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文化特征(文化山西走西口)

走西口文化特征(文化山西走西口)(1)

走西口文化特征(文化山西走西口)(2)

杀虎口

“走西口”,始于明朝中期的“隆庆和议”至民国初年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很少人知道山西人“走西口”,竟始于一场不伦恋。

走西口文化特征(文化山西走西口)(3)

俺答汗

不伦恋男主——俺答汗

俺答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土默特部崛起于明朝嘉靖年间,后逐渐强盛,控制范围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

由于明蒙之间长期对立,积怨甚深,明朝对蒙古实行经济封锁,拒绝与蒙古互市,蒙古牧民得不到汉地的农产品。在整个嘉靖一朝,俺答汗多次遣使要求开放朝贡贸易都被严词拒绝,就连派去和明朝进行谈判的使者都被杀了。于是俺答多次兵临北京,想要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

走西口文化特征(文化山西走西口)(4)

王崇古(1515年-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隆庆议和”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一场不伦恋促成了“隆庆议和”

在明蒙对立,彼此攻伐的大背景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把汉那吉降明。原来,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儿,成年后娶了他姑母的女儿三娘子,也就是俺答的外孙女。狗血的剧情出现了,俺答竟然也看上了他的外孙女三娘子,于是把汉那吉的妻子便给转到外祖的怀抱。年轻人哪能受得了这种窝囊气,一气之下便跑到了大同,归降了大明。

俺答知道此事后,立马陈兵大同城下,索要自己的孙儿把汉那吉。在此关键时刻,负责镇守边关的山西籍官员——王崇古高瞻远瞩,考虑趁此制服俺答,于是上书朝廷,建议“封俺答、定朝贡、通互市”。奏章呈上后,朝廷议论纷纷。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主和派的支持下,明朝政府采纳了王崇古的建议。后与俺答谈判,达成了封贡及互市,史称“隆庆议和”。王崇古是此次议和的主要推动者,连《明史》都承认:“贡币之议崇古独成之”。

走西口文化特征(文化山西走西口)(5)

走西口

隆庆和议揭开了“走西口”的序幕

一直以来,明朝与蒙古都有贸易的内在需求。蒙古人经济落后,需要粮食、棉布、丝绸、茶、盐、木材、烟草、铜、铁、颜料等各种生活用品。明朝也需要蒙古人的马、牛、羊、皮货等。双方商机巨大。

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边宣府、大同、山西(偏关)三镇开设互市,大同右卫(山西朔州右玉县北部)即于此时设马市于杀胡口关城下,使之成为边贸往来的孔道与平台。随着明朝与蒙古正常贸易序幕的拉开,许多穷苦边民纷纷越过长城,到“口外”谋生存,由此揭开了“走西口”的序幕。

如此,一场由不伦恋引起的“外交事件”不仅促成了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还让山西人通过“走西口”,找到了摆脱贫困的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