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1)

▲第一作者:Guangbao Yao

通讯作者:Chunhai Fan, Hao Yan

DOI: 10.1038/s41557-020-0539-8

背景介绍

DNA折纸已经成为一种高度可编程的方法,可以在10-100nm尺度上构建定制的对象和功能器件。扩大DNA折纸的尺寸将使许多潜在的应用成为可能,其中包括超材料构建和基于表面的生物物理分析。

本文亮点

本文作者证明了亚微米尺度的六螺旋束DNA折纸纳米结构(meta-DNA)可以用作单链DNA的放大模拟物,并且两个包含互补的元碱基对的meta-DNA可以形成具有程序化利手和螺旋螺距的双螺旋。

通过模拟DNA链的分子行为和它们的组装策略,作者使用meta-DNA构建块在微米尺度上形成多样化和复杂的结构。利用meta-DNA构建块,构建了一系列亚微米到微米尺度的DNA结构,包括元多臂连接、三维多面体和各种2D/3D晶格。

作者还展示了在meta-DNA上的一个层级链置换反应,将DNA的动态特征转移到meta-DNA中。这种元DNA自组装概念可能改变结构DNA的微观世界纳米技术。

图文解析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2)

▲图1 dsM-DNA的设计与表征

a、一个包含三股DNA短链的DNA结构(包括一个长链的DNA结构和一个短链的DNA结构)。

b、dsM DNA的模型,可以创建为右手或左手结构。左图:一个六螺旋束DNA折纸(蓝色)模仿M-DNA的主干。右图:基于M-DNA的亚微米级结构示例,包括自折叠、自连接和自组装的2D和3D结构。

c、平行(0圈)dsM DNA(左)和1.5圈dsM DNA的示意图和典型AFM图像。

d、柱状图显示了每个设计的左手(d)和右手(e)dsM DNA的圈数分布。

f、在粗粒度模拟中单个M-DNA典型构型的快照,具有固有的右手扭转。A和B在起始和结束位置显示放大的ssM DNA。在模型中,红链清晰地显示出从开始到结束的63.75°扭曲。

g、在粗粒度模拟中左手和右手dsM DNA的典型配置的快照。模型中的角度模拟了dsM-DNA的螺旋扭曲角。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3)

▲图2 M型接头和M-DX结构

a-d、模型、AFM图像和Y形交界(a)、T形交界(b)、X形交界(c)和K形交界(d)的角度直方图。柔性区位于所选M-DNA的中间,在图中显示为红色弧。

e、两个刚性M-dna和三个柔性M-dna形成一个亚微米结构,模仿双交叉结构。

f、在距离M-DNA末端三分之一位置处的主链被移除,导致形成一个带有粘性末端的Y形M形连接。

g、粘端杂交后得到树枝状大分子结构。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4)

▲图3 自折叠,自连接M-DNA结构和自组装三维多面体

a、用不同的层叠设计制作了具有2、3、4和6个刚性片段的M-DNA自折叠模型和AFM图像。

b、用于创建各种多边形的端到端自连接M-DNA的模型和AFM图像。从左到右,不同形状的M-DNA被用来创建圆形、不同角度的三角形、矩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c、琼脂糖凝胶图像显示,M-DNA四面体的产量很高。四个三角形M-DNA可以在它们的边缘相互杂交形成四面体。从左到右:M13DNA,一个三角形的M-DNA,两个三角形的六个组合,三个三角形的四个组合,最后得到的产物,一个四面体。

d、由自连接三角形M-DNA和矩形M-DNA构建的各种三维多面体的模型和TEM图像。从左至右:四面体(四个三角形)、三角双锥(六个三角形)、八面体(八个三角形)、五角双锥(十个三角形)、三棱柱(三个正方形)、矩形棱柱(四个正方形)、五角棱柱(五个正方形)和六角棱柱(六个正方形)。底部的面板显示了他们的相应结构,涂有二氧化硅,以加强和保存三维结构。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5)

▲图4 基于M-SST组装策略的一维、二维和三维M-DNA微米级结构的自组装

a、一维Y半线性结构的示意图和AFM图像,M基仅位于螺旋1上。左下面板是放大的视图,右侧面板是放大的AFM图像。

b-d、基于位于每个M-DNA螺旋1和螺旋4上的M-碱基杂交的一维XY半(b)、1D XY四分之一(c)和2D-XY(d)结构的示意图(左)和AFM图像(右)。

e-f、2D-X和3D-XZ结构的示意图(顶部)和AFM图像(底部)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6)

▲图5 基于M-DNA的链置换

a、M-SDR不同阶段M-DNA形态的示意图(右)和AFM图像(左)。在初始状态下,dsM-DNA的试剂由一个长(T2,蓝色)M-DNA和一个短(T1,绿色)M-DNA组成。在加入M-DNA(T1-R,红色)后, M-DNA附着在dsM-DNA的趾头区域,并沿着dsM-DNA向指定方向迁移(红色箭头)。最后,M-DNA(T1-R)取代短M-DNA链(T1)与T2结合,T1从dsM DNA中释放出来。I是反应的初始阶段,II IV是中间阶段,V是反应的最后阶段。(1)-(4)是不同M-DNA或dsM DNA中M-base或M-base对的设计细节。每个M碱基上的反应是一个完整的DNA链置换。

b、 归一化荧光曲线和拟合曲线,这些曲线代表了M-SDR在不同浓度的入侵者M-DNA链上的动力学。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539-8

作者简介

生物学测序图谱分析(樊春海院士团队Nat.Chem.)(7)

樊春海,男,1974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2001-2003年在圣芭芭拉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纳米973首席科学家。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自2014年起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部分成果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和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539-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