情绪冲动,临时起意即出走。青春期少年认知事物单一、狭窄、执拗,情绪变化大,时而激情飞扬,敢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时而消极低沉,似等世界末日一般。当心中的痛苦一旦突破临界点,产生愤怒的力量,愤而出走。

孩子离家出走会怎样(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2)

  二是家长因素

  过于批评,有违初心。学习成绩、生活习惯是家长批评孩子的重灾区,当初孩子哇哇落地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身心健康、开心乐观、自食其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的期待层层加码,使孩子的自尊体系严重受挫:“无论我怎样做,我总是不对的,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甚至,有些孩子因成绩没达到家长预期,家长就让孩子“滚”。

  无暇沟通,疏于监管。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不少家长为生活打拼,有的两地分居,有的成了“工作奴”,与孩子缺少沟通或达不到有效沟通,导致对孩子的思想波动不能及时引导。夫妻情感不和,缺乏家庭温暖。这极大降低了孩子对家的归属感、自我责任感,或让孩子本能“趋利避害”寻求解脱。

孩子离家出走会怎样(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3)

  三是学校因素

  由于升学压力与考核机制,部分学校比较厚待分数高的学生,容易忽视分数低的学生,间接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厌校。

  四是社会因素

  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多、信息量大、良莠不分,各种社会现象千奇百态,而青春期孩子有时识别不清,易被误导,而不知不觉“跟着感觉走”。

  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呢?

  1.平时家长用足够的爱、耐心,舒缓孩子的“过度警觉”。所谓“过度警觉”,是指一个人对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或预感)的风险极度敏感,包括担心被遗弃、被忽视等,从而在风险出现之前防守或逃避。

  2.平时家长多培养孩子的“自我同情”。什么是“自我同情”?就是无论自己遭遇什么,你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能够友善接纳和充满爱地对待自己,能自我友善而非自我批判,能觉察自己并非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幸的人。

  3.平时家长少给孩子灌输“羞耻感”。“羞耻感”是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是不健康的,会认为“我是个错误”,不是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否定自己本身。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绝大多数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适都和羞耻感有关。

  4.找到孩子后,不要马上责骂,否则容易激化矛盾,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可能受到的伤害。过了两三天,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与他(她)细细谈心。而且最早与其谈心的人不一定是家长,可以是孩子信任的、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同学、兄姐或长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