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的故事(记忆滇缅公路一)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963公里沿途皆高山大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滇缅公路的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滇缅公路的故事(记忆滇缅公路一)

滇缅公路的故事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963公里。沿途皆高山大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集》

难得有几天空闲,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想弄几个表达心情的文字,然而两天过去了,我非但没有弄出文字,相反还把心情弄坏了,心里烦躁之时,我想到了出门,想到了门外的蓝天和阳光。

我拖着双脚,走过漾濞街道,走出漾濞县城,走上滇缅公路第一桥。早晨浅浅的阳光照耀着山峰,在淡淡的雾霭里挪动着,滚动着,盛开的油菜花、青绿的麦苗以及饱满的蚕豆,给大地披上了盛装,使得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扑面而来的晨风,仿佛母亲来不及焐热的手,轻轻地抚摩着我的脸,给我几份惬意,几分清凉。

资料显示,从昆明到大理原本有部分公路,有些该路段较为狭窄,路面高低不平,不适合重车经过,在修筑滇缅公路时,对这些路段加以夯实,加以拓宽,并进行拉直,而大理至畹町段则进行了全部的修筑。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横跨漾濞江的铁索吊桥,说成是滇缅公路第一桥了。

晚上,风轻月明,月光融融,月色入户。抵不住月光的诱惑,我走出家门,来到漾濞江边,站在河西大桥上,凭吊横跨漾濞江的两座铁索吊桥。

一座铁索吊桥彻底消失了,另一座铁索吊桥横跨在漾濞江面上,几根被固定的巨大的铁索,从河东穿过河中高大的桥柱,被固定在河西,月光照耀,几根铁索发出凛冽的寒光,仿佛几个意志坚定的人站在那里,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英姿。

刚来漾濞时,我曾多次来到漾濞江边,凝望着铁索吊桥,做了无数次的遐想:这是什么?我怎么没有见过?是历史的见证?还是历史的遗迹?

后来,我就此问过很多人,经过他们证实,这座铁索吊桥就是滇缅公路无数桥梁中的一座,直到在它的下游修建了河西大桥,这座铁索吊桥才废弃不用,孤寂地守候着漾濞江,默默地承受亚热带季风苦雨的侵袭,默默地承受着亚热带季风烈日的暴晒。

我站在漾濞江边,如水的月光撒下来,照着悠悠流淌的江水。江面上,波光粼粼中,无数个月亮在沉浮,折射出几分令人感伤的情调。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迅速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加上早先占领的东北,整个中国已经被日本侵占了大半,国民经济遭受了极大损害,百姓流离失所,颠沛流离,引发了数不胜数的社会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沿海地区,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的手中,中国成为了几乎与外界绝缘的一个孤岛。

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获得抗战物质,国民政府于1937年下令修筑滇缅公路,到1938年8月底完成,漾濞江铁索吊桥应运而生,应时而生——它承载了多少风雨?承载了多少过往的车辆?经历了怎样的忧伤?

但是,我知道思索,知道寻找,终于,我寻找到了当年的一位李姓守桥人,李姓守桥人说:“白天黑夜,车辆来往不断,多的时候,像蝗虫,数都数不清。”

李姓守桥人说的话,让我明白这座铁索吊桥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破败?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苍老?我站在漾濞江边,站在月光下,我带着一脉思绪,久久地注视着这座铁索吊桥,慨然长叹,潸然泪下。

漾濞江上建了两座铁索桥,为什么要建两座铁索吊桥呢?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敌机炸桥,上游那座是备用桥,一种说法是双向桥,来往车辆,各走各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过后,我查阅了许多资料,走访了许多老人,找到了另一位守桥人,守桥人说他守的是上游那座铁索吊桥——为了保护这两铁索吊桥,国民政府在竹林寺建立了高炮营,炮台建在马把喇山,营房设在现在的竹林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