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车不要房的女人嫁给你(不要房不要车的剩女更难嫁)

不要车不要房的女人嫁给你(不要房不要车的剩女更难嫁)(1)

结婚本应就是“奢侈品”

有位女网友私信我说:别说什么女人应该不要房不要车,其实那样更难嫁。

我有点懵,问:“为什么?”

印象里没了对男方物质上的要求,可选择的范围不是更大了么。

她说,“没有物质上的要求,你才会发现要下决心跟一个男人共同生活的动力,才是进入婚姻最大的门槛。”

我想了想就明白了她所说的。

因为身边和她所说的情况,还真不少。

在网络上,一涉及剩女啊女人难嫁啦的话题,就有一堆男人在下面批判什么女人太势利,没房没车不愿嫁之类的言论,搞得全中国不结婚的女人突然都是唯物质论者,剩女全是乌鸦肉想卖出天鹅价的眼高手低患者。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记得学生时代曾认识一个美国留学生,他学的是社会学,对中国男生在两性方面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印象是:他们好像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问他是什么意思?当时他中文不太好,但通过结结巴巴的中英文混杂的交流来看,有些理解了他说的意思。

中国的男性对女性的认识,永远会下意识地把“女”字放在前面,而忽略“女”字后面还跟着一个“人”字。

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我知道为什么。

不要车不要房的女人嫁给你(不要房不要车的剩女更难嫁)(2)

女人有了经济,就不知道要男人来干嘛了

因为在真正得到一个可以能交流感情的女朋友或妻子之前,他们只能通过各种媒体或书本、影视节目,或者通过身边关系近或不近的异性,来笼统化地认识女性这类生物。

但这些“认识”里,基本没有以“两性感情”为认知前提的。

当男性意识膨胀的形势下,这些媒介长期无法给他们塑造出女性作为个体的“人”的正面形象时(譬如会场上把女性身体当吸睛热点,譬如夸大宣传女性的感官特征等等),把女性作为“人”的个性特征给全面抹去时,他们是怎么也无法懂得去真正获得一个女人的感情。

在这种情况下,女人跟他们谈钱谈车谈房,或者是最容易让男性获得婚姻的办法。

因为,等价交换最省心。

你要漂亮我要钱,青春一散两不欠,你小三来我出轨,婚姻一场当交差。

这是大多数不尽如意的中国式婚姻的本质。

所以我想了想,最后只能跟这位洋小弟说,这可能是国内两性教育惹的祸。

在大多数的欧美国家,没有早恋之说。

所以有大把自由空间让男孩和女孩从小互相了解,并熟识两性间性格上的差异点,而非让他们在成年后才开始“突击学习”。

问题是成年后,囿于性格的成型,大多数的单身男女生活轨迹不同,两性之间互相深入了解的机会其实愈行愈少,根本不足以撑起感情的厚度。

记得曾在油管上看过一个小视频,一个父亲鼓励自己的才六岁的儿子去接近一个他喜欢的小女孩,然后不断地跟他交流怎么去接近的办法。

譬如“为什么不把你的巧克力糖给她呢?她或许会乐意跟你一起分享乐高玩具?”孩子回答:我试过了,她没理。老爸又出主意:“你注意过她喜欢什么东西吗?我当初追你妈的时候就送过好多鲜花,她喜欢,这个办法很不错的。”孩子歪着头:我试试吧,采咱家院子里的行不行?老爸严肃地摇手指:“不行,那是我种给你妈看的,你要鲜花去送女孩得自己想办法。”孩子沮丧的点头:好吧,这事我会努力的,或许在手工课上做一朵纸的也不错,我得问问珍妮(他的老师)怎么做出玫瑰才行。

老爸满意一笑后表示:“祝你成功,儿子。”

全程萌萌哒的互动让我笑得不行。

但你甭指望在中国家庭里会普遍看到这种互动,大多是儿子或女孩表示对一个异性感兴趣时,家长会上去一个巴掌“让你早恋”,或者“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这事长大再想也不迟。”

国产式家长或许从来没弄明白过一件事,在他们那一代“只为生存和繁衍”而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在物质条件大为丰富,人性意识越来越突出的现代,会为自己儿女的择偶带来如何恐怖的误区。

记得有个女作家批判中国家长的性教育。“他们认为人的两性感情像水笼头,可以说开就开说关就关的。”

就像很多女孩吐槽的事实一样:在前二十四年里时刻让我远离男孩,而在毕业后就希望我立即找个男生完成结婚生子,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是动物吗,只要完成交配就能获得幸福?

不要车不要房的女人嫁给你(不要房不要车的剩女更难嫁)(3)

女人再也无法只为繁衍而结婚,她们没这个动力

两性关系不是血缘关系,没有于生俱来的联结作用。它必须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花力气培养和稳固的。这样得来的婚姻才是具有婚姻的本质,才具备幸福的基础。

然而就是这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现代,在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却是变成最奢侈的念想。

在过去的熟人社会形态下,“婚姻”对男女来说就像一种计划经济下的分配物。只要身体健康,每个男女都会在家长或邻居大叔大妈,单位同事的关心下,通过各种途径找到配偶。这个配偶无需太多感情的介入,不必计较太多的物质条件,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年轻人早点完成生育职责,让他们融入社会主流生活方式。

这种形态下,个人的感受是被严重挤压的。大多数人只讲究的一个词“合适”。这个“合适”里,个性需求和三观匹配度是不需要存在的,决定因素的比例是被分配在“相貌,社会阶层,经济条件,生育能力,年龄匹配”的各项里。所以,两性教育的苍白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危害,因为人人都能“结婚”,结婚这个生活方式跟幸福需求无关,而成为融入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一种类似宗教信仰式的存在。

但时至今日,为什么不断有报告在说国内单身人群越来越庞大,在各种媒体上“剩女”被围攻,“剩男”被忽视,全民陷入“结个婚怎么这么难”的恐慌中?

其中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国内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婚姻”不再是必须,也不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计划分配”,而是一项“奢侈品”,是一种昂贵的生活方式的选择项。

这里“昂贵”不只是指物质条件,更多的是能否找到三观和精神匹配的那个人,并能与之顺利进入婚姻的“奢侈”。

就如同文头所说,当女孩表示“我不要你的车不要你的房,但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动力和你走入婚姻。”

那些叫嚣着“没房没车才结不了婚”的男人们有没有想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或许他们也觉得很难,因为从小的教育没能告诉怎么去从精神层面上获得一个异性的认同,去获得一个女性的感情,怎么让她产生对自己在感情上产生依赖。

然而,有多少心灵鸡汤的段子手告诉女性:女人应该嫁给“爱情”。

但充满科学理论的现代人都知道:爱情,是种短期体验,是脑袋为了撮成繁衍成功率的一种激素刺激。

多巴胺带给你的愉悦感,跟毒品一样短暂。

要让这种愉悦感延长不是没有办法,这个办法就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个让彼此三观相合,相处愉快的人。

这在中国,就相当难。

男女两性自小没有机会相处和了解,对于彼此的差异缺乏必要的容忍度,缺乏相处的技巧。对于彼此的心理需求无从满足,对于异性的印象一直处在极期落后的状态。

就像有些文章一直嘲笑的:很多男人想找免费保姆和繁衍性具,一个陪自己到死的“妈”。而女的想找安稳的饭票和长期提款机,一个宠自己到死的“爸”。

不要车不要房的女人嫁给你(不要房不要车的剩女更难嫁)(4)

可见在进入婚姻市场的大批国内男女,都对异性怀着极其刻板的需求和印象。

他们通常忘了把“人”当人来看待,而把社会对性别功能的老套规则强加在未来配偶的身上。

也就造成男的“不漂亮不年轻,女的就不值钱”。这种可怕的生殖及容貌至上的观点,让他们无视自身条件,一味贬低本可以与自己相配的女性,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女性唾弃,彻底沦为“蛤蟆男”(直男癌原罪)。

这样的男性还有的特征就是不懂得珍惜和深入了解女性。就算幸运地有了女朋友,也会在刻板的思维形态下,让到手的感情变成易耗品,随时被逐出婚姻。

而女的在“没房没车的男人有什么用”的观念下,一旦满足所有的经济需求,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找个男人嫁了。因为女性对性需求的不明朗化,使她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匹配。但在刻板的成长模式里,长期身为“好女孩”的她们是没有渠道去了解男人有什么可爱之处的。长大后工作一旦繁忙,也就更加缺乏耐心去挖掘一个普通男人身上可能有的优点。或者这些优点也构不成她们对一个男人足够的需要感,是否进入婚姻就变成一场左右为难的纠结(优质女为何会剩)。

这些就目前来说,都是无解的难题。

或许只能等时代的前进带来两性合作方式的改善,从而得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另外,中国旧式的婚恋观念还处在转型期。两个人的婚姻里牵涉太多本是不相干的因素,变成三个家庭甚至是整个亲友团之间的各种较量。

在种种对“单纯关系”的盘剥下,很多向往以感情为婚姻基础的人会发现,爱上一个人不容易,爱一个能有动力与之进入婚姻的人更是难上加难,不婚就成为自我保护,避免麻烦的潜意识选择。

不婚族的持续壮大,将成为社会的常见现象。

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两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期。

接受或不接受,都改变不了这种现象将成为常态。

所以,不围攻不强迫剩女向婚姻就范,不强调婚姻的必须性,把别人是否结婚当成个人隐私不予关注,把幸福作为生活方式是否可行的检验标准,才现代文明社会应该保障的。

请让老套过时的观点崩塌,让新人类生活得更自由些。

你单身或结婚,都是值得祝福的存在。

不要车不要房的女人嫁给你(不要房不要车的剩女更难嫁)(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