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跟大家分享一些平常爱看的书籍和文字,以及一些零碎的感悟,这些感悟没有统一的喜乐和忧愁,在表达上也不够专业,都是我随心所欲的情绪,但是我很喜欢它们,你呢?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1)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2)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小说从相逢开始,到离别结束,唯美的伊豆风景配上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3)

"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我独自旅行到伊豆来,已经是第四天了。"

"我"与舞女"熏子"三次相遇,是在去下田的途中。最初,舞女给我的印象看上去约莫十七、八岁的光景,丰盈而漆黑的头发,大发髻古雅而又奇特,鲜花般娇美的面容,眼角处涂抹着古色的胭脂红。美丽善良、举止文雅、恭顺谦和。"熏子"的行为举止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羞涩、天真、清纯、童心未泯。

漫漫的巡回艺人生活四处飘零,无所依靠,所经受的艰辛也比常人要多得多,尽管如此,舞女仍保留着这种纯朴的羞涩。漂泊的艺人生活经历一点儿也没有损伤舞女,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反而使她保留了单纯、质朴的心。她有一种在一般女孩身上所没有的那种未经世的个性魅力,纯洁无瑕。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4)

"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里闪出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一眨也不眨。"这一句强调描写了舞女真正是清纯如水,即使身份职业使她显得低贱,可外表却具有脱离尘世的纯美,心灵没有在肮脏的生活中被玷污,依然高尚美好。


"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5)

文中"我"平等待人的品质是铺垫这场温馨之旅的基石。一路走来,作为大学预科生的"我"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尤以社会下层人居多,但却能始终保持谦和与关注的态度。通过对茶馆两老由衷的同情和关切体现出这种崇高的品质,赢得巡回艺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是"我"能与他们相伴旅行的基础。

"我"对舞女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确实始于舞女的美貌,并因她的身份、职业产生过一时的邪念,但最终,舞女的纤尘不染、纯真无邪和质朴善良净化了"我"的心。作品中, 作者也是把初恋少女的纯洁视作一种人生理想来渲染的。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6)

《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终都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文章结尾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我"对舞女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却不得不在青春的遗憾与叹息中走向哀婉的结局。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原本孤僻、内向,拒绝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我",在这场旅行中,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


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的朦胧日式爱情。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7)

说到爱情,很多人脑海中一篇空白,说不清道不明,千言万语在心中,真要说出来时,却又无话可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有着巨大的魔力,让人充满期待,带给人幸福甜蜜,即使有离别的痛苦,但是邂逅的美好和感动足以慰藉。

《伊豆的舞女》展现的是经典日式爱情,恬静清淡而又蕴含了极其深厚的人生况味。同时描画了一个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互相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止于唇齿溺于年华",这个爱情故事的唇纹眼角都浸渍着东方民族的神韵,在欲语还休中细腻刻骨地勾画出迷离忧郁的南国风情。在邂逅与告别中,令人忘却现实与创作的界限随着神奇的笔触缓缓沉入空灵美好的唯美境界。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1899年生于大阪,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川端康成作品集中(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8)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