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

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1)

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2)

尼泊尔篇

趁着去印度的机会,终于去了一山之隔的尼泊尔。和矛盾重重的印度相比,尼泊尔要简单得多。虽然有反政府武装,虽然人们的生活也不富裕,虽然也有现代和古老的交锋,但是总体而言,民众的生活和心态要平和得多。而且,加德满都的美丽是未曾身临其境的人怎么想也想不出的。

婆罗门导游

我们的地接导游沙米勒40岁,皮肤黑黑的,身体瘦瘦的,戴着顶皱皱的红帽子,脚穿跑鞋,背着个极大的皮包,极土。沙米勒原来是个英文导游,两年前学了中文,他的中文发音有个致命的缺陷,没有四声之分,这样你都没法猜测他说的是什么话。像“沙米勒”,我们都听成了“小米勒”,最后临别前从他的名片上看到了正确的文字。

可就是这个土里土气的沙米勒,介绍自己是“婆罗门”,并迅速把我们带入尼泊尔的历史与现实中去。

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3)

尼泊尔瓦扬布纳特大佛塔

早在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就有婆罗门是印度教最高种姓的常识。印度教是个非常古老的宗教,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教,500年后,吠陀教开始演变成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乔达摩·悉达多由此衍生创立了佛教。而婆罗门教到了公元4世纪再度复兴,8世纪又反过来吸收佛教教义最终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过渡。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世界宗教分别信仰上帝、释迦牟尼和真主,都是一神教。而印度教是多神教或泛神论,他们认为神明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无影无踪,称之为“梵的超神;第二个是“梵”显现的具体形态,即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他们是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第三层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物,如太阳神、月神和母牛神等等,数目之多无法计数,有人说是4亿个,也有人说是3亿零3千个。

印度教信徒似乎觉得这还不够复杂,他们的神就像古希腊世界的诸神,还可以变身,如保护神毗湿奴至少有鱼、龟、野猪、侏儒等10种化身,其中的一种化身竟是佛陀释迦牟尼(印度教对佛教的态度很独特,它把释迦牟尼也列为自己的一个神,让佛教徒很容易转变成印度教徒)。

印度教三大神中,湿婆最为特别,人们给这个司职破坏的大神赋予了太多的含义,这可能与南亚次大陆潮湿炎热、容易腐败的气候有关。湿婆最著名的变身是舞王和林加(男性生殖器)。经典的形象是湿婆在象征宇宙运动的青铜雕塑上的火圈中跳舞,他的右脚把无知的侏儒踩在脚下。

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4)

象首神誐尼沙

可是,我这次尼泊尔之行,发现了一个更为吸引人的形象——象首神誐尼沙。当然,所谓“发现”,无非说明我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因为它是大名鼎鼎的湿婆的儿子。传说湿婆外出,他妻子帕芙提从自己的汗液中生出了儿子誐尼沙,让他守门。湿婆回来的那天,帕芙提正在里面洗澡,誐尼沙怎么也不让陌生的湿婆进去。湿婆是出了名的急性子 便把他儿子的头给砍下来了。帕芙提洗浴完毕,要丈夫赔她的儿子,湿婆赶紧奔出去找替代品,一见前面有只小象,便把它的头颅安在了儿子身上。

这个有些恐怖的传说流传至今,却让人忍俊不禁。大腹便便、人身象首的该尼沙站在荷花底座上,他的坐骑小老鼠在脚边玩耍,而他自己手中捧着一碗糖果,一派天真的模样。

誐尼沙是“扫除障碍神“,在印度教仪式中,一如当今贵宾视察,誐尼沙就是警车先行——总是第一个被召唤的神灵。但在今天的世俗生活中誐尼沙又是财神爷,被商界以及一切想发财的人膜拜。所以,现今在尼泊尔等地售卖最多的神像竟然是誐尼沙。

不过,誐尼沙还有不俗的地方,他被视为智慧超群且很有成就的作家,因此誐尼沙也是印度和尼泊尔书籍扉页以及图书馆的入口处的常客。我一路走来,到处看到誐尼沙的形象,心想若把它引入中国,一定是个很惹人爱的卡通形象。其实,也就在500多年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把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化为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土大行其道。

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5)

印度教中的一些习俗,在现代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如童婚和“沙帝”制(寡妇自焚殉夫,可获得升天的机会)。但让人最不可接受的是”种姓制”,该制度早在吠陀教中就被规定,将信徒分为多个等级——最高等级婆罗门,执掌神权的祭祀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主管军事和行政大权的军事贵族;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普通村社社员;第四等级首陀罗,被雅利安人征服并沦为奴隶的土著部落。还有一个等外种姓,即“贱民”或“不可接触者”。

在古代社会,不平等制度是司空见惯的,如过去的欧洲皇室和贵族仅内部通婚,把自家人视作像波斯猫般纯种来繁衍。可哪个社会都没像印度教那般把社会如此细分隔绝,并彻底歧视。

唯其如此,当导游沙米勒声称自己是婆罗门时,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在印度等地号称种姓制度早已废除的时代,尼泊尔人还信这一套?

为了证实自己是婆罗门,沙米勒走了过来,让我们细瞧脖子上挂的6根白线,“这是婆罗门的标志,刹帝利只有3根"。面对这么个贵族,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蛮有趣的,一些人还赶紧与沙米勒合影。

尼泊尔旅行有导游说中文吗(尼泊尔导游脖子上挂六根线)(6)

我曾问过沙米勒,“在2300万尼泊尔人中,有多少属于婆罗门?”沙米勒的回答是30万人。我当时以呈金字塔式结构的印度种姓来匡算,颇觉得合理。不过,我回到中国查找资料才知道,尼泊尔与印度种姓结构恰恰相反,是高级种姓尤其是刹帝利的人数较多,而属于吠舍、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的人数较少。如根据尼泊尔1991年的人口统计,北部婆罗门有2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2.9%,南部婆罗门则有18.1万人。而尼泊尔刹帝利分为切特里和塔库里两类,前者289.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6%,后者29.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7%。这些高种姓加起来就有530.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0.5%。

尼泊尔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高级种姓是因为12世纪左右,穆斯林势力进入印度,大批印度王室和上层贵族迁移至尼泊尔。按尼泊尔官方统计,信仰印度教的人口占86.51%,若减去以上两个种姓的比例数字,其他种姓还是比较多的。关键是尼泊尔有占全国人口43%的非印度教社会的61个民(部)族,他们的信仰确实受到印度教的影响,但并没有种姓地位。

尽管如此,尼泊尔还是唯一一个以印度教立国的国家。当今印度的印度教徒占人口比例是82%,超过8亿人,却属于世俗化的国家,并没有立印度教为国教。

我不清楚沙米勒知道不知道尼泊尔“贵族”众多这件事,但由于他在其它方面的认真与诚实,让我觉得这并不重要。

沙米勒是我难得一见的好导游,客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他都有求必应,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每个旅游团里总有一些挑剔的人,但他们最终都没非议过沙米勒。

临别的时候,我对憨憨的沙米勒说:“你是个好导游,好人啊!”他很高兴地反问:“是吗?”接着他又不忘说一句:“我是个贵族。”

本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Nepa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