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怎么找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作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怎么找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作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怎么找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作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怎么找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船、橹桨搏浪,这种力与美的场面,让他深为震撼,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二.这个题的审题立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运用关键词立意法。

材料分为两层,我们来分层分析分析。

一层是黄庭坚学苏轼的书法,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他失败了。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学”,而没有超越。“学”是这一层的关键词。这里的“学”,即为“模仿”。

一般说,模仿,并没有什么错。许多成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早就有“描红”的说法。描红、临帖,都是学习书法的必经开始阶段。

书法有临帖,写文章有“临文”,但,模仿不是目的,模仿,是为了超越,为了创造,

只有超越、创造新的,才是创新,才是成功。

黄庭坚模仿苏轼,为什么失败了呢?

也许功夫不到家;也许模仿苏轼不适合模仿者;也许模仿束缚了模仿者的手脚,没有创新;也许一味模仿了,没有超越,没有创造。凡此种种,所以失败了。

这些原因,是我们“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想到的原因,材料中并没有给出。从整个材料看,这一层也不是材料的重点。

二层是黄庭坚深受船工的力与美的场面震撼,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他成功了。分析成果的原因,就是“创造”,或说创新。“创造”是这一层的关键词。

他为什么能创造呢?或说他为什么能创新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 郁闷:为什么郁闷呢?是苏轼嘲笑他吗?是怎么也写不如苏轼吗?来到长江之滨,是思考,是琢磨,寻求突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要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2、 巧遇:没有这次巧遇,就没有“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创新需要抓住机遇;创新需要实践。

3、 力与美:船工们健臂撑船、橹桨搏浪与黄庭坚的“高提笔”。创新不拒绝模仿;创新源于生活。

4、 震撼:创新需要心灵的震撼;创新需有真切的感受。

三.材料的关键词有两种

由此看来,材料的一级关键词(核心话题、造成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模仿;创造、创新。

据此,我们可以围绕“模仿与创新”设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注意的是,根据材料的重心点,中心论点的重心和论证的重心,都应放在“创新”上。

材料二级关键词(创造的原因、成功的原因)是:郁闷、巧遇、力与美、震撼等。

据此,我们可以设立文章的分论点。

利用关键词,不但会很快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且会很快搭建起文章的论证骨架。

四.写作关键:原因分析。

失败与成功的结果是非常容易看出的,那么造成其原因,是需要仔细分析的,特别是成功与失败的因果逻辑链需要补充、添加。原因分析透彻,环环相扣,才有说服力。所以,要挖掘隐含在果与因之间的条件,分析出原因的原因。

五.文章的结构:对照式。

材料不但提供了确立论点的关键词,还暗示了论证的重点,由于材料采用了对比叙事的方式,加之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当然,包括黄庭坚学书法的失败与成功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论证结构上也要采用对照式。

六.启示

材料作文,深入细致地分析材料是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前我就写过一篇博文《作文题中有“支架”,学会利用往上爬》。作文题里有“支架”、“支点”,就是试题中设计了内容和表达方面的一些方法、做法、着力点。写作支架,就像建筑的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作文。作文材料往往提供写作策略、写作方法等。这些方法有的是知识上的、有的是写法上的、有的是程序上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这些支点,会很快下笔成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时间紧、任务重。考场作文,又要求紧扣材料作文,不利用这些“支点”,就不能完成“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的任务。

七.学生例文

踏模仿之石,登创新之巅

乔锋

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影响,拿笔姿势也模仿苏轼的“单勾”,不过怎么写也不如苏轼,他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篙,橹桨搏浪,在力与美的启发下,他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前人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应踏模仿之石,登上创新之巅。

模仿是创新的基石。模仿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人类一出生,最先做的就是模仿;学书法,第一课就是描红、临帖,黄庭坚在模仿苏轼的过程中,也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功底。

但一味模仿是无法超越前人的,像黄庭坚这样流芳百世的人,模仿苏轼怎么也不如苏轼。尤其是盲目模仿更会弄巧成拙,如邯郸学步中的邯郸人,盲目模仿最终不会走路,爬回了家;又如东施,效仿西施却吓煞了众人。大唐盛世,流传下来的诗歌精品不计其数,此时后人如果一味模仿,那么最多也就是止步于此。而宋代词人勇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打破原有格局,创造了宋词,成就了人类艺术史上又一座高峰。

有些事物发展到极致时,实在难以超越。此时再去追捧模仿,就会限制自我的发展。因此,抓住机遇,激发灵感,结合生活,融入实践,进行全新创造,才能有所突破,超越前人。黄庭坚的“高提笔”的书法意境,就是这样实现的。

创新需要抓住机遇,激发灵感。就如古人所讲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般,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机遇,黄庭坚就抓住了机遇,激发他产生了创造“高提笔”的灵感。而与他相反,法国学者沃泰默错失良机,他在研究胰液分泌时,发现了切断神经也能使小肠产生胰液的现象,但他没能抓住机遇,草草的下了结论,与成功擦肩而过。

创新需要结合生活,融入实践。黄庭坚正是在船工健臂撑篙、橹桨搏浪间创造出“高提笔”的书法意境,如果他受了“嘲笑”,一味郁闷,没有巧遇,未能走进生活,又怎么会有“高提笔”意境出现?道尔顿也是在买袜子时发现了自己的色觉与常人不同,从而发现了色盲症。

创新都是源于生活和实践的。生活是我们创新的源泉,若无生活给我们提供思想的养分,创新便如无本之木难以生长,更不要说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了。

模仿与创新并非对立。试问,如果黄庭坚没有模仿时打下的底子,就算日观夜梦长篙大橹,恐怕也没有“高提笔”的出现。

创新不拒绝模仿。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底子薄、起点低,靠学习、模仿发展了起来;中国今日的强大靠的是创新。从模仿到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们开始了新长征。

黄庭坚模仿苏轼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他思考着努力寻求突破,他问计于生活,他成功了。学书法如此,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因此,我们不要提模仿就色变,应该既把模仿当做基石,又要勇于进行创造,唯如此,才能一步步走向全新的意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