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无恶不作死后立地成佛故事(故事道边李苦)

生前无恶不作死后立地成佛故事(故事道边李苦)(1)

《世说新语》中有“道边李苦”的故事,《元史》中有“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重读这两个故事,让人感慨良多。

晋代王戎年幼时有一次和同伴们在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棵李树上结了许多果实。同伴们争相跑去摘取,唯独王戎丝毫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个中原因,他答道:“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必定这满树的李子都是苦的,不然早就被人摘完了。”王戎的“道边李苦”理论体现了他的才智精明。千年之后,元代大家许衡面对几乎同样的情境,发出了“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慨叹。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路边有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有人讥其迂腐,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和王戎如出一辙,但是其心理动机却大不相同。

而“道边李苦”的王戎虽然聪明、有才华,但是行为处事缺少对德行的考量,他更关心的是李子“甜不甜”,自己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到实惠。王戎确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位列竹林七贤之一,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贪财好货、刻薄吝啬的坏名声,不得不说这与他行事过程中缺乏道德的指导、行为的约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晋书》谓王戎生性好利,聚敛财物,却又十分吝啬,自己舍不得吃穿,被当时的人们讥笑为有“膏肓之疾”。而《世说新语·俭啬》中记载的九则悭吝之人的故事,有四则都是关于王戎的。

许衡和王戎的故事发人深省。“以德为先”是衡量人们自我修身以及取得成绩的重要标尺。历史上能坚持道德原则的人往往也能洁身自好、受人尊敬。所以古人有“德者,才之帅也”的说法。柳下惠“坐怀不乱”、子罕“不贪为宝”、杨震“四知却金”、许衡“我心有主”,这些都是古之君子光明磊落、修心养性、保全清白的典范。而那些有才无德、面对诱惑守不住初心的人往往都会身陷世人诟病之中,正所谓“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年幼时期的王戎能做出“道边李苦”的判断不可谓不智,成年后的王戎在乱世中能够成为魏晋名士不可谓不才,但他的名声受损,正是因为没有做好“修身建德”这一“事业之基”。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谢毅),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