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娘为什么要叫妈祖(海上丝路的女神)

生前预知气象驾船救人,死后受封天后华人信仰

妈祖林默,海上丝路的女神

□ 吕文利(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默娘为什么要叫妈祖(海上丝路的女神)(1)

人物简介:妈祖,原型为福建莆田林氏之女林默(960-987年)。北宋初年,林默作为海上守护神的形象出现,之后经过历代加封成为“天妃”“天后”。“妈祖”一名为民间对林默的尊称,是全球华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

唐安史之乱后,造成了藩镇割据、边疆不稳的局面,吐蕃趁机占据河西地区,中原通往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受阻。由于动乱,北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杭州已成为繁荣的都市,钱塘江、杭州湾“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东南沿海的闽国(现福建一带),在“开闽三王”及其后代的领导下,大力建设福州甘棠港、泉州港,成为海上丝路的开拓者。

死后成仙

随着林默的声望越来越盛,关于她的传说也越来越神,福建沿海到处流传着她“治瘟疫”“降海怪”的故事。公元987年,在一次救援行动中,林默不幸遇难,年仅28岁。莆田乡民悲恸不已,都不愿相信“龙女”罹难。于是,就有人说林默并非遭遇不幸,而是羽化成仙,继续在“天上”保佑着海上的平安。

至今在福建各地,仍然传诵这这样的故事。987年九月初八,重阳节的前一天,林默突然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皆以为她要登高远眺。第二天早上,林默焚香诵经之后,告别父母和姐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乡亲们还听到天上有音乐之声,忽见林默白衣飘飘,羽化升天。不久后,有人看到林默穿红衣飞驰在海上,到处救人,便更加相信她得道成仙的传说。现在福建很多地方的老人还有穿红裤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她。

后来,在林默出生的地方,湄洲岛的乡民建造了庙堂,尊她为“通灵神女”,出海或者逢重要节日时都来祭祀她。1086年,在离湄洲岛几百里的宁海圣墩村(现福建莆田兴化湾附近),夜间经常有光显现。有渔民特意去看,只发现了一截枯枝有光焰,就拿回家了,但是第二天起来一看,这截枯枝竟然又回到了原处。相传当晚林默给圣墩村的所有村民都托了一个同样的梦,说:“我乃湄洲神女,那截枯枝就是凭据,你们应该在圣墩给我建庙,以便我保佑你们。”父老乡亲大为惊异,就给她建了个庙,从此无论是水旱还是疾病,或是消除海盗等等,有求必应。这个圣墩庙至今仍在,它是妈祖信仰由湄洲岛传到沿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大步。海上来往的商船由此经常来庙里祈祷,信仰神女林默的人越发多了起来。

虽然林默在民间早已是大名鼎鼎的神女,但真正让她成为官方神祇的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奉命出使高丽的路允迪。据记载,路允迪等人在东海遭遇了风浪,一共8条船,倾覆7条,只有路允迪乘坐的船只,有女神在桅杆上,“为旋舞状”,才躲过一劫。惊魂未定的路允迪就问同行的人,有个叫李振的福建小官就告诉他这是圣墩庙的神女。路允迪回去后奏陈此事,宋徽宗特赐莆田宁海圣墩庙庙额为“顺济”。这是官方对林默的第一次封授。

古代国家为了规范神仙的名号,并强调国家的正统权力,一般要以政府的名义封神,宋代尤其盛行。而宋代又将神灵分为男性神、女性神和道教仙真三个系统,女性神初封夫人,再封妃,后面再二字二字地加封,加到八字为止。林默最初被封为“顺济夫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被封为“灵惠夫人”,之后逐渐累加,甚至突破了八字上限到十字,于1256年,被南宋理宗封为“灵惠显济嘉应协正善庆妃”。

事实上,每一次的封授背后,都有林默的灵验事迹。1167年,有股海盗作乱,且十分狡猾,官兵无法捕捉。但某天,这股海盗竟然迷迷糊糊地跑到圣墩庙前束手就擒。大家觉得这很神,南宋孝宗就加封林默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林默娘为什么要叫妈祖(海上丝路的女神)(2)

华人的共同信仰

宋代之后,林默的影响力从福建沿海扩展至全国。元代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南粮北运。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政府更加重视海神的封授和祭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廷封林默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将其封号增至十二字,这是林默第一次被封为“天妃”。此后元朝的每次加封,几乎都有“护国”二字,也表明政府重视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而“天妃”的庙宇也从闽粤一代扩展到了山东、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

到了明代,由于海禁,对林默的加封骤然减少。不过,当时福建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林默神女的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广泛地在海外传播。那时的人们亲切地称林默为“娘妈”(东南沿海人对女性的尊称),后来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常称的“妈祖”。关于“妈祖”这个广泛的民间称呼,还有个奇特的说法,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曾说:“如果偶遇风浪危急,大喊‘妈祖’,则妈祖就会披发而来,立马见效;若大喊‘天妃’,则天妃还得好好打扮一番,穿成天妃的样儿才能来,这就耽误事儿了。”

永乐七年,为保佑郑和下西洋,明朝廷又封林默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南京修 “弘仁普济天妃之宫”。这是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天妃庙。

到了清代,因为经济发展,政府重视,海上神女的信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1680年,为收复台湾,康熙帝封林默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收复台湾后,又有“天后”之封。“天后”的封授使得神女林默到了与“天帝”比肩的地步。经过累次加封,到同治十一年(1873年),天后的封号竟然已到了62字。

林默作为海上女神的形象,是被层累地建构起来的。在官方褒封体系中,她由夫人变为妃再变为天妃,最后为天后,这是皇权社会的缩影,也是“母仪天下”的定位;在民间,则是由神女变为娘妈,最后变为妈祖,是一个亲民的类似于母亲形象的定位,两个定位是相辅相成的。

明清至今,妈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共同信仰之一。澳门就是“先有妈阁(妈祖庙),后有澳门”,据说当初葡萄牙侵略者不知道澳门的地名,就以当地的妈阁庙名来命名;香港的妈祖信仰也极盛,全岛的妈祖庙就有50座,每天吸引着大批香客前来;台湾更是各地都有天后宫,其中云林北港的朝天宫为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

如今,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这些妈祖庙位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美国和日本等,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人信仰。可以说,妈祖不仅仅是千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海上保护神,更是将全球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环球人物杂志(ID:globalpeople2006)

环球人物官网:

http://www.globalpeople.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