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真实性格(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

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和雄主,在他的经营和治理下,一手开创了大唐的盛世,时至今日,“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还为后人所称道。

但就是这么一位明君雄主,却在51岁那年猝然离世,要知道年轻时的他,身体素质相当强悍,不仅带头冲锋陷阵,并且还能在中箭后依然悍不畏死的杀出一条血路。那么为何曾经身体倍儿棒的李世民,生命会永远的定格在51岁呢?

李世民的真实性格(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1)

一、年轻时太拼命,不爱惜身体

李世民年轻那会儿,可谓是一个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儿,三天不吃饭,五天不解甲,都是常有的事。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十六岁那年就已经投身行伍。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李世民前去救援,不过这一次他起的主要作用是出谋划策,他设计骗过了突厥人,让其误以为有大军前来救援,最终成功的救出了隋炀帝。

如果说这次救援只是拼计谋的话,那么在李世民十七岁时的那次行动,就是以命相搏了。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谁知道上任还没多久,就被太原当地一个叫做魏刀儿的叛贼给盯上了。此人兵力众多,且有勇有谋,在李渊刚到任后,魏刀儿就发兵攻打李渊所在的太原府。

李渊只能打开城门与魏刀儿决战,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李渊惊奇地发现,自己被魏刀儿引进了对方的包围圈,现在已经是身陷重围了,如果没有人救援他的话,恐怕是很难出去了。当时,李世民就在战场的大后方,当得知前方传来父亲被敌军包围的消息后,万分焦急的李世民不由分说就点了一队精锐骑兵,奋不顾身的前去解救父亲李渊。

这次救援不同于上次救隋炀帝,上次只是在拼计谋,而这次则是真刀真枪,尤其是对方人数极多,要想在重重包围中成功地救出李渊,没有什么别的技巧,就是凭着骑兵的冲击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

由于担心父亲撑不了太久,因此李世民在冲击时分外拼命,据记载,李世民先是带着骑兵一路拼杀,在重围中找到李渊后,紧接着又与前来接应的步兵汇合,继续奋力杀敌,直至敌军溃败,方才收兵回城。(“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

到了李世民十八岁那年,在与宋老生一战中,李世民亲自带兵深入敌阵,被敌军射中后,不仅没有退走,反而生生的将箭矢从身上拔出来,任凭血流的满身都是,也要继续厮杀,一直杀到手里的兵刃满是缺口,杀到敌军大败后方才回营。(“太宗为流矢所中,拔而复战,冲突其阵,后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两刃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老生遂大败”---《资治通鉴》)

这就是李世民,一个在战场上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儿,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拼命,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更何况,李世民还在战斗中没少受伤,古时候的医疗技术并不先进,即便是事后疗养,但也有可能因此留下病根,只不过当时的李世民仗着年轻,恢复的速度快,但在他上了年龄之后,这些旧伤就会逐一复发。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年轻时,打仗不要命,时常负伤作战,造成了身体损伤,并且,在他登基之后,也进行了几次亲政,还在攻打高丽时再次背上中箭,诸如此类的各种伤害,在日积月累之下,最终造成了李世民早逝。

李世民的真实性格(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2)

二、青年时如履薄冰,情绪始终处在紧张之中

高强度作战,并在战斗中负伤,这些只是身体表面的伤害,而在李世民青年时,因为处境的原因,则在情绪上也有不少对身体伤害。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此时的李世民如同是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不稳定势力,他就出现在哪里,先是在武德元年带兵平定了薛仁杲,之后又击败了宋金刚,紧接着又先后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直到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战事才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从李渊登基那天起,前后四年的时间里,李世民都是在四处征战,很少有闲下来疗养身体的时候,加上他喜欢带头冲锋陷阵,因此在这几年里,大伤小伤依旧是不断,可能这边旧伤未愈,那边新伤就添上了。

当然,这只是身体表面的伤害,而心理上的伤害,要比这个来得更严重。

从李渊登基不久后开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对李世民充满了敌意,处处设置陷阱,想置李世民于死地。可以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当时李世民的真实写照。这样一来,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李世民很难调养身体,各种病症也会找上门来。

除此之外,就是在他一手操作了玄武门之变后,所承担的良心上的谴责以及压力了。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他的亲兄弟,在亲手杀了他们之后,要说李世民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任谁也不相信。

不管是登基前,还是登基后,总之李世民一直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到最后形成集中爆发,成为导致李世民51岁去世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的真实性格(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3)

三、中年后精神上接连受到重创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大唐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给李世民带去了巨大的悲伤。那就是李世民的发妻,大唐的贤后长孙皇后病逝。

长孙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少年时的两人结为伉俪之后,可以说是极为恩爱。据记载,在长孙皇后十七岁的时候,当时李渊就任太原留守,跟在身边的,就只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因此,家里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落在了长孙 皇后的身上。但年仅十七岁的她,不仅将家里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到了唐王朝建立之后,长孙皇后时常进宫伺候和孝敬自己的几个婆婆,以弥补丈夫李世民与公公李渊之间的嫌隙,为李世民争取到了不少来自后宫的助力,这才让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

而在成为皇后之后,她依然不改当初,经常会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来护卫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可以说,当时不少大臣都受过长孙皇后的这种恩惠。这样的妻子,不管是谁都会呵护有加,并且敬重恩爱,在几十年的人生里,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到了极致。

但可能是“恩爱两不疑,最惹天忌”,在贞观十年,经医治无效后,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的去世,真的是给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少年结发,二十三载伉俪情深,如今却化为泡影,此情此景,任谁都会悲痛异常,更何况李世民呢?

但长孙皇后的去世,仅仅是李世民中年后,所遭受的情绪上大波动其中之一,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因为太子李承乾经受了多次的伤害。

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是爱到骨子里,不仅很早就立他为皇太子,并且相当重视对他的培养,指望着他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李承乾的荒唐行径,让李世民的心如同刀绞。

李承乾在生活上极度奢侈,甚至还偷偷地将大唐的死敌突厥人带到了宫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李世民对他失望至极。之后李承乾居然因为嫉妒弟弟李泰,担心父亲将皇位传给他,就勾结侯军集等人起兵逼宫,意图谋反。当然,他们肯定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但这么一闹,让李世民心中顿生无限悲凉。

而为了保护儿子,李世民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有才的李泰,立了最年幼的李治为储君,这一切都是出于他当时无奈但又不忍心儿子遭遇不测的心理。(“立泰,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李世民)但在这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背后,是一个父亲在滴血的心,自己心爱的儿子被罢黜,任谁都会感到十分悲凉吧。

在李承乾被废除没几年后,李世民最疼爱的晋阳公主,永远离开了父亲。晋阳公主是史料中,唯一一位可考,被李世民亲手抚养的公主。在长孙皇后去世时,为了照顾晋阳公主,李世民将她带在身边亲自进行抚养。而且晋阳公主几乎就是长孙皇后的一个翻版,劝谏父亲的方式,也和母亲长孙皇后如出一辙,这就让李世民更加对其宠爱。

但是晋阳公主,在十二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李世民,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足以让李世民被淹没在悲伤之中。晋阳公主病逝后,李世民“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体重也在这段时间里快速下降,而这种极度的悲伤,怎么会对身体没有影响?

早年遗留下来的伤痛,让李世民被疾病缠身。再各种心理打击,让他身体每况愈下。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公元449年),李世民的身体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最终在他51岁时驾崩。

李世民的真实性格(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