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诸字义项详解)

124.诸

(1)众,各

【成语】

诸子百家

诸色人等

诸若此类

诸如此例

诸亲好友

诸恶莫作

衮衮诸公

【例句】

①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③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④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⑤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

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赤壁之战》)

⑦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相当于“之于”

【成语】

置诸高阁

形诸笔墨

问诸水滨

托诸空言

投诸四裔

如运诸掌

铭诸肺腑

公诸同好

付诸一笑

付诸一炬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反求诸己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失诸交臂

【例句】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④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黄生借书说》)

⑤穆公访诸塞叔。(《崤之战》)

⑥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3)相当于“之乎”

【例句】

①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③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4)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

【成语】

①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②潘崇曰:“能事诸乎?”(《左传·文公元年》)

(5)语助,无实在意义

【成语】

日居月诸

【例句】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语义提示】

诸,《说文解字》:辩也。按段玉裁的说法就是:辨别。辨别审明,往往是一个一个的查清,所以有“各个”义,有“各个”构成“众多”复杂情况,故有“众多”义。不管是“各个”,还是“众多”,都是对象,又引申为代词“之”,相当于“他她它(们)”。审辨事物会有感叹,故引申为感叹词“啊”。又假借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思维导图】

孙权劝学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诸字义项详解)(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