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2)

来源|艾媒咨询

┃前言

如今,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共识。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2》报告指出,即使在供应链受限的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仍打破纪录,同比翻番至660万辆,并在2022年一季度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出售200万辆,较2021年同期增长75%。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全方位激励政策,从研发环节的政府补助、生产环节的双积分,到消费环节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到使用环节的不限牌不限购、运营侧的充电优惠等,几乎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整个生命周期。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6.0千亿元,同比增长76.5%。

​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是比亚迪,累计销量为64.14万辆,其次是特斯拉、上海通用五菱。当前新能源行业正由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切换,电动汽车可选车型丰富,新款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诸多产品颇具吸引力。同时,相对地,政策作用也开始弱化。

​本报告研究涉及企业/品牌/案例

(特斯拉、宝马、小鹏汽车、比亚迪、北汽蓝谷)

核心观点

市场规模: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可选车型丰富,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1500亿元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从2017年到2021年逐年上升,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6000亿元,同比增长76.5%,2023年有望达到1150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可选车型丰富,诸多产品颇具吸引力,需求强劲有支撑,市场规模的高增长有望持续。

市场洞察:2022年H1比亚迪销量最高,消费者对续航历程和安全性能有更高期望

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是比亚迪,累计销量为64.14万辆,其次是特斯拉、上海通用五菱。在续航里程方面,希望新能源汽车能达到250-350公里和350-500公里的消费者比例相当,均为37.4%,18.1%的消费者有着500公里以上的更高要求。在安全性能方面,轮胎安全性(71.5%)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一点,其次是动力系统的保护措施(69.4%)。

发展趋势:市场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切换

当前新能源行业正由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切换,电动汽车可选车型丰富,新款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诸多产品颇具吸引力,相对地,政策作用开始弱化。

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3)

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共识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普遍共识。从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发展目标看,挪威计划2025年全部销售新能源汽车(100%),欧盟计划2030年销售的汽车中有35%为新能源汽车,而中国计划到2025年有25%的销售类型为新能源车型。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4)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销售额及可选车型数量情况

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趋势明显。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全球增长的大部分,美国市场增长60%,欧洲市场增长25%。尽管疫情与俄乌战争对全球车市造成了扰动,新能源汽车产销承压,但目前来看,中国、美国、欧洲的汽车产业正在回归正轨,电动汽车车型的密集发布将会促进市场繁荣,销量的高增长情势还将持续。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5)

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销量数据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新车注册数据,欧洲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26.3万辆。按国家划分,第一梯队是德国68.2万辆( 73%)、英国30.5万辆( 74%)、法国30.3万辆( 63%),第二梯队是挪威、意大利、瑞典,以上六国大多是欧洲汽车制造大国,其合计新能源汽车新车注册171.5万辆,占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75.8%。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6)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因素总结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7)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8)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从2017年到2021年逐年上升,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6.0千亿元,同比增长76.5%,预计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将始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可选车型丰富,诸多产品颇具吸引力,需求强劲有支撑,市场规模的高增长有望持续。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9)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在2012年到2021年上半年大致呈现相同的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大值,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实现了超大幅度的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消费需求增长和厂商产品力提升,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0)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一)

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共完成260万的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20%。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渗透率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20年的7%上升到2022年7月的26.7%,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汽车市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能源车销量的巨大增长是在汽车市场萎缩这一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正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1)

充电桩: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

数据显示,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在2012年以来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22年5月,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41.9万台,保有量最多的三个省份或直辖市分别为广东省、上海市和江苏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补给站”,充电桩的布局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2)

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用户画像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3)

中国新能源汽车购买情况及选购价位调查

本次抽样调研数据显示,43.6%的受访消费者购买过新能源汽车,45.6%的受访消费者未购买过新能源汽车但有计划购买。购买新能源汽车最理想的价位是10-20万(44.5%),其次是21-40万(40.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购车预算集中在中低端市场,21万-40万的价位能过滤大部分档次不足、续航差的低档车型,是各车企主要争夺的市场。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4)

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选购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主要考虑的前三项因素分别是汽车安全性(68.7%)、充电所需时间(67.1%)和最大续航里程(61.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一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和召回事件频发,致使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关注度跃居首位。其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只有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汽车续航能力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旅程焦虑才能得以解决,车企在电池技术提升上任重道远。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5)

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满意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受汽油、柴油价格高企影响,认为新能源汽车经济环保且节省能源的消费者分别占比69.6%和65.3%。此外,现阶段购置新能源车尚可享受补贴,还存在价格上的优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能源汽车依靠电能,和传统车相比油耗低,在油价涨幅较高的环境之下,新能源汽车之于消费者有着更好的价格吸引力。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6)

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不满意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41.7%的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不满意的因素是续航能力差,39.8%的中国消费不满意的因素是维修保养费高,36.7%认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完善。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由于电池的局限性,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一般在100到700公里不等,更适合在市区代步使用,不适合长途出行的特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限制因素。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7)

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能的期望

调研数据显示,在续航里程方面,希望新能源汽车能达到250-350公里和350-500公里的消费者比例相当,均为37.4%,18.1%的消费者有着500公里以上的更高要求。在安全性能方面,轮胎安全性(71.5%)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一点,其次是动力系统的保护措施(69.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续航问题一直都是新能源汽车的短板所在,而这些问题来源都归结于汽车电池。要解决续航痛点,除了需要在电池技术上做文章,电池的售后服务与管理方面也不可忽视。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8)

新能源汽车品牌消费者认可度

调研数据显示,在调查范围内,受中国消费者认可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是国产品牌比亚迪(56.6%),其次是特斯拉(40.6%)、蔚来(37.7%)和小鹏(35.2%)。比亚迪于2003年开始造车,2008年推出了第一款新能源汽车,与特斯拉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时间相近,且在核心零部件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拥有自主专利,在中国消费者中知名度甚广,新能源领域“头部效应”显著。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19)

中国消费者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车类型

调研数据显示,使用油电新能源的混合动力车(41.4%)和车载电机的纯电动汽车(41.2%)被消费者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两类新能源车型。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最快、最成熟的领域。电动汽车采用蓄电池或燃料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不排放废气,没有空气污染,行车时噪音较小,经济效益较高,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项目和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20)

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案例:特斯拉(全球交付量)

2021年全年特斯拉实现产量93万台,同比增长82.53%,交付量93.6万台,同比增长87.40%,其中model 3/Y 产销量分别为90.6万台和91.1万台,同比增长99.16%和105.92%。2021年是特斯拉的突破年,特斯拉表示,未来将致力于加快生产速度,不仅增加奥斯汀和柏林工厂的产量,弗里蒙特和上海工厂的产量也将会最大化。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21)

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案例:特斯拉(网络口碑)

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2022年“特斯拉”的网络口碑值仅为46.7,网民对其负面言论居多。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幽灵刹车”事件是使特斯拉口碑大受影响的一大原因,即用户在开启特斯拉车辆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时,车辆会在某种不需要刹车的情况下突然无征兆地刹车,增加追尾风险。此外,较低的网络口碑值也与特斯拉频频发生的召回事件有关。在特斯拉庞大的销量之下,其召回数量也颇多,属于典型的“卖得多返厂多”现象。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22)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案例:小鹏汽车(财务状况)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共获得营业收入336.18亿元,但同期亏损总额达到143.87亿元。目前,小鹏汽车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汽车销售收入。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小鹏汽车的经营性现金流虽然仍为负,依然处于“烧钱”状态,但2021年获得了极为可观的收入增长。在畅销的P7车型及P5家庭型轿车带领下,小鹏的交付量正在增加。加之销售服务及超充网络正快速扩张,新产品推出节奏加快,为小鹏汽车渗透中高端市场铺平道路,财务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23)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案例:小鹏汽车(舆情数据)

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2022年8月,“小鹏汽车”网络口碑为55.2,处于中等值,热度指数在8月11日达到最高值313。8月11日,网传一辆小鹏P7在辅助驾驶状态下,在宁波某高架桥路段撞向前方故障车辆,导致一名疑似正在处理事故的人员被撞身亡,该新闻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导致小鹏汽车8月中旬的网络讨论热度较高。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嘉鸽智库行业观察)(24)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一)

发展趋势:市场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切换

1.行业驱动

当前新能源行业正由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产品驱动切换,电动汽车可选车型丰富,新款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选择余地大,诸多产品颇具吸引力,相对地,政策作用开始弱化。行业驱动层面,逐渐由过去主要靠补贴推动,转向在弱补贴和双积分政策的基础上,由优质供给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消费者的消费驱动力逐渐由低价转向优质。

2.核心技术

电池技术已逐渐成熟,里程焦虑得到明显改善,电池技术的侧重点将由过去里程焦虑、补贴要求引导下的能量密度转向成本、安全、循环寿命等更市场化的属性。整车核心技术逐渐由电池技术转向智能网联技术,同时拥有全新驾乘体验和科技属性的智能网联技术正接替电池技术成为行业新一轮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二)

发展趋势:马太效应趋于显著,行业竞争百花齐放

随着国家补贴退坡与取消,缺乏产品竞争力的车企将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乃至快速出清,而技术领先、产品竞争力强、定位清晰的企业有望享受长期行业高增长红利,马太效应趋于显著。

​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即将达到万亿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加之电动化转型导致造车技术门槛下降、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等多重因素,导致除传统车企外,以造车新势力、华为、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众多玩家加速入局,整个行业呈百花齐放、百团大战的局面,在促进了产业的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三)

发展趋势:伴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征税是必然趋势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2022年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中提到:“(对)电动车征税是必然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达到26.7%,较2021年7月14.8%的渗透率提升11.9个百分点。从目前的市场发展看,2023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或有望达到35%。

2022年7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这也是中国第三次对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进行延长,但此次政策延长至何时尚未明确。由于传统燃油车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收的贡献巨大,当未来燃油车保有量剧烈萎缩后,国家税收的缺口仍将需要电动车税收体系的支撑,电动车的购买和使用阶段,乃至报废环节的征税是必然趋势。

注: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

本平台所涉及转刊的文章、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若存在相关标注错误或侵犯原作者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谢支持!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