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抗战剧(抗战剧渐成荧屏主流)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 刘江平)与以往神话穿越、古装雷剧一统天下的状况不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暑期档开始,抗战剧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从7月下旬开始,抗战剧更是成为内地荧屏的主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好看抗战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好看抗战剧(抗战剧渐成荧屏主流)

好看抗战剧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 刘江平)与以往神话穿越、古装雷剧一统天下的状况不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暑期档开始,抗战剧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从7月下旬开始,抗战剧更是成为内地荧屏的主流。

抗战剧不同于一般的影视作品,它具有传递民族感情、启迪现实、警醒后人的意义。跟往年靠剧情恶搞、智商脱线、特技五毛的抗日雷剧霸屏不同,集中在近段时间播出的抗战剧,既不是人人喊打的“抗日神剧”,也不是“高大全”式的大制作,无论是剧情还是题材都颇有新意,暑期档终于不再是雷剧档。

题材:学人、女性新视角引关注

正在央八热播的抗战剧《抉择》,在满屏都是青春偶像的形势下,以正剧风格和新颖主题杀出一条血路,该剧以独特的“学人抗战”角度切入,描绘了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他们虽然没有与敌人正面厮杀,却用自己的学识以另外一种方式保家卫国。追剧观众被新的切入点吸引,随着剧集播出过半,口碑也随之水涨船高。网友“为杨帆点赞”称:“跟我妈一起看的《抉择》,讲的是学人南迁的事。好久没看过这么良心的抗日剧了,认认真真地还原一段历史,真心推荐!”

除此之外,刚刚完结的《罗龙镇女人》也另辟蹊径,主要戏份集中在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身上,剧中苗圃、薛薇扛枪走上战场魅力爆表,吸引了不少观众,而谍战剧《英雄戟之影子战士》中,草莽英雄和全能女侠的组合也颇具新意。

专家点评:“传统的正面表现战场的影视剧,只是这类题材创作的一种方式。”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苏联的反法西斯题材影视剧曾经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而它也经历了艺术创作上的巨大转变——— 从全景式、史诗式的大制作,发展到从基层官兵视角出发的“战壕真实派”,最后后者几乎完全取代了前者,抗战题材的多样化也是抗战剧发展的新方向,这是创作观念的进步。

剧情:“烧脑”程度尝试向美剧看齐

近日,一部低调的战争传奇剧《异镇》登陆北京卫视,该剧自开机以来就因它的“异”备受关注。这部讲述特工小镇故事的传奇剧,此前还曾因“尺度”问题被撤档,经过一年的打磨和调整,剧集将重点放在诠释生命与信仰的主题上。

曾拍过《反贪局长》的导演龚朝晖在业内素有“怪才”之称。他表示,这部剧在表现形式上多方面借鉴美剧元素,节奏紧凑、情节跌宕、台词活泼、剧情烧脑。而该剧上映几日之后,观众评论的焦点除了被删除的内容,便是各种反转剧情和紧凑节奏带来的惊喜。

除了以“奇异”制敌的《异镇》,还有以“真实”取胜的大制作《东北抗日联军》,这部全景展现抗联14年历史的大剧中,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逐一重磅登场。据悉,该剧邀请了43位权威党史专家、抗联史专家、军史学专家、文艺评论家等对剧本进行反复研讨论证,导演李文岐表示,这和“手撕鬼子”那类的抗战剧非常不一样。

专家点评:“有人说,这两年观众冷淡了抗战剧,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是因为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创作上过多的雷同化情节,才让其失去了很多忠实的观众。”文艺评论家范咏戈表示,在一些重点作品对抗战进行史诗性表现的同时,还有一些影视剧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别出心裁。《异镇》无疑就是典型的代表。

人物:“非脸谱化”角色更加接地气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很多卫视更愿意播一些所谓的“大时代、大背景”剧。剧中角色都是“高大全”的历史伟人或民族英雄,让人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然而制片人李欣告诉记者,在抗战期间,有很多草根英雄的故事更接地气,“之前有很多草根的抗战剧获得成功,其中的角色大多出身贫苦、大字不识几个,不是痞气匪气十足,就是无组织无纪律,但胸怀一腔爱国热情,战时所向无敌。这样的角色更加生动,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4日起登陆东方卫视的《马上天下》有着严肃的文学血统,剧本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同名小说。该剧由高希希执导,张鲁一、何润东、叶璇、陶欣然、印小天等实力演员领衔主演。当红男神张鲁一在剧中虽是“高智商战神”,但他仍然有种市井小民的狡黠,不仅“弱不禁风”,还有追不到心爱女孩发疯跳河的戏码。从“跑龙套”到独挑大梁,一步一步走红的张鲁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最不希望角色被过度“神化”,而是希望他们有血有肉。同时,还有林永健塑造的赵关克这一“非典型英雄”,也使另一部热播的抗战剧《怒放》很好地避免了“脸谱化”这一问题。

专家点评:草根形象,更加接地气,观众看起来更加轻松没有距离感,“表现战争,最终是要表现战争中的人,从生硬再现,到艺术再现;从宏大的战场,到人性的刻画……这其实就是艺术创作逐渐成熟的过程。”制片人李欣称。不过他也表示,当前中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显然还没有做到对人性的深入开掘和表现,在这方面仍有欠缺。

造型:摆脱“穷矮矬” 偶像开挂刷好感

有人说,荧屏已经从“得大妈者得天下”转变为“得女生者得天下”。如今90后、00后已成收视的新兴力量,逐渐成为收视的主流人群,而这些人观剧的必备条件就是“颜值”,演技再好、剧情再妙、制作再精良都只是参考因素。之前部分抗战剧千篇一律地将剧中各类角色的服装造型都设置得色调灰暗、破旧邋遢,这种外型很难迎合时下年轻观众的审美,让不少好剧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囧境。据记者了解,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爸爸父亲爹》打破了这一束缚。饰演该剧爸爸之一的罗嘉良,在以黑帮大少爷示人时,皮衣风衣一丝不苟,腰挎手枪手持雪茄,颇有几分《教父》中马龙·白兰度的感觉。他的装备,从神秘的黑面罩到精巧的打火机,从俏皮的小墨镜到复古的摩托车,每一件物品都带着浓浓的民国风情。

专家点评:增加主旋律抗战剧的造型感,也是突破的又一砝码,评论人黄欣表示:“很多人都表示,看到那些灰头土脸的造型真心提不起兴趣,如今除了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更是一个处处产生美的时代,每部戏的造型都至关重要。”影评人虞昕也认为:“在不违背大的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可以拓宽艺术表现纬度,从而让历史、艺术和观众真正实现互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