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你对君子之德的理解(善读论语19.2)

「子张篇第十九」2

【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守德狭隘,信道不坚,(则于进德行道)焉能有(益)?焉能无(损)?”

【注释】

“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七岁。为人勇武,善交友,重德行修养。

“执”,守也,持也。

“不弘”,即狭隘。“弘”,大也。

“笃”,固也。笃实、坚定。

“亡”,音义皆同“无”。

【评析】

樊迟曾向孔子问仁,孔子答曰:“爱人”(12.22)。“爱人”有不同的层次。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始之于“亲亲”,扩之于“仁民”,终之于“爱物”。所以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属于“大道之行也”,而“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属于“大道即隐”。可见“德”有广狭,“义”有大小。

“执德”,此所以进德;“信道”,此所以行道。但若所“执”之“德”过于狭隘,则未免有失“德”的真义,也就不能算是真有“执德”。比如,为洁身自好而不顾匡救天下之义,隐而不仕,就是“不仕无义”,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8.7),就是“执德不弘”。孟子曾与齐国著名辩士淳于髡(音“昆”)有一场关于“嫂溺”应否“援之以手”的辩论(15.18)。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但若“嫂溺不援”,则“是豺狼也”。嫂溺不援”,也是“执德不弘”。“执德不弘”,则无以“明明德”而进德,也就不能“止于至善”。

同样,若“信道不笃”,则不能竭诚行道,其终必至于不能行道,因此也就不能算是真有“信道”。孔子一生所遇诸侯,便尽属此等叶公好龙之类。

故“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虽亦有“执”有“信”,却于进德行道无益有损,故曰:“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12章你对君子之德的理解(善读论语19.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