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聚焦质量东莞)

质量强,则百业坚强。象牙塔里的高等学府同样如此。

在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凭借高质量发展,成功斩获第七届市政府质量奖,成为该年度为数不多的一家非企业类获奖单位。

一所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表现?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介绍,如今,东莞理工学院不仅已成为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也已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东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聚焦质量东莞)(1)

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连续4年蝉联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

手捧“市政府质量奖”奖牌,东莞理工学院底气十足。马宏伟直言,东莞理工学院将再接再厉,继续申报“广东省政府质量奖”。

在东莞理工学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之路上,早已明确了这样一个目标——办一所扎根东莞且扎得深、立得稳、靠得住的理工大学,深深扎根东莞并推动东莞产学研高质量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聚焦质量东莞)(2)

关键词:扎得深

与东莞产业经济深入合作

何谓“扎得深”?

在马宏伟看来,东莞理工学院要与东莞产业经济深入合作。他介绍,东莞理工学院瞄准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把握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态势,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需求,主动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滨海湾新区等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创新与专业跨界融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了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东莞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特色。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化人才培育新载体、新型工程教育新平台、科教深度融合新引擎、人才保障服务新亮点。

产学研合作领域,该校坚持扎根地方、贴近产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东莞2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2018年以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年度评选中先后获得13项重要奖励。

2016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已累计派出95支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及专员,深入对接服务20个专业镇,成果丰硕。其中,申请与授权国内专利共计431项,服务企业1860次。积极配合省科技厅推进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2020年获立项团队位列全省高校第一。完成财政资助金额10.6亿元、共2177家企业的机器换人核查工作,面向628家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培训3368人。承担智能制造领域为主的企业委托技术开发等各类横向项目485项,合同金额1.93亿元。

东莞理工学院还与广东医科大学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与东莞市医疗保障局、东莞市高济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东莞智能医疗与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组建“医学影像云”等核心技术创新团队和产业化技术试验平台,打造技术服务与检测中心,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合作成果“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该校大学科技园现有在园高新技术领域企业30余家,合作共建4个分园,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

不仅如此,该校在全省首家发起了高校与政府母基金共同参与、资金规模2亿元的东莞东理大米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

该校还联合政企共建东莞市松山湖新一代通信产业研究院、东莞市新型城镇融合发展研究院等科研示范平台,加快建设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智库。

东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聚焦质量东莞)(3)

关键词:立得稳

近八成毕业生留莞就业创业

何谓“立得稳”?

马宏伟认为,学校需不断提高学院人才水平,方能在莞邑大地上立得稳。

马宏伟欣慰地说,迄今东莞理工学院已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11万多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97%留省内工作,近八成留东莞就业创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及金融行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

早在2018年5月,该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学术型)和资源与环境、机械、土木水利、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国际商务、社会工作(专业型)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05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累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373名,并组建了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世界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而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9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该校14个学科进入中国校友会网全国学科排名前50%。2020年、2021年工程科学和材料学科更成功晋级ESI全球前1%。

在东莞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正加速集聚。该校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迫切需求,积极引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分层分类实施人才引育计划,通过精准引才、组团引才、联手引才等方式抢抓先机,掌握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权,短期内快速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团队)。

该校高端人才指标增量持续位于全省前列,也能看出一二。马宏伟介绍,2015年9月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已成功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700多人,组建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师资队伍规模、素质、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才64人,学科领军10人,学科方向领军46人、学科骨干47人,优秀青年博士500多人。

短短数年间,东莞理工学院已实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珠江人才计划”“珠江学者”领军人才等领域零的突破。

东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聚焦质量东莞)(4)

关键词:靠得住

为东莞战略发展提供强劲支持

何谓“靠得住”?

马宏伟介绍,就是东莞战略发展需要什么?东莞理工学院都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用高水平科研力量服务东莞高水平发展。

该校深入学习领会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部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等区域布局,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同时集中力量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区域产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已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累计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8个,市级科研平台34个,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2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等8个,孵化高新企业41家。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等14个平台被纳入《广东省关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施方案》,同时被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列为松山湖科学城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275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27项,科研总经费27亿多元,累计申请专利5199件,其中发明专利2888件,占比55.5%。2019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专利排名14位。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位列61位。

2020年,学校发明专利获第七届广东专利金奖,获东莞市政府质量奖。202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首次牵头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2217万元。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散裂中子源谱仪卡脖子的关键设备先进探测器工程化以及专用智能制造装备高速电主轴、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不仅如此,东莞理工学院还集中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成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研究院,现有10个重大平台。

其中,东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学家在线”科技大数据与成果转化中心等新建平台投入运行,激光先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中心等一批学科科研平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成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材料学科为牵引,多学科研究助推莞企研发。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同推进材料相关学科建设。

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首台用户谱仪—东莞理工学院多物理谱仪投资超1亿元,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马宏伟介绍,今后东莞理工学院将乘势而上,开启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的新征程,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并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新跃升。

文/记者 冯欢

图/记者 郑家雄 实习生 陈炜庭、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