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

文字是写给读者的,更是写给自己的;跟自己的灵魂对话,自我检省,参悟,鼓励和鞭策;文字与同频的人神交,与有缘人共鸣。 ——林林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1)

林林/文

世事之难料,生命之神奇,得与失难分伯仲,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辩证哲思,相互依存。哲人说,无论你遇见谁,遇到什么事,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绝非偶然,一定能教会你些什么。

我相信。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2)

正是因了那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深切感知到生命的脆弱无常,也是因了那一场重病,发自心底由衷地说出“感谢病魔”!于是,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不期然遇见,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里画面,如此这般渐入佳境,“妙不可言”!

假如,陶渊明先生依然执着于仕途的功名利禄,没有“归去来兮"的隐意,没有"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自省;没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参悟;没有“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觉知;没有“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安顿,就没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坚定——又何以遇见“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呢?

原来,遇见,不是有的放矢的先入为主,也不是慌不择路的莽撞误入,而是回归心之净地的泰然自若,是自在徜徉,是自我遇见。

然则如陶渊明般觉知者太寥寥,我辈大都踯躅于混沌与清明之间,竭一生之功,非造化弄人,皆难以得!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3)

觉知是唤醒,是灵之功用。

人是灵与肉的结合,肉体需要物质的满足,比如吃饭睡觉……,而灵性,则需要精神的补给,包括心灵的感知,喜悦哀伤……。一味执着于对物欲的追逐,灵魂被冷落的太久了,于是,全民阅读,特别是央视《朗读者》带来的空前热情,让我们察觉出,被落在身后的荒芜的灵魂,已经开始自我觉知追赶前行了。

应该说微博,智能手机,微信等的出现,的确让许多平时无暇阅读的人也开始了阅读。然而,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瞬息万变的节奏,又让阅读成为浏览,叠加的链接无时不在催促着人们去关注更精彩的下一个!有多少人可以不被诱惑呢?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4)

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是潜移默化地动摇着我们的观念。古人讲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说书要反复读,多次重复用心读上3“千遍”,自然融汇广通,了然于心;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说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

这里的“千遍”,“百回读”,都是指反复熟读,而“其义自见”和“子自知”,取“熟能生巧”意,自然而然地了悟,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是为了应试,为了生存,是“不得不”的被动。

自见,自知,都是自我照见。深入典籍反复阅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不由自主的沉浸,况味怡得。如今,许多读书人,依然选择阅读纸质书,因为它没有那令人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的“杂质”,因为展开书卷,弥散着的淡淡的书香,总会飘然而至,伴君“悦”入佳境,专注于文字。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5)

中华文字,深藏意趣,比如“全神贯注”,是指全部能量集中倾注,是全身心的贯通,是专注之念力激活内在的“源头活水”,是源源不断流动“清如许”的智慧之泉;比如聚精会神,亦是一场“维度之约”,时空对接,思想的神交,是穿越时空的聚首,是隔着时空的对话,是遇见——遇见心中“桃花源”,得“拈花一笑”之意韵。

陶渊明先生说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爱书喜读的唐太宗也说过“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不论是归属田园的“布衣”,还是一国之君之“朕”,沉浸读书,都“乐不思蜀”,“忘乎所以”,得妙不可言之佳境。难怪圣人要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古代由于印刷术的限制,一本好书得之不易,争相传阅,倍觉珍惜。而科技发达的今天,读书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选择,在鱼目混杂的茫茫书海里,正确选择才能真正实现“开卷有益”。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6)

《论语》中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古人之学问,不是我们当代人以为的学得某些知识,掌握某些养家糊口的技能,而是学习孝悌忠信,学习做人的学问。

哦,原来开卷有益的妙宗密藏,是注入了“人之初”的本善呀!是依靠道德学问,开发人性之善,引导,鼓励,践行,并彰显德善的力量,让我们的每一个抉择,都有明确的方向。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人格的光明之德,是人性之光的感召,是温暖的启迪。我们选择读书,要读明德修身之道,开启智慧觉醒之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书亦是一种追随,追随智者的思想,从而成为或者超越智者。

近代文人胡适也说过:读书是求智识,为做人。他所说的“智识”,也是寻求智慧之路,是为了看清这个世界,做人格健全的好人!

因此书格即人格,读怎样的书,决定一个人的品质,格局,高度和走向。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7)

常常被要求推荐好书,不由自主地力荐阅读经典。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集合了我们祖先的高度智慧,它是幸福人生快乐生活的源泉和法宝,其中蕴藏着“万能钥匙”,可以打开生活中不同的“锁”。无论谁,只要愿意真正深入经典,久而久之必渐渐怡然自得,喜乐满怀,遇见最好的自己,至少,有能力调整修正自己。

喜乐满怀,"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此句是明朝董其昌所言,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要将心中那种世俗的污浊之气排净,心内自成画中之丘壑,遇见怡然之风景。

在我心里,读万卷书跟行万里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今天,游走世界已经不是什么奢望了,然而支出同样的费用,游走的“收入”,却不尽相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而今人学习很多都是为了美化自己,为了好看,给别人看。推及旅游,有多少人的旅游不只是刻得、落得“到此一游”的标签?忙忙碌碌紧随慢赶,“反正,你去的那个地方,我也去过!”不过尔尔。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8)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需要的是专一的沉浸,合一融入,需要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整体的契合。

有一位近三十年的好友,从小在军营里长大,骨子里自由率性,只要有闲暇,她就喜欢将自己融入江山秀色之中,与自然之美相傍,共绘那一份来自山水之间灵动的美丽!令人惊叹的是,英姿豪迈的军中红颜,在与自然风光的亲密接触中,竟然常常诗意泉涌,口吐莲花,留下一串串莫可多得的隽永诗行。

那个夏荷盛开的时节,正在修复身心的我接受了她的美丽邀约,来至一处怡人的景致。风儿吹开来,丝丝沁芳,耳畔响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地。”两个女人,漫步,沉浸……

忽然她说:“林林姐,好幸福啊!这花这草这夏荷,”说到这里,她抬头仰望天空,说到:“还有蓝天,白云,热情的阳光……,此刻,一切的一切,都属于你我,多么美好而富有的你和我!”阳光下她的脸像极了开放的荷,娴静,清雅,满是纯真的喜悦!

我相信,那份由衷的喜悦,来自于身心的沉浸,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来自于天地人的合一!虽然,你我同行,在同一个天空下,呼吸一样芬香的空气,可我认定,你是来到人间的天使啊,那个瞬间,遇见,你无与伦比的美丽!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9)

读你的时候,芬芳了自己,欣喜满怀,岂不是领略了“领略”之美呢!朱光潜先生说: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

"忽如一夜春风来",悄然遇见,欣然领略,那绝美的感受亦是无与伦比!

脑际倏悠跳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瞬时领悟:“破”,即是禅悟,是洞彻,是超越;“万卷书”中的万千景致千般情趣,“润物细无声”地秒秒入怀,运化升华生命之精气神,尽享笔下神韵——“下笔如有神”,不就是超越之后的海阔天高,不就是俯瞰天下的逍遥自在吗?……

人类生命的婉转韵致,哪一“款”不是“读”出来的呢?哪一种遇见,不是灵魂香味的相互吸引?“桃花源”,岂不是心灵净土的等待?等待心之灵丰腴而圆满的遇见!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10)

谜底就在那里——陶渊明的“武陵人”,离开“桃花源”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因为,遇见,是心之所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妙法莲华”。

值此世界读书日,心内万语千言,奈何言不达意如此这般,愿君不弃,“读”入境界,遇见心中桃花源!

人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林林遇见心中的桃花源)(11)

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